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必定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正确对待调研,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安排研究活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新的教育教学定性评价机制,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关键词:学校管理 专项调研 量化分析 定性评价
一、教学质量的专项调研——重多次,不重一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分析研究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学校的学生常规、学生成绩、教师业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教学内容的专项调研成为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价值的分析方法。那么,怎样的专项调研才有实际意义呢?作为教学领导,要指导教师并和教师一起做到“一个意识”“两个结合”。
“一个意识”即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考后总结应该指引教师结合调研情况,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分析得失成败,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也就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养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课程的习惯,让调研总结上升到研究的高度。
“两个结合”即调研总结要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结合起来,要与学生平时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调研总结时,既要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升降、试题得失分率的统计和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指导,更要对调研背后所反映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正确对待调研,对于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学校要做的是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安排相应的研究活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纵向、横向的成绩对比。
二、教学质量的量化分析——重定量,不重定性
测验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测验,我们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测验成绩隐含着许多教与学的量化信息。为使我们能从测验分数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必须对测验的原始分数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通常人们把一组数据中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作为3个基本参照量,以此作为粗略考查测验分数在特定群体中所处地位的优劣标准。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运用教育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会得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样学校也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1、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种最普通和使用最广的统计量。但是,算术平均数也有缺点,它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使计算出来的算术均数大大上升(或下降),故平均数不足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描述差异的量数有许多,比如: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变异(差异)系数、偏态系数等。我们通常只用了标准差统计量。
2、标准差:标准差是非常重要的差异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分散(或称离中)程度。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步骤为:第一,求出各量数的平均数;第二,求出离差,即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数;第三,求出各离差的平方和;第四,将离差的平方和除以N,再开平方,便得标准差。标准差是最科学、最完善的异差数之一,也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差异量数,常和平均数结合起来使用。在教育科研中,标准差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这要看所分析的问题而异。如果某班学生某科考试成绩标准差大,表示该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或两极分化,这对教师的教学非常不利,且该科的平均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三、教学质量的定性评价——重档次,不重名次
为了保证“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建立新的教育教学定性评价机制可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优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定性评价不按及格率、优秀率或平均分单项指标排列名次,而是把所教班级的3项指标进行综合测评,结合标准差的数据变化评价教学的绩效,评出优、良、中、差4个档次。评价方法如下:
1、平均分的计分方法:①班级平均分超出年段平均线3分以上者得5分。②班级平均分在年段平均线上但不超过3分者得4分。③班级平均分在年段平均线下但不低于3分者得3分。④班级平均分低于年段平均线3分以上者得2分。
2、及格率的计分方法:①班级及格率超出年段平均线3个百个点以上者得5分。②班级及格率超出年段平均线但不超过3个百分点者得4分。③班级及格率低于年段平均线但不低于3个百分点者得3分。④班级及格率低于年段平均线3个百分点以上者得2分。
3、优秀率的计分方法同及格率的计分方法:将所教班级3项指标得分总和除以所任教的班级数的3倍。得5分者评为优,得4分者评为良。得3分者评为中,得2分者评为差。
另外,对不进行书面考试的常识技能科目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考核呢?我们可以在平时加强对常识技能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检查教师的候课、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常规的管理情况。形式有不定期的去听课、查教案、学生问卷,以及期末学校举行抽样测试。
关键词:学校管理 专项调研 量化分析 定性评价
一、教学质量的专项调研——重多次,不重一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分析研究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学校的学生常规、学生成绩、教师业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教学内容的专项调研成为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价值的分析方法。那么,怎样的专项调研才有实际意义呢?作为教学领导,要指导教师并和教师一起做到“一个意识”“两个结合”。
“一个意识”即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考后总结应该指引教师结合调研情况,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分析得失成败,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也就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养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课程的习惯,让调研总结上升到研究的高度。
“两个结合”即调研总结要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结合起来,要与学生平时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调研总结时,既要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升降、试题得失分率的统计和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指导,更要对调研背后所反映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正确对待调研,对于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学校要做的是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安排相应的研究活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纵向、横向的成绩对比。
二、教学质量的量化分析——重定量,不重定性
测验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测验,我们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测验成绩隐含着许多教与学的量化信息。为使我们能从测验分数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必须对测验的原始分数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通常人们把一组数据中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作为3个基本参照量,以此作为粗略考查测验分数在特定群体中所处地位的优劣标准。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运用教育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会得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样学校也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1、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种最普通和使用最广的统计量。但是,算术平均数也有缺点,它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使计算出来的算术均数大大上升(或下降),故平均数不足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描述差异的量数有许多,比如: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变异(差异)系数、偏态系数等。我们通常只用了标准差统计量。
2、标准差:标准差是非常重要的差异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分散(或称离中)程度。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步骤为:第一,求出各量数的平均数;第二,求出离差,即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数;第三,求出各离差的平方和;第四,将离差的平方和除以N,再开平方,便得标准差。标准差是最科学、最完善的异差数之一,也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差异量数,常和平均数结合起来使用。在教育科研中,标准差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这要看所分析的问题而异。如果某班学生某科考试成绩标准差大,表示该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或两极分化,这对教师的教学非常不利,且该科的平均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三、教学质量的定性评价——重档次,不重名次
为了保证“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建立新的教育教学定性评价机制可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优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定性评价不按及格率、优秀率或平均分单项指标排列名次,而是把所教班级的3项指标进行综合测评,结合标准差的数据变化评价教学的绩效,评出优、良、中、差4个档次。评价方法如下:
1、平均分的计分方法:①班级平均分超出年段平均线3分以上者得5分。②班级平均分在年段平均线上但不超过3分者得4分。③班级平均分在年段平均线下但不低于3分者得3分。④班级平均分低于年段平均线3分以上者得2分。
2、及格率的计分方法:①班级及格率超出年段平均线3个百个点以上者得5分。②班级及格率超出年段平均线但不超过3个百分点者得4分。③班级及格率低于年段平均线但不低于3个百分点者得3分。④班级及格率低于年段平均线3个百分点以上者得2分。
3、优秀率的计分方法同及格率的计分方法:将所教班级3项指标得分总和除以所任教的班级数的3倍。得5分者评为优,得4分者评为良。得3分者评为中,得2分者评为差。
另外,对不进行书面考试的常识技能科目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考核呢?我们可以在平时加强对常识技能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检查教师的候课、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常规的管理情况。形式有不定期的去听课、查教案、学生问卷,以及期末学校举行抽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