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理论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美元的国际信用受损,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货币国际结算的经验法则,然后从交易成本视角、宏观综合视角对国际货币结算选择的理沦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国际结算货币 经验法则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货币的国际结算是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执行计价、结算和支付职能。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重大缺陷,国际主导货币美元的国际信用受损,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相继积极推动本币的国际化步伐,中国也不例外。截止200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香港地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自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金额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并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本币结算协定。此外,中国大陆部分省市与港澳地区以及东盟的一般贸易中已经开始试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正在稳步推进。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国际结算货币研究的经验法则。然后对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理论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障碍。
  
  二、文献综述
   (一)经验法则 Grassman(1973)通过观察分析瑞典和丹麦的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结算货币,发现两国的出口贸易中大多以本国货币计价结算,这一现象现已被称之为Grassman法则。其后,众多学者在研究和验证Grassman法则适用性的同时,发现了国际货币结算中更多的经验规律,其主要结论为: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货币或第三国货币(主要是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Grassman(1973,1976)、Magee和Rao(1980)、Tavlas(1991)等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规律。
  2、在发达国家内部,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和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紧密相关。Page(1977,1981)的研究表明,出口国的贸易规模越大,出口商的市场份额越高,这不仅会增加出口商的海外市场支配能力,还提高了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使用出口国货币结算的成本和风险。Hartman(1998)通过收集美国和欧盟15国的贸易数据发现,一国经济体大小和出口商品市场份额与本币结算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Hiroyuk Oi,etal(2004)、Donnenfeld和Haug(2003)分别研究日本对东亚的出口贸易和加拿大的进出口行业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3、同质商品。特别是涉及大宗初级商品和标准化的中间品贸易,一般使用少数几种媒介货币定价结算,而美元是首选货币;对于异质性商品。通常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Mckinon(1979)认为由于难以削减合同的要素费用,出口商比进口商更具本币计价动机。他首先将商品分为具有较高同质性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及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制成品,并认为前者主要是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倾向于使用同种货币结算,而后者的生产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势力,可以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币种进行结算。Magee和Rao(1980)则进一步指出。对于同质性商品,由于一价定律的作用和价格信息传递的效率,导致市场选择同一种媒介货币结算。Himyuki,etal(2004)通过计算美日等8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弹性,发现出口价格弹性值越小,其出口国货币计价比例越高。由于出口商品差异性大小与价格弹性呈负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麦金农假说”。
  


  4、一国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幅度越低,其货币越容易被贸易商所接受。由于通货膨胀的高低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进而影响进出口商对该货币的信心。Comell(1980)分析了通货膨胀及其波动率与结算货币的关系。如果贸易双方所在国通胀率及波动幅度较大,则双方更加青睬于选择币值更加稳定的第三国货币结算。Tavlas(1991)总结了马克的国际化之路,认为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马克长期以来保持了币值的稳定。
  
  (二)理论进展
  1、交易成本视角
  Krugman(1980)将交易成本内生化到一个“三国三货币”模型之中,并假设交易成本随货币使用规模扩大而递减,得出在经济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货币将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KevinDowd和David Greenway(1993)考虑到货币交易网络的外部性以及货币之间的转换成本,认为货币使用存在惯性,并具有自我强化特征。只有当新货币较现存货币具有明显的非网络优势,货币替代才会大规模发生。Hartman(1998)进一步分析了具备网络外部性和交易成本优势的媒介货币消失的速度往往与基本贸易和投资流以及外汇市场对该货币的预期冲击程度紧密相关。Rey(2001)将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模型,指出媒介货币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而一国贸易开放度的大小和货币使用的规模效应的强弱是决定该国货币能否成为媒介货币的关键因素。 2、宏观综合视角
  Mundell(1983)强调了政治军事力量对货币国际地位的巩固作用。货币发行国拥有较强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不但能维持国内的政治稳定。还能使该国免于其他国家战争与动乱的影响,保证本国的国家安全并增加其他国家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Tavalas(1997)将最优通货区标准与货币计价结算联系起来。文章从币值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经济政策一体化、贸易一体化、经济体的开放度和规模等方面解释了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
  Dobson和Masson(2009)从金融系统的体制角度考察其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文章认为中国尽管经历了多年低通胀、高增长,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但金融市场法制建设、监管者的监管水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因索制约了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三、国际货币结算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人民币已经逐渐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在俄罗斯南部、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朝鲜等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普遍使用并广泛流通。从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通胀率等宏观指标(表1)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结算时机已经初步成熟。此外,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实力的明显上升,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可以得知,人民币国际结算之路也面临着诸多障碍。
  首先,在货币国际结算的初期,由于建立货币交易网络存在固定成本以及现有结算货币使用的惯性,需要对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商以优惠扶持。要给予出口商出口退税上的平等待遇,同时对进口商进行信贷支持,使货币交易网络尽快扩张,提高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效率,实现货币使用的规模效应。
  其次,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的贸易规模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依旧制约了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根据齐俊妍(2008)的计算,我国目前主要出口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纺织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以电子通信设备为主的高技术产品。前者不仅国内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相压价,而且还受到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和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工人要求贸易保护的压力,出口商在谈判中的话语权微乎其微。而出口的电子通信设备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设施的便利和相应的政策优惠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所以中国出口企业结算币种选择余地较小,限制了人民币的使用。而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产品和需要较高技术和资本投入的自动化产品以及要求自主知识产权和大量研发投入的高技术产品。资源类产品由于其同质性和美国发达的期货市场,大都以美元计价结算。而对于高技术产品,一方面产品可替代性较小,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类产品出口到中国严加限制,使得进口商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中国只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品技术含量和复杂度,掌握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人民币国际结算才会有发展前景。
  再次。一旦人民币在境外形成一定规模,必须考虑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应当加快中资金融结构跨境经营和国际布局步伐,着手规划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结算体系。同时积极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扩大发行币种,有步骤地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产品,增强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形成和完善人民币的价值投资和储藏功能。有序引导人民币回流。
  最后,人民币国际结算只是其国际化的第一步。人民币要想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还要受到汇率制度的改革步伐、利率韵市场化进程、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相关制度改革进程较为顺利。经济发展前景持续乐观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才会持续前进。
其他文献
摘要:崇启大桥的贯通将使启东进入桥港经济新时代,为启东带来极佳的发展机遇,但机遇要转变为现实的优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更新观念,及早谋划,从而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崇启大桥 桥港时代 上海 启东  崇启大桥的通车,极大地缩短了启东与上海的距离,打通了沪陕高速华东路网,完善了长三角高速公路网城际通道规划,必将促进苏北、苏南、上海三地产业转移,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