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的“情感型课文”很多,如《但愿人长久》表现了绵长的手足情;《第一次抱母亲》表现了浓郁的母子情;《桂花雨》表现了甜美的乡土情;《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阳”》则表现了阳光般纯真的爱心传递和健康向上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生命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它抚慰我们的心灵,浸润我们的生活。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要找准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突破学生感知的表层,去贴近、发现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让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内化成为学生心灵底层的价值观。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一、凸显核心价值
找准与文本的“共鸣点”,就必须抓住“这一个”文本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属“文包诗”,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还原出来的“心灵图景”,所以,应着重感悟苏轼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他的言语动机是什么,这个作品是怎么生成出来的。《桂花雨》一课重在感悟叙事中生动的描写,花的美好和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景、事、人是和谐统一的。《“番茄太阳”》一文应关注“我”和明明的对话,以及对话后面的“潜对话”,体悟“番茄太阳”的情景语义。《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应重在感悟人物外部动作和内心动荡的不平衡,“我”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太多的意外、愧疚,于是,也就有了“我忽然有个突发奇想”——抱母亲入睡,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和谐。这样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就触摸到了“共鸣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把“理解课文的方式”教给了学生。
二、把握叙事结构
情感性课文一般采用叙事的结构来写,叙事的线索比较清晰,具有召唤心灵、引起共鸣的功能。如《“番茄太阳”》一文中的“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而“我”的情感也由“灰暗无比”逐步变得阳光起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的雨衣是传递爱的“使者“,在滂沱的大雨中,爸爸把雨衣递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萨沙看到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被滂沱的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但愿人长久》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宽慰”,最后“祝福”,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来。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些课文的结构不是单层次的平面移动,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不经意问有了心灵深处的突然惊动。因此,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文本中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Jz引发冲突,生成矛盾,形成张力,引起共鸣。这样的“突转”,造就成学生“怦然心动的一刻”。抓住这个心灵激发的临界点,整篇文章就“拎”起来了,整个教学也就活了,言和意、情和思也就自然地契合在一起了。
不少叙事性课文中都留下了“空白”,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想象和创造。如《但愿人长久》一文中,“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苏轼怨月,还会感慨些什么呢?如果对苏轼的经历了解得更多,他又会生发什么样的感叹呢?课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留白,它们是引领学生继续探究的契机。又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中“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一句,母亲是怎样背着沉重的担子“翻山越岭”的?学生只有把这个意象还原出来,才能与“我”的感情变化相契合。
三、推敲关键词句
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教学此类课文,不要急于去提升、概括、提炼、总结成什么观点、什么精神、什么品质。要引导学生敲打、品味关键词句。如根据《“番茄太阳”》一文中“三笑”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展开“第一回环:感悟笑容纯美;第二回环:再悟笑中心酸;第三回合:领悟笑中温暖;第四回合,再悟笑中深意”的教学过程,文本解读也就丰满、立体起来了。富有情感的叙事散文都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这些关键词句是打开情感之门的密码,教师要引导学生“掏”文本中最有表现力的文字,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让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使教学不断地荡溢出浓浓的情意。
四、打开情感密码
“情感型”课文教学切忌矫情,把课文中的情“抽出来而讲之”。这个“情”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它是真实的、由衷的,是从文本深处传递出来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倾听。因而,此类课文的教学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文解文”,就在文章内部把文章读懂,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注解分析和引证发挥;二是“以心契心”,通过叙事结构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诵读、揣摩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移情等心理体验;三是“以言传言”,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的情感通过诵读、评价、创造等方式表现出来。
(作者单位: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一、凸显核心价值
找准与文本的“共鸣点”,就必须抓住“这一个”文本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属“文包诗”,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还原出来的“心灵图景”,所以,应着重感悟苏轼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他的言语动机是什么,这个作品是怎么生成出来的。《桂花雨》一课重在感悟叙事中生动的描写,花的美好和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景、事、人是和谐统一的。《“番茄太阳”》一文应关注“我”和明明的对话,以及对话后面的“潜对话”,体悟“番茄太阳”的情景语义。《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应重在感悟人物外部动作和内心动荡的不平衡,“我”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太多的意外、愧疚,于是,也就有了“我忽然有个突发奇想”——抱母亲入睡,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和谐。这样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就触摸到了“共鸣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把“理解课文的方式”教给了学生。
二、把握叙事结构
情感性课文一般采用叙事的结构来写,叙事的线索比较清晰,具有召唤心灵、引起共鸣的功能。如《“番茄太阳”》一文中的“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而“我”的情感也由“灰暗无比”逐步变得阳光起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的雨衣是传递爱的“使者“,在滂沱的大雨中,爸爸把雨衣递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萨沙看到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被滂沱的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但愿人长久》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宽慰”,最后“祝福”,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来。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些课文的结构不是单层次的平面移动,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不经意问有了心灵深处的突然惊动。因此,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文本中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Jz引发冲突,生成矛盾,形成张力,引起共鸣。这样的“突转”,造就成学生“怦然心动的一刻”。抓住这个心灵激发的临界点,整篇文章就“拎”起来了,整个教学也就活了,言和意、情和思也就自然地契合在一起了。
不少叙事性课文中都留下了“空白”,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想象和创造。如《但愿人长久》一文中,“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苏轼怨月,还会感慨些什么呢?如果对苏轼的经历了解得更多,他又会生发什么样的感叹呢?课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留白,它们是引领学生继续探究的契机。又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中“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一句,母亲是怎样背着沉重的担子“翻山越岭”的?学生只有把这个意象还原出来,才能与“我”的感情变化相契合。
三、推敲关键词句
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教学此类课文,不要急于去提升、概括、提炼、总结成什么观点、什么精神、什么品质。要引导学生敲打、品味关键词句。如根据《“番茄太阳”》一文中“三笑”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展开“第一回环:感悟笑容纯美;第二回环:再悟笑中心酸;第三回合:领悟笑中温暖;第四回合,再悟笑中深意”的教学过程,文本解读也就丰满、立体起来了。富有情感的叙事散文都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这些关键词句是打开情感之门的密码,教师要引导学生“掏”文本中最有表现力的文字,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让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使教学不断地荡溢出浓浓的情意。
四、打开情感密码
“情感型”课文教学切忌矫情,把课文中的情“抽出来而讲之”。这个“情”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它是真实的、由衷的,是从文本深处传递出来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倾听。因而,此类课文的教学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文解文”,就在文章内部把文章读懂,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注解分析和引证发挥;二是“以心契心”,通过叙事结构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诵读、揣摩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移情等心理体验;三是“以言传言”,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的情感通过诵读、评价、创造等方式表现出来。
(作者单位:无锡市连元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