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生成教育主题话题和范例,这是与以往同类教材的本质区别,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教材的生活化给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如何进一步立足于学校与学生实际,体现课程特点,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我认为必须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
1.删选
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分析教材。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班级的社会构成,教师在再次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各教学内容的轻重,作适当的删选,甚至干脆安排一次活动,一次对话来替代某一具体培养目标下的教材。例如《我不耍赖皮》一课,教材设计了五个部分: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规则的发现;学校中的规则;小小辩论赛和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民主参与规则制定的意识。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校中的规则”是个重点,“制定班级‘宪法’”对于我们班很有现实意义,而对于“要不要遵守规则”展开辩论已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遵守规则。于是在教学中我删去了“辩论”的部分,又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宪法”,在试行一个月后又一起修订了“班级宪法”。通过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我们更好地让生活走进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生活。
2.补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进一步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主动性。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身边的危险,健康安全地成长。我除了通过教材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外,还针对学生校园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情景再现,组织交流讨论,比如走楼梯时坐在扶手上滑下来,吊篮球架,爬假山,走路时看书,课间追逐打闹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有危险的可能,必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又如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教材设计的“升国旗时”、“上下楼梯时”、“考试时”三个情境之外,又补充了“午餐时”、“值日时”、“上课时”、“下课时”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讨论要遵守哪些规则,从而认识到“规则处处有,时时要遵守”。
3.替换
尽管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但是,这些事件对于不同的学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距离,假使教师把教材中那些真实、普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的生活事件,替换成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此类事件作为范例进行教学,便会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易于儿童接受。例如《同学之间》的“设身处地”这一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人物心情和感受,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而这些情境中的这类事都是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和存在的,于是我便采用了替换的方法,再现了班上真实存在的一些事,像“徐超成绩很差又不讲卫生,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坐”; “肖健翮没做值日,原来是身体不好,老师正对此了解情况,宋尚尚主动提出由他来替肖健翮搞卫生”。谈论着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同学们格外投入、真诚,我想他们从中领悟的一定更多更深。又如《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中第一部分“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操劳,学会感激父母,这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教材提供的四张照片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于是,我另外拍了一组更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了替换,有卖蔬菜的,有教书育人的,有工厂流水线上的,有营业员的。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学生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辛苦操劳的身影,心灵受到了深深地触动。
4.变序
就一课教材或一组教材而言,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在许多时候若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更加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加适合他们的口味,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接与衔生。例如《我想要 我能要》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哪些东西我最想要,星星逛商场时,……教学时我改变了前两个环节的顺序, 首先安排了师生即兴合演“星星逛商场”,通过换位思考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满足星星。接着由学生说说哪些东西自己特别想要,其中哪些东西能要,哪些东西不能要,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更自然地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然后组织“准备一顿午餐”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一次消费实践。另外,如“读一读”、“美文欣赏”,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安排顺序,放在课始可以作为引子,放在课末可以作为补充和延伸,放在课中则可以深化主题。
5.应变
书本上的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偶然、随机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不拘泥于对教学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长的因素,产生超出预设的效果。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地二度开发,富于教材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
【作者单位:太仓市城厢镇第三小学 江苏】
1.删选
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分析教材。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班级的社会构成,教师在再次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各教学内容的轻重,作适当的删选,甚至干脆安排一次活动,一次对话来替代某一具体培养目标下的教材。例如《我不耍赖皮》一课,教材设计了五个部分: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规则的发现;学校中的规则;小小辩论赛和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民主参与规则制定的意识。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校中的规则”是个重点,“制定班级‘宪法’”对于我们班很有现实意义,而对于“要不要遵守规则”展开辩论已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遵守规则。于是在教学中我删去了“辩论”的部分,又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宪法”,在试行一个月后又一起修订了“班级宪法”。通过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我们更好地让生活走进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生活。
2.补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进一步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主动性。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身边的危险,健康安全地成长。我除了通过教材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外,还针对学生校园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情景再现,组织交流讨论,比如走楼梯时坐在扶手上滑下来,吊篮球架,爬假山,走路时看书,课间追逐打闹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有危险的可能,必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又如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教材设计的“升国旗时”、“上下楼梯时”、“考试时”三个情境之外,又补充了“午餐时”、“值日时”、“上课时”、“下课时”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讨论要遵守哪些规则,从而认识到“规则处处有,时时要遵守”。
3.替换
尽管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但是,这些事件对于不同的学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距离,假使教师把教材中那些真实、普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的生活事件,替换成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此类事件作为范例进行教学,便会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易于儿童接受。例如《同学之间》的“设身处地”这一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人物心情和感受,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而这些情境中的这类事都是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和存在的,于是我便采用了替换的方法,再现了班上真实存在的一些事,像“徐超成绩很差又不讲卫生,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坐”; “肖健翮没做值日,原来是身体不好,老师正对此了解情况,宋尚尚主动提出由他来替肖健翮搞卫生”。谈论着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同学们格外投入、真诚,我想他们从中领悟的一定更多更深。又如《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中第一部分“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操劳,学会感激父母,这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教材提供的四张照片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于是,我另外拍了一组更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了替换,有卖蔬菜的,有教书育人的,有工厂流水线上的,有营业员的。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学生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辛苦操劳的身影,心灵受到了深深地触动。
4.变序
就一课教材或一组教材而言,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在许多时候若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更加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加适合他们的口味,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接与衔生。例如《我想要 我能要》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哪些东西我最想要,星星逛商场时,……教学时我改变了前两个环节的顺序, 首先安排了师生即兴合演“星星逛商场”,通过换位思考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满足星星。接着由学生说说哪些东西自己特别想要,其中哪些东西能要,哪些东西不能要,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更自然地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然后组织“准备一顿午餐”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一次消费实践。另外,如“读一读”、“美文欣赏”,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安排顺序,放在课始可以作为引子,放在课末可以作为补充和延伸,放在课中则可以深化主题。
5.应变
书本上的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偶然、随机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不拘泥于对教学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长的因素,产生超出预设的效果。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地二度开发,富于教材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
【作者单位:太仓市城厢镇第三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