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形势下,传统媒体比之新媒体越来越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尤其是阅读纸媒的习惯正在被手机阅读一点点蚕蚀,没有了读者,纸媒的未来堪忧。但即便如此,那些一直口碑頗佳的纸质媒体却仍能从容淡定,如《南方周末》《看天下》等,原因就在于其独家的深度报道。即使是在浅阅读普遍流行的当下,依然有着傲人的发行量和庞大的阅读群体,其同时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也有着巨大的订阅量,可见即使是假如未来真的有一天没人再看纸媒了,如《南方周末》等也不用太着急,其优质的产品内容有着别家无以企及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不过是换个更被读者喜欢的传播方式,内容永远为王,只不过是换个渠道而已。因此在人们普遍唱衰的纸媒前景面前,纸媒工作者不应人云亦云、不知所措,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中通过提供独家的有品质的深度报道,建立对读者的长效吸引机制,让读者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习惯性阅读选择。
那么一个市级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如何做好独家的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应从选题、写作技巧和打造品牌3个方面着力。
首先在选题上要摒弃一种宏大叙事的理念,应选择那些与读者的兴趣点息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党报记者一提深度报道,往往脑海里蹦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大概念,考虑的都是市长甚至是总理考虑的问题,认为深度报道就得是这样吓人的题目才能压得住。其实这样的选题跟个人没什么关系,没有读者关注的兴趣点,宏大叙事的结果往往是材料堆砌,影响乏力。长期以来,党报总是靠指令性、指挥性、工作性和文件性来实现其指导性,这样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媒体应主要靠给受众提供大量新闻事实,让大家从色彩斑斓的新鲜事实中感悟和接受党和国家提供的价值取向的做法才效果更好。
其次,在写作技巧上要十分注重细节的运用,使深度报道故事化。
如,《中国青年报》轰动一时的深度报道专栏“冰点”中的一篇《五叔五婶》,它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其细节化报道方式密不可分。它有三个关键细节:一个是五叔看到北京来的记者,本来想笑,但一听说是采访孩子失学的事,五叔一边笑着,而眼泪就哗哗地流;第二个是当记者请失学孩子的哥哥吃饭时问,“上不起学准备怎么办?”哥哥不抬头,眼泪一滴滴往碗里掉;第三个是弟弟眼泪含在眼圈里,抬头看着天花板,不让眼泪掉下来。正是这三次眼泪的细节描写,真切地描述了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强烈地感染震动了读者,最终这篇报道引发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全国性捐助热潮。
再如,2013年央视报道的全国十大孝心少年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效应。其中的赵文龙是包头的一名中学生,虽然只有12岁,因为妈妈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生活无法自理,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未有过玩耍时间,每天收拾家做饭帮妈妈按摩后才能腾出时间学习,还要每周陪妈妈做一次透析,赵文龙几乎会做所有家常菜,还经常为生计去捡废品,他每天需要承担的是一般学生父母双倍的责任。在央视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难以忘怀:在上学的路上,赵文龙顺道捡了些塑料瓶子,他说“把塑料瓶卖了,买点肉,给妈妈吃,增加营养。”这次塑料瓶一共卖了4块钱,龙龙从市场买回二两半的肉馅,回家做成了肉丸,他把大部分肉丸都埋在了妈妈碗里的米饭下,自己只留了两个,电视情节里出现了赵文龙和妈妈因为丸子而你推我让的情景。没有人不为这样的情景而感动甚至泪下,赵文龙的事迹引来了全国的关注和爱心,包头市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捐款热潮。善于在报道中运用丰富的细节,比之于简单笼统的概述,有着无可比拟的感人力量。
其三,将深度报道策划成品牌栏目,培养读者的追看习惯,进而形成纸媒的独家风格和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的故事是选题的成功,能够很好地讲述这个故事是技巧的成功,做到这些对纸媒来说还不够,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建立品牌效应。零敲碎打、时有时无的深度报道无法形成强势影响力。为此,《包头日报》从2010年开始为打造党报的核心竞争力,组成了一个由部分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深度报道组,创办了“80后硕士空间”的栏目,每周一期,整版推出,关注点没有限制,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要求选题要注重市民关切,切入点要小而亲民,运用细节化的手法把一个好的故事讲好。实际运作的200多期里,渐渐形成的了品牌风格,并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有些报道反映了民意心声,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或解决。如《出租车怎么换,才能各方都满意》写在2013年包头市出租车全部陆续更新的背景下,媒体听到了满意的声音,也听到了利益相关方出租车司机的种种质疑,报道全景展示了各方声音意见和看法;《我有一个梦想,能听见鸟语虫唱》反映了重度贫困听障儿童及家长的期盼,盼望救助项目的范围更广,能给他们寂静的世界早日带来希望;《楼顶“圈地” 楼下“挖地” 上上下下的空间属于谁?》反映了部分居民小区的种种违建乱象,亟待有关部门出手解决的心声。
有些报道成为政府镜鉴,助推工作的不断改进。如《玻璃门前的困惑 ——农民工劳务市场现状调查》,讲述了政府希望逐步将风吹日晒中的站街务工人员,引导进入舒适的劳务市场,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就业。但事与原违,农民工却道出了不愿进场的种种缘由;《农民工工资保障金 寄予厚望下的负重前行》讲述了一边是讨不到薪的农民工四处讨薪却处处碰壁,一边是能申请到保障金发放的农民工寥寥无几,揭示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落实问题;《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写了村级小纪委发挥的监督大作用,文中写到:“201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九原区井卜石村村委大院里,一辆花车装点完毕,正等着出发去参加区里的文艺调演。村民郝四成从花车前经过,径直走进村委会大楼。作为村子里有名的 ‘ 刺头’,看不惯的事情他就要‘吼’,比如这花车、彩灯,‘谁知道村委会花多少钱买的?村委会花的钱不都是我们村民租地的钱吗?’不过今年,郝四成不‘吼’了,花车、彩灯到底花了多少钱他也懒得去问,因为‘有人替我们盯着呢’。郝四成口中的‘有人’,指的就是井卜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个类似纪委职能的小机构。”这个报道更大的意义在于提示了一种典型样本的推广价值,受到了包头市领导的重点批示和表扬。
“80后硕士空间”的深度报道,既反映群众诉求合理或不合理,也表达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或不作为,亦或有些问题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一时难以解决的现状。总之,多方声音的充分表达使这一专栏慢慢演变为政府与群众深度交流的一个有效空间,党委政府办的好事实事想让百姓知道的,会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刊发,百姓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也是通过这个空间由记者来传达,有效地搭建起了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这一深度专栏为塑造《包头日报》的办报品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那么一个市级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如何做好独家的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应从选题、写作技巧和打造品牌3个方面着力。
首先在选题上要摒弃一种宏大叙事的理念,应选择那些与读者的兴趣点息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党报记者一提深度报道,往往脑海里蹦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大概念,考虑的都是市长甚至是总理考虑的问题,认为深度报道就得是这样吓人的题目才能压得住。其实这样的选题跟个人没什么关系,没有读者关注的兴趣点,宏大叙事的结果往往是材料堆砌,影响乏力。长期以来,党报总是靠指令性、指挥性、工作性和文件性来实现其指导性,这样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媒体应主要靠给受众提供大量新闻事实,让大家从色彩斑斓的新鲜事实中感悟和接受党和国家提供的价值取向的做法才效果更好。
其次,在写作技巧上要十分注重细节的运用,使深度报道故事化。
如,《中国青年报》轰动一时的深度报道专栏“冰点”中的一篇《五叔五婶》,它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其细节化报道方式密不可分。它有三个关键细节:一个是五叔看到北京来的记者,本来想笑,但一听说是采访孩子失学的事,五叔一边笑着,而眼泪就哗哗地流;第二个是当记者请失学孩子的哥哥吃饭时问,“上不起学准备怎么办?”哥哥不抬头,眼泪一滴滴往碗里掉;第三个是弟弟眼泪含在眼圈里,抬头看着天花板,不让眼泪掉下来。正是这三次眼泪的细节描写,真切地描述了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强烈地感染震动了读者,最终这篇报道引发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全国性捐助热潮。
再如,2013年央视报道的全国十大孝心少年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效应。其中的赵文龙是包头的一名中学生,虽然只有12岁,因为妈妈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生活无法自理,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未有过玩耍时间,每天收拾家做饭帮妈妈按摩后才能腾出时间学习,还要每周陪妈妈做一次透析,赵文龙几乎会做所有家常菜,还经常为生计去捡废品,他每天需要承担的是一般学生父母双倍的责任。在央视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难以忘怀:在上学的路上,赵文龙顺道捡了些塑料瓶子,他说“把塑料瓶卖了,买点肉,给妈妈吃,增加营养。”这次塑料瓶一共卖了4块钱,龙龙从市场买回二两半的肉馅,回家做成了肉丸,他把大部分肉丸都埋在了妈妈碗里的米饭下,自己只留了两个,电视情节里出现了赵文龙和妈妈因为丸子而你推我让的情景。没有人不为这样的情景而感动甚至泪下,赵文龙的事迹引来了全国的关注和爱心,包头市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捐款热潮。善于在报道中运用丰富的细节,比之于简单笼统的概述,有着无可比拟的感人力量。
其三,将深度报道策划成品牌栏目,培养读者的追看习惯,进而形成纸媒的独家风格和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的故事是选题的成功,能够很好地讲述这个故事是技巧的成功,做到这些对纸媒来说还不够,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建立品牌效应。零敲碎打、时有时无的深度报道无法形成强势影响力。为此,《包头日报》从2010年开始为打造党报的核心竞争力,组成了一个由部分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深度报道组,创办了“80后硕士空间”的栏目,每周一期,整版推出,关注点没有限制,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要求选题要注重市民关切,切入点要小而亲民,运用细节化的手法把一个好的故事讲好。实际运作的200多期里,渐渐形成的了品牌风格,并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有些报道反映了民意心声,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或解决。如《出租车怎么换,才能各方都满意》写在2013年包头市出租车全部陆续更新的背景下,媒体听到了满意的声音,也听到了利益相关方出租车司机的种种质疑,报道全景展示了各方声音意见和看法;《我有一个梦想,能听见鸟语虫唱》反映了重度贫困听障儿童及家长的期盼,盼望救助项目的范围更广,能给他们寂静的世界早日带来希望;《楼顶“圈地” 楼下“挖地” 上上下下的空间属于谁?》反映了部分居民小区的种种违建乱象,亟待有关部门出手解决的心声。
有些报道成为政府镜鉴,助推工作的不断改进。如《玻璃门前的困惑 ——农民工劳务市场现状调查》,讲述了政府希望逐步将风吹日晒中的站街务工人员,引导进入舒适的劳务市场,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就业。但事与原违,农民工却道出了不愿进场的种种缘由;《农民工工资保障金 寄予厚望下的负重前行》讲述了一边是讨不到薪的农民工四处讨薪却处处碰壁,一边是能申请到保障金发放的农民工寥寥无几,揭示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落实问题;《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写了村级小纪委发挥的监督大作用,文中写到:“201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九原区井卜石村村委大院里,一辆花车装点完毕,正等着出发去参加区里的文艺调演。村民郝四成从花车前经过,径直走进村委会大楼。作为村子里有名的 ‘ 刺头’,看不惯的事情他就要‘吼’,比如这花车、彩灯,‘谁知道村委会花多少钱买的?村委会花的钱不都是我们村民租地的钱吗?’不过今年,郝四成不‘吼’了,花车、彩灯到底花了多少钱他也懒得去问,因为‘有人替我们盯着呢’。郝四成口中的‘有人’,指的就是井卜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个类似纪委职能的小机构。”这个报道更大的意义在于提示了一种典型样本的推广价值,受到了包头市领导的重点批示和表扬。
“80后硕士空间”的深度报道,既反映群众诉求合理或不合理,也表达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或不作为,亦或有些问题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一时难以解决的现状。总之,多方声音的充分表达使这一专栏慢慢演变为政府与群众深度交流的一个有效空间,党委政府办的好事实事想让百姓知道的,会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刊发,百姓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也是通过这个空间由记者来传达,有效地搭建起了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这一深度专栏为塑造《包头日报》的办报品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