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影响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anyua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天主教地位的变化和王朝观念的日益崩塌以及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上半期开始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之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的影响不仅遍布欧洲以及中南美洲,甚至二十世纪的亚洲若干民族复兴运动也与之密切相关。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独立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眼中是指拥有共同法律习俗规范的城市中的居民。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刺激了具有浪漫情怀的民族主义爱国思潮,更加肯定国家乃由全体国民所组成的信念。此后“民族”与人民、国家紧密结合,“民族”渐成国民的总称。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的概念,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从意愿和文化与政治单位结合的角度来给民族下定义”,即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从而民族主义热情包含了“文化上富于创造性的、空想的、积极创造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给“民族”作了如下界定: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自19世纪以来,社会大众不再是对某个特定皇室或王朝效忠,而是出于独特的历史或文化认同而效忠于某个民族。人们开始以不同的民族来看待自己,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宗教或共同的文化遗产。民族主义确定了国家的组成应该以民族为单位。因此特别强调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并且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以此激发爱乡、爱国,进而追求民族的统一与独立。
  二、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一)天主教地位的变化和王朝观念的日益崩塌。经过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世界性宗教共同体意识”逐步衰弱。虽然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随着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层级制的王朝观念也日益崩塌。西欧建立起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由于上述变迁,原来人们头脑中那种“万世一系”的观念也渐渐改变。宗教的束缚减弱了,王朝的禁锢消失了,“君权神授”、“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意识逐渐淡化。同时,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民众不得不要面临外患。这便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迅速的社会动员力量。如此深刻的社会变化都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二)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让民族主义迅速深入人心。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媒体——廉价的报纸,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了可能。比如法国革命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期刊、宣传手册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于是,欧洲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者效仿跟进。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刷科技水平提高,报纸成为印刷业的重要产品,而报纸所采用的语言文字则成为关键要素——报纸采用什么语言文字,就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使用这类语言文字的人,使他们慢慢产生了“我们是一伙儿的”这样的感觉。尤其当报纸的主要读者是“贵族和地主士绅、廷臣与教士、平民出身的下级官吏、专业人士以及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等新兴的中间阶层”时,民族意识的凝聚就成为可能。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言,“经由印刷品的散布,资本主义协助在欧洲创造出群众性的、以方言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而这个民族主义则从根本上腐蚀了历史悠久的王朝原则”。原来占统治地位的拉丁文走向了没落,代表民族方言性的“印刷语言”继而蓬勃兴起。
  (三)拿破仑占领日耳曼地區时,强行成立莱茵邦联,激发了日耳曼人的民族自尊心。在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之后,拿破仑恩威并施,于1806年1月建议德意志中等邦国成立一个在他保护下的新邦联,联合起来捍卫自己的主权。虽然后者担心这种邦联会使自己刚刚获得的主权受到削弱,表现出抵触情绪,但最终因不敢与拿破仑决裂而不得不屈服。因此,在日耳曼人的心底,处于拿破仑高压之下的莱茵邦联则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史上的最可耻和最黑暗的篇章”。日耳曼人的民族主义自尊心由此迸发,最终于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日耳曼人的军队不仅击溃了法军,攻破巴黎,抓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而且在战后还长期占领法国,直到法国还清战争赔款后才离开法国。因此,拿破仑的对外扩张,更加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对本身民族的爱国认同。都让许多有志之士发现民族主义,是作为团结凝聚与分化排斥族群的庞大力量。此即为民族主义在19世纪欧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维也纳会议强行将各国领土以传统方式割裂,无视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由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领士解决方案使一些民族的数百万人或者陷于分裂,或者遭受外族统治。德国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挪威人以及哈布斯堡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许多民族的情况就是如此。民族主义的理念对于当时既有的欧洲秩序产生了巨大冲击,势必打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均势”。1815年以后,当各地的民族主义强烈地表达出来,其必然的结果是,欧洲各地相继爆发了一系列民族反抗运动。如希腊人于1821年成功地进行了起义,从土耳其人的统治下赢得了独立。同样,比利时人于1830年也进行了反抗,摆脱了荷兰的统治。意大利人在经历了1820年、1830年和1848年三次无效的起义之后,在1859至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至1871年击败法国,然后,建立起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   因此,从19世纪上半期以来,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逐渐成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之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三、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所带来的影响
  十九世纪的民族主义成为一种促进欧洲政治变革的力量,如意大利的统一、日耳曼地区的统一。十九世纪的民族主义与其他政治思潮相结合,也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民族主义借助自由主义强调各族群的自治;和浪漫主义一样重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巴尔干半岛受到俄罗斯不断提及的“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让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该地区的统治产生矛盾,间接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后许多东欧小国主张独立,甚至亚洲若干民族复兴运动如土耳其、朝鲜、中国辛亥革命、日治台湾政治社运等,也与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总之,民族主义的议题,贯穿整个十九世纪的欧洲。其影响遍布欧洲以及中南美洲,甚至在后来的二十世纪,也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中欧和东欧的所有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均遭到毁灭。结束这场大战的一些和平条约一般都建立在民族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出现了几个新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它们表明了以往的一些从属民族这时已能独立存在。不管怎么样,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主义已在整个欧洲获胜。
  民族主义不仅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而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政策。例如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四、结语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言:“……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在十九世纪的一百年中,充满诱惑性的民族主义一直没有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人们在“民族主义”的情绪之中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大我”意识,诱发出一种自以为无私而尊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参考文献
  [1]弗兰克·特纳著,汪向荣、王玲译:《从卢梭到尼采:耶鲁大学公选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2]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明朝的话本小说多有故事来源,作家创作时多以当朝或前朝之事来进行加工改编。《王本立天涯求父》一篇亦是如此,在入话、头回、正话中皆有本事考据。旨在用王原天涯茫茫千里寻找未曾谋面的父亲的故事来说教,教化世人,孝为人伦之首。然而,在文中王原践行极孝的方法却是建立在另一种不孝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传统孝道体系的矛盾中,由于说教過高的道德标准,使得主人公们在高标准下均沦为时代的殉道者。  ◆关键词: 故
期刊
◆摘 要:明中期以来,尤其是天启年间,党争日盛,朝政腐败,各级官吏索贿受贿贪污成风。洪翼汉作为赴京朝圣的朝鲜使团成员,以外臣的身份相对客观和详实的记录了一路所见所闻,为我们探究天启年间的朝政开启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朝鲜使臣;天启年间;索贿受贿;洪翼汉;《花浦朝天航海录》  1史料介绍  《花浦朝天航海录》是朝鲜洪翼汉(号花浦)以书状官的身份出使明朝时所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此行之目的有二:其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美育教育,思想政治也是高校的教学的核心。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目前美育思想才刚刚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对美育没有很好的认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尚未很好把美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上。本文从美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度分析,发现美育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方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美育思想;高校思政;路径  以德树人,以美育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继承和弘扬精华文化、摒弃和抵制糟粕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龄前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筛选适合他们接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传授。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学前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加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期刊
1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期时个体一生中同伴经历最为丰富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个体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变远,更多的时间是与同伴在一起,易受同伴的影响(田录梅 等,2018),随着青少年与其父母在各方面发展的差异拉大、冲突增多,青少年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强烈。青少年期个体信息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增加,有更多与同伴相处的时间,也会面对更复杂的人际沟通问题。青少年开始对友谊、人际期望等概念有更为深
期刊
◆摘 要:盲盒潮玩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消费中不可忽视的品类之一,对盲盒经济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理论探索从未停止。传统的学术分析主要集中在对盲盒消费群体的成瘾心理以及青年群体生活态度上的分析。本文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出发,对盲盒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梳理,试图厘清视觉符号在盲盒经济中的作用机制。抽盒机制引诱玩家变成“视觉赌徒”;盲盒玩偶所承载的童趣符号帮助玩家寻求身份认同;“去故事化”的设计思路使每个玩家
期刊
人物简介  依姆:摩梭女孩,向往自由但不愿背叛传统,追求爱情,巴旦杰布的情人。  巴旦杰布:松坝头人儿子,商队领队,机智勇敢,依姆的情人。  次江平措:游荡在世间的唐古拉山邪物迷尸,长相妖魅,歌喉迷人。  舞台空景  【次江平措悠悠走在前方唱着歌,后面跟着麻木前行的依姆。】  次江平措:你来自何方,将随我流亡。神明放逐我,我又该往何方?  依姆:我来自丽江,要随你流亡。尘世舍弃我,你又在何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许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展现了出来,例如生態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健康生态的消费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很多的供应商也越来越注意使用生态设计对农产品进行包装。本文根据农产品包装设计的现存问题,对农产品包装进行生态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设计;农产品;包装设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收入主要
期刊
◆摘 要:《文子》是一部阐述老子思想的道家著作,也包含了其他各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其中的法治思想是在当时各国变法的功过利弊都体现得较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子》的法治思想既体现和传承了道家的特点,又杂糅别家所长。本文从刑罚和法的角度出发,与当时的法治思想结合,探求《文子》一书的治国之道。  ◆关键词:《文子》;道家;刑罚;法律;治国之道  《文子》,唐代以后又被称为《通玄真经》,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
期刊
◆摘 要:国家军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涉及到军事上的一些问题。而为了给国家之后的军事力量进行储备,就需要对军校中的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的教学,让他们对军事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并且要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关键词:军事理论;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途径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军事理论是不非常的了解,并且对于军事技能这些也没有掌握的很牢固,因此就需要加强她们对军事上的理解,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