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几个途径:观察生活,力求写实;积累材料,以备运用;提倡模仿,培养文风;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多写多改,提倡自改;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关键词:提高;写作;能力
G623.2
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莫过于作文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从教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乱编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福楼拜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经营活动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莫泊桑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地注意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发现的东西……”
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老舍先生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俄国小说家契柯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更应借鉴这些经验。
二、积累材料,以备运用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布列颠博物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他在图书馆里常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不知不觉被磨出了深深的痕迹。
当然,学生的习作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的功夫。材料储备丰富,平时多读书,遇到好词、句、段、篇,可把它摘录下来,闲暇之时,随手翻翻,有意无意之间,就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既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猫》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学习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模仿着写一篇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作文。有的同学就写得很好,他先写了小动物的外形,又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其中,把小动物的吃玩写得非常具体。当然,这里就离不了平时细心地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在此基础上模仿着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写成了一篇虽稚嫩,却很可读的文章来。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有的同学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让其写作时,却难以下笔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说得多,而写得少。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在平时多让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写多改,提倡自改
作文写完了,自然得修改,好的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布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来用的不是“绿”字,曾用过“到”、“过”、“满”等字。后经多次修改,才用了“绿”字。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低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教師可积极鼓励学生创作,对他们的作品多加肯定,少点批评,充分调动其创作热情。可在教室里开辟“佳作欣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别的同学能写出来,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推荐到相应的刊物上发表。这样,同学不仅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
如果真正做到了上述几点,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所提高了。
关键词:提高;写作;能力
G623.2
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莫过于作文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从教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乱编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福楼拜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经营活动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莫泊桑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地注意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发现的东西……”
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老舍先生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俄国小说家契柯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更应借鉴这些经验。
二、积累材料,以备运用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布列颠博物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他在图书馆里常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不知不觉被磨出了深深的痕迹。
当然,学生的习作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的功夫。材料储备丰富,平时多读书,遇到好词、句、段、篇,可把它摘录下来,闲暇之时,随手翻翻,有意无意之间,就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既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猫》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学习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模仿着写一篇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作文。有的同学就写得很好,他先写了小动物的外形,又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其中,把小动物的吃玩写得非常具体。当然,这里就离不了平时细心地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在此基础上模仿着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写成了一篇虽稚嫩,却很可读的文章来。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有的同学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让其写作时,却难以下笔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说得多,而写得少。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在平时多让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写多改,提倡自改
作文写完了,自然得修改,好的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布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来用的不是“绿”字,曾用过“到”、“过”、“满”等字。后经多次修改,才用了“绿”字。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低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教師可积极鼓励学生创作,对他们的作品多加肯定,少点批评,充分调动其创作热情。可在教室里开辟“佳作欣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别的同学能写出来,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推荐到相应的刊物上发表。这样,同学不仅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
如果真正做到了上述几点,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所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