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的身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雨像爽约的远方客人,没有预想中的被掀乱杨柳枝叶的料峭寒风裹挟而来,淅淅沥沥斜钩在天幕上,打湿一张张颠簸在山间坡前的脸。
  父亲步履蹒跚,银色的鬓发像路边的茅草一般在风里颤动,脸上道道沟壑间填满肃穆,领着一家老少也缓缓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一天前的夜雨似乎恋着这片山野流溢的花草芬芳,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痕迹。我们扛着锄头,拎上镰刀,提着几袋母亲几天来赶制的冥币、纸幡与买来的爆竹,像一支迤逦远征的驼队,紧随父亲身后,吃力地翻爬一座座翠色覆盖的山头,在茅草、青蒿和诸多说不出名的杂草间一个一个拜访那些住在地下的先人。
  多年前,父亲还同我一般壮硕时,爷爷是这一天的打头人。他天晴下雨都戴一顶阔如团箕的棕色斗笠,拄一根摩得溜光的长木棍,坟堆前先放下这两样行头,肃然点燃些许香烛或者冥币,喃喃说话,拱手作揖。我的心多半还在坟边某束耀眼的野花、几根矗立的竹笋或者一处馋人的草莓上,却也不敢太放肆,爷爷几番正经的告诫,便深恐土堆里的先人责怪,回家会肚子疼。于是,我也知道了一些坟里躺着的人和我的关系,他们是爷爷的父亲母亲或更早的亲人,都是我从未见过的。
  一个叫玉竹的先人,曾经中过举,名动一时。一次某个村里人去三十里外的蓝田镇办事,被一群牛二般的泼皮围殴,他急中生智大喊,谁敢动我?玉竹举人是我亲叔叔!泼皮猛然一愣,瞬间作鸟兽散。爷爷一辈子做着农活,老实巴交,屋前椿树上掉片黄叶也生怕打着头。说这故事时,他雪白的胡须抖得格外精神,眼神里漾着晶亮的光彩,仿佛花果山的一只老猴为孙悟空而自豪,令我也有原野悄然染上春绿一般深受感染。
  而今,爷爷早已和玉竹举人一般安静地躺着了。这座叫烧火山的向阳坡上,三两棵碗口粗的松树前,爷爷一躺便是30年。他的坟堆不高,对着山下几里外的老家屋场,能看得见子孙们屋里屋外进进出出。几年前父亲给坟茔四周砌上了青石块,立了块碑,刻着爷爷的名讳和我们一家老少的姓名。裸露的坟头长满了荒草,几茎金色的野花在清风里摇曳着,似乎是爷爷的眼睛,慈爱地望着我们到来。
  用镰刀割除荒草,添上了几抔新土,我们开始给爷爷挂青。大哥砍了根一人高的树枝,去掉绵软的细枝嫩叶,插在坟头,一家老少取过纸幡,一张一张小心揭开,肃穆地挂了上去。父亲像多年前的爷爷,穆然伫立在风中,点燃香烛冥币,双手恭谨地捧着,嘴里念念有声,一一告知我们一行人的姓名,感谢爷爷一年的庇佑,一家老少都很平安。
  爆竹也骤然炸响起来,三两只鸟雀从松树间蹿出来,空中划过几个醒目的弧形,消失在山峦的另一侧。山野里巨浪一般翻滚着股股青烟,和弥漫的花香一道钻入鼻孔。我蓦然发觉苍颜白发默然而立的父亲眼角闪着一些光亮,像草尖上的几滴晶莹晨露。我知道,他是想起了爷爷的一些往事。
  我的鼻间也瞬间发涩起来,却不只关乎爷爷。父亲年过七旬,身体大不如前,每每远道回乡,我似乎都能觉着他更为衰老。有时客厅里一家人坐着,闹闹嚷嚷,孙儿辈你追我赶,他靠着椅背竟颓然入睡了。父亲的千年屋多年前早已悄然备下,平静地躺在老家偏僻的厦屋里。我从不敢多看一眼,也不敢想象它是父亲百年后的住处。
  然而,生命是一条残酷的河流,当年风光的玉竹举人和实诚的爷爷都只是河中曾经腾起而又永恒静默的一朵浪花,大哥或者我取代年事已高的父亲清明出行,也是早晚间的一桩痛事。与爷爷躺着的地方临近不遠的一处坟茔,三年间便换了三茬打头人。他们更不幸的是,年岁并不算老,或吞药而亡,或遭横祸,今年上坟的人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后生了。东晋那位善书者王羲之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每细读,不免痛彻骨髓。
  除了须发皆白的父亲,我也将是悄然寂灭于山野的一个。照例会是一群与我血缘有关的人跋涉而来,焚香烧纸,说着些怀想。几代而后,跪拜作揖者也将消失,我的坟茔会日渐瘪塌,最终,消隐于无痕……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1987年,高考的这一年,当我拿到368分的高考成绩单时,眩晕了很久。第一感觉就是这辈子完了,再也走不出黑土地,走不出小山沟了……  没办法,为了生计,我来到村砖厂干起了搬砖的活计。每天天刚放亮,我就和工人們一起,窑外脱坯、推砖,窑内码砖、烧砖,一天下来,造得全身都是灰土狼烟,直到天黑才可以回家。回到家里累得躺下就睡着了。其实,累一些不算什么,最受不了的是那些人的鄙视:“高中生,真不中。”坚持了一
期刊
这幅《爷爷奶奶》肖像画,是我在今年清明节时,为我故去的爷爷奶奶画的。  我是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作为长子长孙,又是隔辈亲,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辛苦养育,使我永远不曾淡忘。  我的爷爷叫乔心文,奶奶叫吕文兰。我爷爷个儿头很高,我奶奶则比较矮,而且我爷爷比我奶奶大十多岁。据说,当年我爷爷是跟着我奶奶的父亲一块给别人家出力打工的。由于我爷爷是个非常勤劳、善良的人,虽然当年他兄弟和妹妹多,还穷得家徒四
期刊
我中师毕业后就回老家教书。那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每位教师都得包班,都是班主任;中间没有特殊变动,就是一包到底,从一年级一直送到他们六年级毕业。  我曾经给一届学生整整当了六年的总管。  根兒小学四年级时就是个早熟的孩子。这孩子个子威猛高大,头脑挺灵活,就是不喜欢学习,只对班上长相俊俏的小丫头极其痴迷。那时,他在班上看上了一位叫芳芳的女孩。他先是一次次给人家写信。芳芳接到他的信,连看都不看一下
期刊
1993年,我20岁。那年8月29日,天气爽朗,我扛着行李箱,沐着阵阵清风,来到了杉洋,在古田十二中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初来乍到,就听同校的一位李姓老师介绍说,杉洋是个“先贤过化之乡”,朱熹曾在此讲学过,并且他所讲学的蓝田书院就在十二中附近。  我心头猛地激起一阵热浪。中国古代理学集大成者朱子曾躬行乐教于此,我竟能在八百年之后望迹而来,岂非幸甚至哉?  一任教,我就欣然接受了超额的工作量。我承
期刊
年少时,每到寒冬腊月,总感觉天寒地冻,空气中飘着刺骨的冰雨,树上结满雾凇,屋檐下的冰凌像一把把长长的利剑,把房屋装点成一个个水帘洞。  冬天很冷,但孩子们最开心,也很奢侈,一顿连着一顿的杀猪饭总把小嘴吃得油光闪亮。特别是轮到自己家里杀猪请客时,村里的伙伴都对自己百依百顺,很有荣誉感。等客人都走完了,我们哥俩最惬意的事就是和妈妈一起炸酥肉。  我和弟弟轮换着给土灶里加柴,伺机抓一块香软的酥肉塞到嘴里
期刊
月光如练,从一栋老旧民居的阁楼上下来一个翩翩少年,他一袭月白的丝绸衣衫,轻盈地走在青石板的小街上,远远地,我看到他修长的身影,有股仙风道骨的味道。  他来接我去看他新写的诗。虽然风已经20多岁了,我仍然称他为少年,因为他时常表现得像个孩子。风宣称,他不要人为的快乐,他要自然的快乐。风的老家在东北,他是电视台从北京广播学院直接选来的,一毕业就直奔惠州。风特别选在古老的金带街租了个小阁楼。上楼得经过房
期刊
我是在太阳和月亮交界的静音中,走进了树的年轮,在年轮里找到了月亮的脚印,轻轻、轻轻的,轻得只有时间才能听到脚步声……一陈狂喜,我从梦中惊醒,摸摸头发,头发湿漉漉的;摸摸衣服,衣服上停着水汽。  原来,我坐在后龙山一块飞来石上瞌睡了。夜色下的山林盛满了银灰色的月色——无声、淡薄,是一种神秘的静。就像刑警进入案发现场,保险柜被打开,整叠的钞票分文未动,核心技术的技改图纸不见了……案发现场充满了神秘的静
期刊
一  “大家不要睡了,快醒醒,马上进入丰城地界了!”跟车的女售票员语气急促语音略带慌张地提醒着乘客。  这是1996年的秋天。这是一辆沿着105国道驶向省城南昌的长途卧铺班车。我就斜躺在班车的上铺中间一个靠窗的位置。  班车从吉安驶出,一路上我心里除了几许期盼,还隐隐有几丝忐忑。南昌于我而言,是个英雄的词汇,是首文化浸淫的古韵。南昌起义,滕王阁,八大山人,这些从教科书里或电视里走出来的名词,让我敬
期刊
人世不可依,只好到书里拣字取暖。  秋来事多,搅扰了读书的好心情,放于枕边的书不再眷顾,倒是一本《陶庵梦忆》,虽然薄瘦,却是集了三千宠爱于一身,夜夜被我痴缠。说来,这本书也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很早就想买,曾经江南江北地跑书店,在一排排的书架前仰着脖子看过一个个书脊,却总是不得,也曾向人借过,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寻一本好书就像在攘攘红尘中觅知己,难是难,却很值。我一点也没灰心,又到网上去找。
期刊
鱼丸是温州十大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温州名小吃。  生长在鱼米之乡的父亲对鱼情有独钟,自然也能将鱼做出各种花色——水煮、香煎、糖醋、红烧、清蒸、煲汤……不一而足,其中,最令我怀念的就是他做的鱼丸汤。  要做出地道的鱼丸,程序并不简单,但父亲却乐在其中,丝毫不会感觉繁琐,他总会在打算做鱼丸的当天携着个竹篮到附近的菜场转悠,从第一家鱼摊转到最后一家,闻闻这家的鱼是否新鲜,瞧瞧那家的鱼眼睛是否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