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典阅读遇上自媒体时代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媒体潮流奔涌而来,信息呈现大爆炸的形态。网络热播的《罗辑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广经典阅读的成功范例。《罗辑思维》具有“有种、有趣、有料”的特点,运用新媒体的思维制作节目,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经典阅读的给养,对于开发读书类节目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经典作品;自媒体;罗辑思维;阅读
  何为经典著作?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一文中说:“‘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上反复被人引用、被人阐发的文化资源。所谓的‘经典’,是指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现象。”袁湛江说:“经典,一定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领域的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而且很多经典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一部作品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类智慧。
  当下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变革,社会运行机制转轨,利益多元化,剧烈的变化中社会矛盾突出,人的精神迷茫。在学界有这样的声音,应以文化拯救社会,让现代接续传统,以经典名著的思想成就作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智慧源泉。例如2014年11月召开的“新子学”会议上就提出重新解读和全面认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价值,来发挥中国新世纪文艺复兴的助力和推进作用。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人不仅应从中华文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认识中国社会的构筑和演变,还应从不同文明比较的横向角度来构建世界的整体认知。一横一纵构成当代中国人脚下的坐标,而经典著作承载的人类智慧决定了这个坐标的高度。
  对于个人来说,经典阅读能有效地推进人的认知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智力发展,陶冶情操。在传统认识里,经典阅读是一种厚重的、深刻的、辛苦的、个体的主动吸取知识的行为。而在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自媒体潮流奔涌而来,信息呈现大爆炸的形态,生动、直观、轻松的网络资源削弱了对读者语言文字水平、理解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发表作品,使得网络资源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递、更新。过多的信息让“快照式浅阅读”甚至“瞄阅读”成为大众主流,读者偏好简单式、图像式的阅读。对于当下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捧一本厚实的纸质经典名作,踏踏实实看一个下午已经是一种遥远的模糊的阅读方式。
  如何实现自媒体时代下经典阅读的推广,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阅读的好时代
  自媒体时代虽然存在读者时间碎片化、信息超载、“瞄”式阅读等有悖于传统深度阅读习惯的阅读形态,但是从乐观的角度看,自媒体时代也是推广经典阅读的好时代。
  第一,阅读第一次如此普及。在网络大量普及,移动终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代,阅读不再是一项特权,它使大多数人都可享有知情权、读书权,是互相学习的途径,而获取信息的便利让人享有自由阅读的权利。人类的知识载体经历了口传心记、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等各种形态,而电子阅读和自媒体传播的出现,使阅读正在或即将形成最大程度的普及,阅读的范围首次如此之大,涵盖人口如此之多。
  第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同时意味着阅读的“随时化”。电子阅读设备体积小、重量轻,自带光源,几乎没有阅读条件的要求,极易随身携带和随时阅读。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并不意味着低质的阅读体验,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卷有益。
  第三,自媒体是“自我”“个人”的媒体,也是一个更自由的媒体。人们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展示和交流,能突破原来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等传统的封闭的人际关系,建立基于共同阅读兴趣的互联网社群。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阅读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进行远距离小圈子的阅读分享和探讨。自由和交流催生了思想的传播和碰撞。
  无论是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还是电子阅读、图像化阅读,这些阅读方式都不能以“好”与“不好”来评判。它们是新事物,是适应人们新的生活节奏、阅读设备而产生的新的阅读习惯。开卷有益,相比于不阅读和信息闭塞,现今大众范围的阅读形态是明显更优的,那么关注点就在于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有益的阅读。
  让读者亲近好的作品、经典作品,远离平庸和低俗,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担当。而读者在大量信息的浅阅读后,也需要深度阅读带来的具有厚实感的精神给养。这时,树立一个具有自媒体时代特点的深度阅读品牌就兼备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二、《罗辑思维》异军突起
  国产知识性脱口秀《罗辑思维》为自媒体时代的大众经典阅读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罗辑思维》的创立者罗振宇与申音均是资深传统媒体人。罗振宇是中央电视台《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栏目原制片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申音是《创业家》杂志前主编和联合创始人、《商业的常识》作者,并担任央视《对话》《赢在中国》《首席夜话》等栏目的特约策划和嘉宾。《罗辑思维》是二人基于对媒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而进行的一次先锋试验。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第一期视频上线,此后每周更新一期。半年内,《罗辑思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包括网络视频脱口秀、同名微信公众号以及知识型社群。网络视频被定位为“互联网知识型脱口秀”,主持人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所得,通过介绍经典书籍,与受众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做出不同于传统认识的分析,启发听众的独立思考。同名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推送一段罗振宇本人的60秒语音,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时推送一篇其本人推荐的知性文章。而《罗辑思维》社群是由付费的会员组成一个互相交流的小群体。
  根据优酷网发布的中国网络视频指数,截至2014年12月1日,《罗辑思维》2013年制作的58集片子,总播放量已经达到8411.6万次,集均达145万次。2014年的42集节目总播放量达7797万次,集均达187万次。每周五更新一集,根据2014年的数据,更新日当天播放量最少为6月6日32.5万次,最多为5月16日130.8万次。主持人罗永浩新浪微博粉丝数67.7万,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量达300万。《罗辑思维》不仅叫座,也被业内称赞。2014年1月,《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获得首届“视频新闻盛典”的自媒体奖。更为神奇的是,在不承诺任何会员服务的前提下,该节目5小时募集会费180万元,第二次一天入账800万元。2014年11月,销路不畅已经绝版的《战天京》,经罗振宇在视频中解读后,24小时内,在《罗辑思维》微信商城完成销量1万册,创造了“硬书”的复活。   三、“有种、有趣、有料”
  罗振宇说:“我替大家读书,作为人类从文字文明到口语文明的缓冲器,我作为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用口语的方式翻译给大家听,并做出相对优质的产品。”《罗辑思维》将自己定位成大众读书人,以一种新的思维编排节目,这集中表现为它的口号:“有种、有趣、有料。”
  “有种”即《罗辑思维》在选题方面顾忌小,敢于正视问题、揭示问题。高举读书的大旗,以史为鉴、洋为中用,既讲权力、反腐、左右派、政治体制改革、民主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又讲剩女、逃离北上广、文凭无用等生活化的话题。比如2014年第22期《权力与生意》从李德林先生的《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的晚清案例讲中国改革中的政商关系问题。罗振宇在节目中讲他从这些经典中获得的启发,讲他的思考过程,并不要求听众认同他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读书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社会的角度。罗振宇的主要观点,在社会层面上,认为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中,提倡互联网思维、民主法治的社会形态;在个人层面上,倡导新型人格,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充满正能量。罗振宇说:“《罗辑思维》寄托着我们对知识、对自由、对未来、对独立的向往,承载着我们对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公民社会的责任。”
  《罗辑思维》以一种“读书卖艺”的形式存在,认同他的看法的人给“赏银”,成为他的付费会员;认为他说的值得一听的人,“捧个人场”,形成《罗辑思维》庞大的播放人群;认为他的观点偏颇,不屑一听的,大可以骂他,不理睬这个“手艺人”。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平台上的《罗辑思维》背负的舆论责任和包袱要小得多。在自媒体上,不管质疑反对的声音有多少,只要有一定量的人愿意听,愿意花钱,这个节目就能继续下去。传统媒体的作品偏向于寻找“最大公约数”,迎合大部分人的包容,而自媒体时代下的节目,并不排斥自己的缺陷,甚至因为缺陷而得到社群里的人对产品的认同。
  “有趣”即《罗辑思维》的表现方式幽默轻松。传统的读书节目,例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通常以一个文化精英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而罗振宇的形象是“儒雅”又有些“痞”的,他讲述的内容主题宏大深刻,但是他的形象和语言表达极其生活化。
  《罗辑思维》给受众一种跟高手聊天的感受。罗振宇用第一、第二人称与受众交流,用高清摄像机的近景拍摄,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罗振宇善于讲故事,引导受众得出结论,剖析道理。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能轻松获得知识和理解结论,对智力水平和文化修养的要求并不高。
  每期《罗辑思维》时长在40分钟左右,而每期罗振宇“替受众读书”的数量为1到3本。受众在一期节目的时间内,以轻松的方式迅速了解一个原本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利用碎片时间了解经典,获得感悟。当然,《罗辑思维》并不能提供对经典著作深刻翔实的解读,而是引起受众对一个话题的兴趣,或者引起受众对推荐的经典著作的兴趣。
  “有料”指的是《罗辑思维》让人有所启发。《罗辑思维》的侧重点不在于讲述知识、推荐好书,而在于对经典书籍做出新的阐发,以服务变化中的社会和人。《罗辑思维》推荐的经典书目范围很广,包括一些冷门的书目,例如《武器的进化》中推荐的是《机关枪的社会史》,在《改变世界的箱子》中推荐的是《集装箱改变世界》。这两本书以叙述机关枪和集装箱的历史发展为内容。这两集内容为少数人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但是听众关注的是罗振宇的读书分享,关注的是罗振宇从枪支发展史中解读“人的组织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从集装箱改变贸易方式讲到互联网时代,从而使听众思考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人的变化”。
  罗振宇自称其讲法是三段论,“第一段是正说,第二段是反说,第三段是闲说”。“正说”和“反说”指的是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和解读。他将自己的观点和反对者的观点都陈述出来,观众运用自己的理性形成判断。罗振宇并不是以第三人称在介绍、讲解一本书,告诉观众书的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说一个故事,讲一些知识,提出一种思维方式。“闲说”指的是他个人的另类阐发,将书中的内容延伸开,形成一个话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通常这种看法和结论比书中所讲述的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当下,成为挖掘经典作品的全新角度。
  四、《罗辑思维》的启示
  《罗辑思维》的成功让人看到了读书节目的蓝海。要做成一档既叫座又叫好的读书节目,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罗辑思维》的核心是罗振宇,他讲话的方式、思考的角度对于这档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罗振宇称为“魅力人格体”。通过受众对他的信赖而组成一个圈子,使他成为一个品牌,受众成为他的粉丝。可以说离开了罗振宇,《罗辑思维》便不再是《罗辑思维》。自媒体时代下,渠道和内容都在史无前例地疯狂增长,而“魅力人格体”就凸显了非凡的品牌价值。
  对于一档彰显思考的节目,既需要保持内容的深度、思考力,又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主创人员既要有足够的积累,厚积薄发,又要时刻关注剧烈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有《罗辑思维》的“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诚意和坚持。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局面,传统媒体要转型并非简单地将媒介换成APP或者微信、微博官方账号,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以用户至上为原则,用受众的语言与受众交流。就如《罗辑思维》的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关注经典名著的知识,关注受众关注的话题,用受众喜欢的氛围,给予受众独立的思考和新的视角。
  《罗辑思维》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事实上,自媒体时代还有许多经典阅读的形式有待发掘。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移动互联网的阅读方式是社会变迁中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以后也将朝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人口将进一步扩大,阅读自由度将大幅提升,那么经典作品也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更深层次的挖掘,为当下受众提供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人们用“人类体育运动精神、制度、物质的总和”来定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强大精神感染力与生命力的文化运动,而它的终极目的则是育人,这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体育思维。《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吸取了众多与体育相关的研究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概念,总结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五
期刊
在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界,赵传蕙或许并不是一个人人都熟知的名字,但是他的身影,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如火如荼兴办新闻教育的年代里却是异常的精彩与活跃。出生于河北,求学于京津,从童年时期埋下的新闻记者情结,到青年时期接受的新闻科班教育,再到壮年时期挥之不去的新闻专业重建梦想,赵传蕙对新闻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对新闻专业学科建设的殚精竭虑成就了他历久弥新难以掩藏的光芒。事实上,在当下这个学术繁荣、根深枝茂的
期刊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为担负新闻后备力量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新闻院系指明了方向。而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以前我们对它们的关注不够。现就“全媒型人才培养”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媒体”是在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改变大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路径的新变革。面对新媒体冲击,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在变化,教育类期刊主动利用新媒体、谋求转型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上海教育》杂志根据专业类期刊具有的特点,在全媒体传播路径选择上进行了创新;在内容生产方面继续保持优势特色的同时延伸品牌价值,开发新媒体产品;形成跨媒体架构,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媒
期刊
日本唯美主义也称耽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于日本明治末年产生,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夏目漱石《草枕》一书,讲述了一个青年画家为躲避世俗惊扰,远离闹市隐居山村的故事,故事就画家在山村中的见闻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许多读者表示初次阅读此书有种阅读游记的感觉,但是在作者的行文中却可以感受到其意境的优美,而关于对“美”和“情怀”的思考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
期刊
【摘要】媒体的新闻传播权在本质上体现权利属性,是公民多项宪法权利的延伸,新闻采访与报道不具有强制力,这些都注定新闻报道与刑事侦查存在巨大的差别,不能以刑事证据规则要求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事实和依据。在新闻监督过程中,记者可以将法律专业主义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但社会只能要求新闻报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不能过度提高媒体对所报道内容的证明责任;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只需证明自己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即不构成名誉
期刊
【摘要】灾难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新闻题材。出于维护大局的需要,我国试图共同建立起“多种媒体,一种声音”的超稳定传播秩序,对如何报道、报道时机及报道范围均有严格的限制。但随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播模式。  【关键词】灾难报道;“东方之星”;新媒体;科普  灾难报道,是指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报道
期刊
【摘要】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当前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政治信息的传播是村民自治中的重要环节。新乡市延津县的两个行政村——塔铺二村、朱辛庄村位居中原,在农村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两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政治信息在村民自治的传播过程中,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及传播环境方面仍有诸多阻滞因素,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传播效果,而且直接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正常实施和质量。因此,进一
期刊
【摘要】当代西方新闻理论有哪些新探索?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新闻学深入数字魔力和观念崩塌地带,创造了许多鲜亮的理念,《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对这些理念进行了评介,并围绕新闻媒介控制论、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三个议题分析西方新闻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西方新闻理论的创新;当代新闻理论的三个议题;读书感悟  当前国内对西方新闻理论的译介存在两种错觉:一种错觉认为,欧美学术界没有“新闻
期刊
【摘要】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在河南卫视播出以来,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扬,引发了受众与学界的广泛好评。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和文化快餐等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极大问题,而《汉字英雄》节目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传播中提供了新的成功思路和方法。但随着《汉字英雄》第三季节目呈现收视率下滑趋势,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是: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对传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