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旨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本文通过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的来分析,探索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共赢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就业创业工作;共赢模式;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在联系性
新时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落实点。因此,统筹大学生党建和就业创业工作,探寻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不仅能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而且对加强或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有裨益。
(一)两者工作对象和目标具有同质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对大学生党员( 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 的教育、培养、管理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除开展就业指导外,更重要地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创业工作两者所指向的对象都是大学生本身,其目标都在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两者工作内容的交叉性和互补性
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就业观中带有奉献的精神、有集体利益的考量、有服务社会的理想。因此这一问题既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业务范畴,也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容。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经验与突破
许多高校以就业工作为导向,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普通同学积极就业。或将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纳入基层党支部活动,从而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尝试实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
(二)高校學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问题与不足
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兩种工作的联动过多局限于毕业生当中,并未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且毕业班学生相对分散,不利于开展集中学习和组织生活。
第二,两种工作的联动缺少支撑平台。现存的平台也只有党课教育及就业指导的课程,且两者的联系不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者联动作用的发挥。
第三,两种工作的联动缺乏一个协调性的机构。虽然这两者的工作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两项工作归口不同,工作人员及直接目标上的差异,也制约着这两者之间进行卓有成效的联动。
三、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及其对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解读
(一)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见图一)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参与性包括授权、 团队导向、能力发展三个维度。一致性包括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三个维度。适应性包括创造变革、客户至上、组织学习三个维度。使命包括愿景、战略导向和意图、目标三个维度。
(二)组织文化: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的理念基础
高校组织文化产生的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学校可以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学校以“立信”为校训,坚持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建设诚信文化体验馆,开设诚信教育必修课,制定诚信分评定办法,举办诚信文化育人学术研讨会等,学校的“诚信小卖部”“诚信货架”“诚信打印店”“诚信伞”及诚信考试免监考考场秩序井然等现象的背后,都是对“立信”校训和诚信精神的传承,是学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诚信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积极实践。
高校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将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弥漫于整个高校之中,渗透到高校所有成员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中去。这也将形成高效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的理论基础。
四、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参与性维度下的能力建设与合作导向
参与性维度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高效组织,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党员、优秀班团干部及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和强化组织成员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党建工作机制整合,建立协调机制,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激发其创造欲望, 催生其创造灵感,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等素质。
(二)一致性维度下的文化凝聚与观念整合
一致性维度用以衡量组织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高校组织文化具有化育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与辐射功能及激励功能。通过党建育人、班团育人,强化组织成员对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的责任感,使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指向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必将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和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共赢。
(三)适应性维度下的创造变革与需求至上
适应性维度主要是指组织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高校教育改革应跟随时代步伐灵活应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完善,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的培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就业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还应搭建传统和网络两种联动平台,借助自媒体平台推送主流价值观,通过党课教育、党员发展、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四)使命维度下的愿景认同与战略规划
使命维度用于判断组织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高校应织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全面推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教育参与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增强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育,注意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培养和树立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党员为典型,发挥模范作用。
五、总结与讨论
高校学生党建是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思想与政治基础,而就业创业则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两者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与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从融合促进的角度考虑,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创业和学生党建中的优势,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两者的共赢。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就业创业工作;共赢模式;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在联系性
新时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落实点。因此,统筹大学生党建和就业创业工作,探寻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不仅能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而且对加强或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有裨益。
(一)两者工作对象和目标具有同质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对大学生党员( 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 的教育、培养、管理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除开展就业指导外,更重要地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创业工作两者所指向的对象都是大学生本身,其目标都在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两者工作内容的交叉性和互补性
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就业观中带有奉献的精神、有集体利益的考量、有服务社会的理想。因此这一问题既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业务范畴,也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容。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经验与突破
许多高校以就业工作为导向,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普通同学积极就业。或将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纳入基层党支部活动,从而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尝试实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
(二)高校學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的问题与不足
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兩种工作的联动过多局限于毕业生当中,并未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且毕业班学生相对分散,不利于开展集中学习和组织生活。
第二,两种工作的联动缺少支撑平台。现存的平台也只有党课教育及就业指导的课程,且两者的联系不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者联动作用的发挥。
第三,两种工作的联动缺乏一个协调性的机构。虽然这两者的工作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两项工作归口不同,工作人员及直接目标上的差异,也制约着这两者之间进行卓有成效的联动。
三、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及其对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解读
(一)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见图一)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参与性包括授权、 团队导向、能力发展三个维度。一致性包括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三个维度。适应性包括创造变革、客户至上、组织学习三个维度。使命包括愿景、战略导向和意图、目标三个维度。
(二)组织文化: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的理念基础
高校组织文化产生的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学校可以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学校以“立信”为校训,坚持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建设诚信文化体验馆,开设诚信教育必修课,制定诚信分评定办法,举办诚信文化育人学术研讨会等,学校的“诚信小卖部”“诚信货架”“诚信打印店”“诚信伞”及诚信考试免监考考场秩序井然等现象的背后,都是对“立信”校训和诚信精神的传承,是学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诚信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积极实践。
高校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将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弥漫于整个高校之中,渗透到高校所有成员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中去。这也将形成高效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的理论基础。
四、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共赢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参与性维度下的能力建设与合作导向
参与性维度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高效组织,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党员、优秀班团干部及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和强化组织成员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党建工作机制整合,建立协调机制,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激发其创造欲望, 催生其创造灵感,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等素质。
(二)一致性维度下的文化凝聚与观念整合
一致性维度用以衡量组织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高校组织文化具有化育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与辐射功能及激励功能。通过党建育人、班团育人,强化组织成员对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的责任感,使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指向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必将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和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共赢。
(三)适应性维度下的创造变革与需求至上
适应性维度主要是指组织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高校教育改革应跟随时代步伐灵活应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完善,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的培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就业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还应搭建传统和网络两种联动平台,借助自媒体平台推送主流价值观,通过党课教育、党员发展、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四)使命维度下的愿景认同与战略规划
使命维度用于判断组织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高校应织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全面推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教育参与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增强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育,注意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培养和树立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党员为典型,发挥模范作用。
五、总结与讨论
高校学生党建是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思想与政治基础,而就业创业则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两者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与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从融合促进的角度考虑,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创业和学生党建中的优势,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两者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