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法律制度主义存在新旧之别,旧制度主义将作为制度的法律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秩序和组织机构,新制度主义则基于制度性事实追求“规范主义的社会现实性发展”,并在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方法论多元主义以及实践理性及其局限方面取得基本共识。但其内部仍存在诸多差异:行动的形式目的理论与非正式言语行为理论;实践推理的逻辑理论与实践推理的合理性理论;制度的规范观念与制度的习惯观念;实证主义立场与和后实证主义立场。在法律制度主义百余年的学术理路、理论渊源和发展内涵上,规范主义与反规范主义得到有效调和,理论基础和内容得到发展和
【机 构】
:
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科学研究院,重庆401120
【基金项目】
:
司法部2015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15SFB3001);西南政法大学科研项目“事实与规范:权利泛化研究”(2019XZXS-017)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制度主义存在新旧之别,旧制度主义将作为制度的法律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秩序和组织机构,新制度主义则基于制度性事实追求“规范主义的社会现实性发展”,并在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方法论多元主义以及实践理性及其局限方面取得基本共识。但其内部仍存在诸多差异:行动的形式目的理论与非正式言语行为理论;实践推理的逻辑理论与实践推理的合理性理论;制度的规范观念与制度的习惯观念;实证主义立场与和后实证主义立场。在法律制度主义百余年的学术理路、理论渊源和发展内涵上,规范主义与反规范主义得到有效调和,理论基础和内容得到发展和完善;理论自主性得到不断强化;以此为指引,当前国内的法律制度研究应更注重“经验研究的规范主义发展”。
其他文献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
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石中英朱珊主编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旨在缅怀新中国老一辈教育学家的纪念文集。书中文章均由老一辈教育学家的弟子、同事及后学撰写,记录了他们与老一辈教育学家交往过程中的点滴细节,生动刻画了老一辈教育学家的思想轮廓、人格肖像和学术追求。借助本书,读者可以感悟老一辈教育学家的学术精神和教育情怀,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学学术传统,增进对中国教育学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扶贫是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1)语言扶贫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即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产业属性和制度属性。三种属性是有机联系的整体。(2)语言扶贫有独特优势,即利用语言资源可以产生规模、协同和代际效应,创造绿色、低碳GDP,实现真脱贫。(3)语言扶贫已获得较多的经验和实证支持。语言扶贫的实现路径有:积极考察普通话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率;推普过程中注重考察习得者年龄和少数民族语言同汉语的语言距离等影响因素;开发、利用少
减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主题。中国的减贫历程呈现出三个特征事实:减贫在全球范围取得了“奇迹般”成就,减贫成就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高增长阶段,减贫历程与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过程相伴随。为此应在二元结构转化、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之间形成逻辑内洽的分析框架。在逻辑推演层面,二元结构转化通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农业生产率提高效应、人口结构变迁效应、财政资源配置效应影响农村减贫,前两者意味着经济增长,后两者则体现为扶贫政策,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相结合是形成减贫绩效的主要原因。二元结构转化影响减贫的四种效应能
在人类增强伦理的辩论中,超人类主义支持人类增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立足于伦理自然主义这一现代的主流规范性思想来论证人类增强技术的合理性,体现为追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伦理利己主义,追求普惠性增强的功利主义,以及身体形态自由权和人类物种的后人类进化等主张。生物保守主义在人类增强问题上反对超人类主义,并分为强、弱两种批判立场。强批判的生物保守主义针对后者的伦理自然主义在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提出了批判,但未能对超人类主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自然主义谬误的方案失之于形式化和缺乏实质主张;而哈贝马斯基于形上学和福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进入了解决相对贫困和实现持续减贫的新阶段。新阶段中国扶贫战略应实现“四位一体”的转换,同时要对新阶段“易地搬迁”扶贫进行战略新思考,转变“易地搬迁”扶贫在新阶段的战略定位,从就地扶贫路径为主向就地易地并举路径转变。“易地搬迁”扶贫具有阻断贫困根源的内在逻辑,“易地搬迁”扶贫能高起点解决贫困问题,高效率配置公共资源,高强度转换产业格局。新阶段“易地搬迁”扶贫应把握五大关键,即高度重视规划谋划先行、利益权益保障、经济社会融入、公共服务效率和因地制宜推进。
教育技术学承担着从技术的视角揭示教育的特殊属性与规律的角色。从由何、为何、如何、是何、向何五个问题对教育技术学理论的追问、探索与解答,审视与省察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理论构建中的贡献,对教育学科间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技术学植根实践,实践是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与创新源;问题是教育技术学理论创新的起始点,对教育系统的结构、要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全新的阐释;教育技术学从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及专门研究法等多层次的方法视角,揭示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学围绕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努力地
教师流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师流动在异质空间、异质人格与教师流动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矩阵关系。城乡教师流动的空间正义体现在基于义务均等原则,教师在城乡阶梯式地理空间内定期轮换,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并以此为前提,基于市场选择原则,教师有流动的个体自由并获得个性化差异补偿,以发挥不同空间与个体的教育禀赋优势。完善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城乡教师流动的空间正义,应科学配置教育空间资源,挖掘差异性教育禀赋;建立"义务均等"性公共治理机制,严格区分义务性与差异补偿性;建立"网格化封闭性空间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回归国家”的研究中,“国家成长”是一个新兴的主题,它意味着国家理论在方法论和理论上的双重创新。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国家成长首先表现为国家要素的成长。国家成长的要素分为基本要素、组织要素和成长机制。基本要素确立国家;伴随着基本要素发育的是组织要素成长,是国家调整期的主要表现,发育成型则意味着国家进入稳定期;成长机制萌发并逐渐成为政治生活的主流,国家成长进入成熟期。在国家成长的不同时期,源动力均来自社会,所以国家?社会关系机制在国家成长中最为重要。社会形态及发展进程不同,国家与
追求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民族国家共同体是民族国家时代最为重要的共同体形态。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立,赋予了族群权利以政治依附,使得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成为了共同体最重要的主题,并且,民族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文化、领土、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并非总是单一性质的,也不是一致性的,而是复合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复合性,共同体内族群权利的扩展会引发族群危机。不过,族群权利扩展并非无节制的,总是受制于一定的边界,在上限(民族国家共同体拒绝分裂)和下限(族群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