两种不同味觉刺激物刺激后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涎腺功能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m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刺激物味觉刺激后行主涎腺MR DWI成像时ADC值变化规律的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收集30名涎腺功能正常的志愿者,先于静息状态下行1次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MR DWI扫描作为基准;然后应用自身对照法,对每名志愿者分别采用柠檬汁和维生素C片味觉刺激后,行MR DWI动态扫描13次。测定静息及刺激后唾液流率。对比2种刺激物刺激前后各涎腺ADC值变化曲线的特点及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种刺激物刺激后各涎腺最大ADC值、最大ADC增加率(IR)以及达峰时间(T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涎腺静息ADC值与静息唾液流率、刺激后最大ADC值与刺激后唾液流率以及刺激后最大ADC值IR与唾液流率IR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受柠檬汁刺激后各涎腺的平均ADC值多于味觉刺激后的第一次扫描达到峰值[腮腺(1.05±0.12)×10-3 mm2/s,颌下腺(1.22±0.10)×10-3 mm2/s,舌下腺(1.26±0.21)×10-3 mm2/s],此后ADC值呈逐步下降趋势。受维生素C片刺激后各涎腺平均ADC值于味觉刺激后第一次扫描明显升高,此后ADC值呈逐步缓慢上升趋势直至峰值[达峰时间,腮腺(418±296) s,颌下腺(454±301) s,舌下腺(528±297) s)];最大ADC值,腮腺(1.13±0.13)×10-3 mm2/s,颌下腺(1.32±0.25)×10-3 mm2/s,舌下腺(1.57±0.36)×10-3 mm2/s。受柠檬汁刺激后颌下腺与舌下腺Tmax[颌下腺:(184±122)s,舌下腺:(345±232) s)]显著小于受维生素C片刺激后(t值分别为-3.517、-2.548,P值均<0.01);各涎腺受刺激后最大ADC值均低于维生素C片组,其中腮腺与舌下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4、-3.681,P值均<0.01);各涎腺刺激后最大ADC值IR[腮腺(11.35±4.07)%,颌下腺(8.81± 5.40)%,舌下腺(34.08±21.66)%]均显著低于维生素C片组[腮腺(17.80±12.72)%,颌下腺(18.16± 18.93)%,舌下腺(67.49±4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30、-3.432,P值均< 0.05);两组中腮腺与颌下腺最大ADC值IR均显著低于舌下腺(t值分别为-5.994、-6.443,P值均< 0.01)。两组各涎腺ADC值与唾液流率的r值为-0.319~ 0.191,ADC值IR与唾液流率IR之间r值为-0.185~ 0.223,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柠檬汁短暂刺激后MR DWI可以更稳定地反映味觉刺激后各涎腺ADC值的动态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四肢长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LCH患儿临床及影像资料。本组病例中10例行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单发病灶7例,其中胫骨4例、桡骨2例、尺骨1例;多发病灶5例,均为长骨病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LELC的影像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17~ 72岁,中位年龄52岁。全部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其中2例接受CT平扫,8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1例接受MRI平扫。由2名经验丰富的胸部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影像资料进行特征性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数量、形态、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多层CT表现诊断病理分级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NET,术前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21例pNET患者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病变位置、数目、最大径,观察有无钙化、囊变坏死、胰管扩张,包膜是否完整,是否有恶性征象等。测量计算平扫CT值、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CT值、CT差值、增强百分比、增强指数,门静脉期CT值、CT差值、增强百分
期刊
目的探讨观察腔内置入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技术特点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腔内治疗的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4~70岁,平均(56±13)岁。6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股动脉入路于载瘤动脉置入PED覆盖动脉瘤颈,围手术期给予双抗血小板处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术后1个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MSCT测得的肺小血管截面积与肺截面积比值(%CSA)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SCT胸部平扫的166例COPD组及166名正常对照组资料。所有COPD组均行肺功能检查(PFT),测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并根据肺功能情况将COPD组分为轻(32例)、中(65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