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感受图形特征学习的方法,学会有根据地猜想,懂得多种方法验证,能够梳理辨析,掌握知识间沟通联系的方法。巧设问题,不仅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能力传递的解码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图形特征
在数学课堂上巧设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达成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
一、操作前提问,形成猜想
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落实,而操作前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结构,完善探究活动的过程。如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这是学生第一次探究特殊图形的特征,因此在操作前让学生先观察,通过问题“除了观察长方形角的特征,还能观察哪些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维度观察,完善自己的猜想。
问题回顾,让学生用所学的探究活动的结构尝试独立操作。如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有了之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可以通过“回顾长方形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么研究的?”“除了从边的长度特征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之外,从边的位置关系你还有什么发现?”等问题,唤起学生对“从边和角两个维度探究图形特征”的记忆,引导学生从边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究。
二、困难中点拨,举例验证
1.巧妙点拨,提出问题,培养科学的研究态度
在图形的特征认识教学中,有些特征的存在需要特定的条件,必然需要进一步举例验证,归纳其普遍性。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和180°”“邻角之间的倍数关系”时,教师巧妙点拨:“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些特征呢?”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举例验证,发现“邻角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特殊性,从而归纳出平行四邊形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2.适时提醒,化解困难,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学生课堂生成的困难,是学习中最精彩的资源。当看到学生努力想通过对折让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重叠时,适时地提醒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看来对折没办法使对边重叠,除了折,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对边重叠呢?”鼓励学生第一次尝试破坏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当学生破坏了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再一次提醒“这样剪,帮助你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破坏边验证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如果要验证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怎么剪呢?”一次次点拨,不是启发个别学生的思维,而是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点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发现探究的方法。
3.继续追问,深化问题,优化探究的方法
连续追问深化问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一次次追问中不断地提升。如长方形特征的教学,很多课堂只满足于学生发现特征,忽视了发现特征方法的优化。在学生发现长方形有4个直角时,有的学生是通过测量4个角发现的,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对折后测量2个角发现的。“怎样折,能减少测量的次数?”教师继续追问,激发学生优化方法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中回顾,归纳总结
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巧妙的问题,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仔细阅读板书,回顾今天学习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问题中梳理知识。“猜一猜,信封中准备了哪些小棒?”“这些小棒还能摆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问题中快乐游戏,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妙用。
四、比较中勾连,沟通关系
“形成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只是对一类图形特征的探究和认识,要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还需要前后知识之间的勾连。问题正是勾起知识之间联系的纽带。学生在观察长方形“长”的变化后,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帮助学生探究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边拉动平行四边形,边观察它的右下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回顾学过的特殊四边形的特征,请你将它们填在适当的位置(集合图)。”通过这样的引导,建构了四边形的知识框架。
综上所述,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经络,准确、巧妙地设计问题,让操作活动更加有的放矢,让教师语言更加简洁明了,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明确,让知识建构更加坚实可靠,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图形特征
在数学课堂上巧设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达成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
一、操作前提问,形成猜想
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落实,而操作前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结构,完善探究活动的过程。如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这是学生第一次探究特殊图形的特征,因此在操作前让学生先观察,通过问题“除了观察长方形角的特征,还能观察哪些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维度观察,完善自己的猜想。
问题回顾,让学生用所学的探究活动的结构尝试独立操作。如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有了之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可以通过“回顾长方形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么研究的?”“除了从边的长度特征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之外,从边的位置关系你还有什么发现?”等问题,唤起学生对“从边和角两个维度探究图形特征”的记忆,引导学生从边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究。
二、困难中点拨,举例验证
1.巧妙点拨,提出问题,培养科学的研究态度
在图形的特征认识教学中,有些特征的存在需要特定的条件,必然需要进一步举例验证,归纳其普遍性。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和180°”“邻角之间的倍数关系”时,教师巧妙点拨:“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些特征呢?”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举例验证,发现“邻角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特殊性,从而归纳出平行四邊形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2.适时提醒,化解困难,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学生课堂生成的困难,是学习中最精彩的资源。当看到学生努力想通过对折让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重叠时,适时地提醒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看来对折没办法使对边重叠,除了折,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对边重叠呢?”鼓励学生第一次尝试破坏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当学生破坏了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再一次提醒“这样剪,帮助你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破坏边验证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如果要验证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怎么剪呢?”一次次点拨,不是启发个别学生的思维,而是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点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发现探究的方法。
3.继续追问,深化问题,优化探究的方法
连续追问深化问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一次次追问中不断地提升。如长方形特征的教学,很多课堂只满足于学生发现特征,忽视了发现特征方法的优化。在学生发现长方形有4个直角时,有的学生是通过测量4个角发现的,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对折后测量2个角发现的。“怎样折,能减少测量的次数?”教师继续追问,激发学生优化方法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中回顾,归纳总结
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巧妙的问题,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仔细阅读板书,回顾今天学习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问题中梳理知识。“猜一猜,信封中准备了哪些小棒?”“这些小棒还能摆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问题中快乐游戏,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妙用。
四、比较中勾连,沟通关系
“形成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只是对一类图形特征的探究和认识,要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还需要前后知识之间的勾连。问题正是勾起知识之间联系的纽带。学生在观察长方形“长”的变化后,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帮助学生探究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边拉动平行四边形,边观察它的右下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回顾学过的特殊四边形的特征,请你将它们填在适当的位置(集合图)。”通过这样的引导,建构了四边形的知识框架。
综上所述,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经络,准确、巧妙地设计问题,让操作活动更加有的放矢,让教师语言更加简洁明了,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明确,让知识建构更加坚实可靠,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