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特对“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启迪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价值行为的选择,国内外学者延续波特的思想,不仅对企业协同生产的价值链构建提出了设想,同时也对价值链类型、价值链驱动力和产业关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价值链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的集合,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5种基本活动和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4种辅助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波特又将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营销、储运及售后服务等 二是辅助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其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研发及组织制度等。
  在此基础上,寇伽特(1985)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彼得·海因斯(1993)对价值流与物流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价值链即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海因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了价值链中。斯莱沃斯基(1996)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定义,认为价值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雷波特和斯威尔克拉(1995)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竞争,虚拟价值链创造价值活动最主要的资源是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能力,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与基础。
  卡普林斯基(2002)认为治理、升级和租金来源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三个关键概念,提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决定了全球价值链的“链主”,进而影响治理结构、租金分配以及产业的升级路径,是研究治理、升级和租金的基础。萨切蒂,苏格登(2003)提出在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掌握着战略环节的控制权,拥有对全球价值链的协调和管理力量,而供应商则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整个链中参与企业的力量是不对称的,整个价值链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力量和治理结构。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提出对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的区别研究,如迟晓英,宣国良(2000)认为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活动构成了内部价值链 卢明华,李国平认为(2004)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经历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 陈柳钦(2007)提出内部价值链只是整个价值链的一个节点,而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顾客等构成了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共同构成了价值创造系统 崔向阳,崇燕(2014)提出对产业链的分解应该存在两种分解形式:产品分工和功能分工。前者按照产品的供应链条分解,后者按照价值链的功能链条进行分解。
  魏国江(2008)认为价值链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环节的集合 朱莉认为(2013)价值链是通过各种(利益、关联企业等)关系将不同经济主体基于共同利益串联起来并进行分工、合作、分配,进而达到价值增值的产业链条 程宏伟、冯茜颖和张永海(2016)提出,价值链的本质是打破资源流动空间约束的一种整合资源的机制 薛可悦(2017)认为价值链演化表现为在资源、资本与知识相互作用下上升或下降的非线性结构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演化特征。
  丁林红(2018)认为价值链是以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并融合社会资源开发、销售、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要素,开展相应的经济战略规划体系 牛蕊,郭凯頔(2018)认为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崔向阳、钱书法(2010)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指出分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从而导致了生产组织的变迁,衍生出现代生产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企业网络分工组织的性质与特性等。在此之后,李炳炎、杨玉华(2011)周绍东(2013)崇燕(2014)刘刚(2016)杨静(2017)袁露梦(2018)等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通过对产业链和国家价值链的研究论证了分工对价值链的促进作用。
  对于产业价值链类型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是潘成云(2001)以产业价值链的发育过程为基础将其分为技术主导型、生产主导型、经营主导型、综合型四种类型 根据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将产业价值链分成政策诱致型和需求内生型 以产业价值链适应性为基础,把产业价值链又分为刚性产业价值链和柔性产业价值链两种。在其之后,徐宏玲、李双海(2005)又研究了价值链的前钱德勒价值链形态、钱德勒价值链形态和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三种形式。姚文,祁春节(2011)将价值链上的合作模式分为松散型垂直协作模式与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前者指的是市场交易模式,而销售合同模式、合作社模式、生产合同模式和垂直一体化模式统称为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
  还有一些学者尝试从分工的角度來解释价值链,如周路明(2001)认为产业链是以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图谱。卢峰(2004)认为产品内分工实质就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域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刘刚(2005)认为产业链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李靖、魏后凯认为(2007)产业链是基于分工经济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涵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强调相关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蒋逸民(2008)认为产业链是一种不同节点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的制度安排。   在价值链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利用微笑曲线来说明价值链上的产业关联及利益分配,如马永驰,季琳莉(2005)认为发达国家在价值链研发、营销环节具有独占性资源,并且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价值链呈现正U型,顾丽琴(2007)指出农业产业价值链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联动性 文嫮和张生丛(2009)认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价值链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曲线 郑健壮等(2015) 研究发现制伞业价值链曲线呈L型 郑健壮,朱婷婷,郑雯妤(2018)认为价值链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呈现不同的形态。
  国内多数学者从企业生产及贸易竞争的角度对价值链进行定性研究,并认为价值链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各企业在协同生产中的联系,如郑霖和马士华(2001)认为,价值链是一条增值链,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价值链间的竞争,价值链决定供应链,供应链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 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杜义飞(2005)指出,价值链是研究一些互相分离的价值活动是如何被组织整合,使不同主体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三、研究动态综述
  波特对“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启迪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价值行为的选择,国外学者延续波特的思想,将单个企业主导的单一线性价值链发展成为交互网络式的开放型全球价值链网络。而国内学者在价值链网络的基础上,不仅合理区分了企业生产的内外部价值链,还将其拓展到产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价值链基础上的企业合作与利益分配,从分工角度对企业协同生产的价值链构建提出了许多设想。同时诸多学者也从实证角度对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行业角度以产业链为活动基础对价值链理论进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具体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并且基本上只从经济意义上对价值链进行界定,从而忽略了社會科学研究中对行为主体人的关注。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运动演化,我们还应关注到企业的价值活动在关联中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这种利益共享的经济关联对行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97-105.
  【2】牛蕊,郭凯頔.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韩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06):18-28.
  【3】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97-15.
  作者简介:刘洋浩(1994年-),男,汉族,四川雅安人,研究生,区域与城市经济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近代中国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全体中国人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因此,近代中国进步发展的基本潮流可以概括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从对外开放、工业文明、
期刊
【摘要】:给水排水工程管网是从事涉水相关工程的重要专业课。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从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际教学情况着手,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应用型给水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教学,应用型  给水排水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工程技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收集第15届欧洲杯足球锦标赛进入淘汰赛阶段的16支球队15场比赛39个进球的视频,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每个队伍进球情况,进行有效数据分析,研究15届足球欧洲杯淘汰赛阶段进球情况,加以分析,为我国足球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  (1)从进球时段来分析,下半场进球数量高于上半场,其中76至90min进球数最多,和体能与技战术调整有密切联系。 
期刊
【摘要】:智能时代的大潮已经来临,智能科技也在深度改变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建设路径。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截至目前,关于什么是智慧图书馆、智慧的标准如何界定等在业界尚无明确规定。200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确立了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融合虚拟与物理社区空间的“智慧图书馆网络”(人工智能时代智慧
期刊
【摘要】:汽车品牌在数字营销方面进行了不少实践,笔者建议数字营销创新应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传统营销资源和经验,使汽车营销效果可以被衡量,且以提升销量作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汽车 数字营销 创新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国内的汽车市场已达到高度繁荣的状态,汽车消费已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及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1.9亿辆,占全球总保有量的20%,显示我国的汽车消
期刊
【摘要】:我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更加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这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特色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在这种形势下,使其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接轨,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转新模式,实现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的更新。随着新一轮的教
期刊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发展的一大进步,但目前该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将从非法证据排除范围、重复性供述、该制度的程序保障出发,浅析这一规定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非法证据 排除范围 重复性供述 法律救济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起步较晚,最初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定始于宪法中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从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来看,宪法是静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网恋”作为一种新现象冲击着传统的恋爱方式, 会使青少年缺乏真诚和责任感,道德沦丧 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会引发如多角恋、情感乱伦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者应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爱情观,爱情观的教育要与性教育相结合,应帮助青少年树立责任感 建立网恋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网恋”的双方以诚相待、互尊互信、以德为首。  【关键词】:“網恋” 性
期刊
【摘要】:乡村法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村中村霸及宗族恶势力已呈现出以红护黑、反复复发难以根除、危害行为多样性等新特点。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基层政权组织管理涣散,也有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而深层次原因则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村霸及宗族恶势力对利益的追求。对此,设立第三方法律监督机构保证村委会组织法的严格执行,提升农民群众的法律素养,改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才能彻底解决乡村法治建设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技工学生在社会职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引发对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思考。通过阐述如何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赋予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关键词】: 有用知识 中技学生 品德修养 学习能力 交往能力  目前中国技工教育是一个重视实际操作,而非学历或学术知识的体系。从对学生理论灌输式教育的极端走向只重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机械手”的极端,导致大部分企业对技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