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单元设计,科普单元,关注点,策略,具体路径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科普单元,重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本的方法,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运用策略解决。教师在进行大单元设计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提问的视角可能偏于散点。学生提问有可能纯粹从兴趣出发,或散点或偏离,教师难以准确预测。二是相关的知识需要专业背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较为翔实的背景资料,并将其充实到预习单中去,这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三是融合主线的方式须要反复考量。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语文要素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实现双线合一就成为难题:如何提取贯穿大单元教学的主线?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子主题活动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处理大单元整合的“和而不同”,找寻文本的共同切入点和各自特色?
一、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的关注点与策略
1.大单元设计的关注点
首先,指向深度学习。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基于素养的探究活动,更有体系,按照认知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使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紧密结合,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其次,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大单元设计时,主要关注语文要素“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何落地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须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学习科普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体会科普文本语言的严谨。
再其次,追寻整体建构。在进行大单元设计的时候,教師需要对全单元进行宏观的审视,整体考量,系统设计,从而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合二为一,甚至可以突破课与课的界限,实现多文本的统整,进行跨越式的项目设计。同时,启动系统思维,将语文要素所涉及的“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相关策略有梯度地分解到各学习小单元中。作为大单元设计的主题教学活动,还需要把语文、数学、科学甚至音乐、美术等各学科的相关元素融合起来,从全学科的视角来推进大单元设计的整体建构。
最后,设计开放隋境。大单元教学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共同建构者及学习者,从教材内走向教材外,从零散的知识走向相互关联,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有效促进师生自主发展。大单元设计体现了情境性,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表达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来阐释科学、表达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为此,我们须要配合科学教育,创设相关的情境,以大任务来驱动活动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小小科普解说员。
2.大单元设计的策略
本单元进行有效的大单元设计,可用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深度化策略。提问、联结、转化是科普文本的主要阅读策略,如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究答案的途径是深度学习的目标。通过精读课文来学习科普文本的基本阅读策略,并在略读课文以及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不断运用策略进行深度阅读,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通过阅读品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想象力及思维品质。利用角色体验、资料拓展、合作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度。
第二,活动化策略。将训练点融入一个个学习活动中,在实践、感悟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阅读力和语文素养。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师须运用活动化的设计策略,不断“活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通过实景体验、音视频链接,学生可以在博物馆、生态园感受科学的魅力;与生活链接,学生可以将科学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整体化策略。注意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形成贯穿前后的知识链和螺旋式上升的能力阶梯。本单元既要注意一课一得,分级攀升,也要注意各学段能力点的衔接。基于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能力序列位置,其训练的侧重点是进一步提升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的能力以及寻求答案的方法、途径。如何把握好训练的侧重点呢?我们可以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梳理。如《琥珀》课后练习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些练习与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要求由易到难。如果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时能够兼顾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从而搭建成熟的学习场。
二、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的具体路径
1.大问题:探究学习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设计,需要用大问题来统领。不能形成与语文要素完全对接的大问题,就必然回归到分课设计的老路上去。作为科普单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漂亮的问题,比单纯漂亮地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恰恰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样来看,筛选出一个统领全单元的大问题就成为大单元设计的关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设计大问题呢?具体的操作路径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接语文要素,提取覆盖全单元的通用问题;第二,实现问题分类,梳理出已知与未知的问题;第三,集体审议,尝试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第四,启动反省思维,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表1中,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作为统领,兼顾策略的筛选、总结,实现大问题的有效分解与长线化地导学。大问题拉动大的学习历程,大问题与完整学习历程紧密呼应,必然会提升大单元设计的品质。
2.大任务:重点项目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设计,是为儿童的深度学习而设计的,为重点项目的推进而设计的。科普单元的整体设计,如何从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整中规划出牵动全单元的大任务,这是设计的重点。既然是重点,我们就须要启动多焦距视野,进行立体化设计,让大任务发挥最大的驱动功能,保证重点项目的强力推进与有效实施。 (1)一线贯通的大任务设计
本单元从多个维度来介绍科学知识,适合进行宣传解说。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贯通全单元的大任务:我当小小科普解说员。相关大任务的设计,可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一是大情境设计。选定科普宣传的主题情境科学宣传周,为化石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新材料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招聘小小解说员。
二是小项目分解。确定任务情境,《琥珀》一课,让学生做博物馆的解说员,讲解一块琥珀化石诞生的故事;《飞向蓝天的恐龙》,让学生借助图示,简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向观众介绍纳米高科技;《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学生进行同题演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是新成果发布。紧密联系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拓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就鸟类进化与航天研究的最新进展,广泛地搜集资料,举办新成果发布会。
“我当小小科普解说员”这一任务,覆盖整个单元,有利于单元统整,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单元整体学习的活动化。
(2)层层递进的大任务设计
本单元的大任务设计,可以是上述一线贯通、承接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所谓递进式的,就是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具体的要求又是逐步提升的。前后任务之间形成紧密的关联与有力的支撑,通过层层推进,确保大任务在螺旋式上升中得以高质量地完成。
表2中的大任务关联设计,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不断挑战任务角色与任务要求。任务角色从小小读信^、到小小解说员,从小小研究员到小小发布者,难度逐步加大;任务要求从阅读到解说,从研究到发布,要求逐步提高。这样的大任务设计,有梯度,有支架,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的有机链条。
层层递进式的大任务,可以从任务角色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还可以围绕大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对大单元素养的落地进行整体规划。
表3中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任务目标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进行阶梯式细化,后续匹配的活动要求也逐步从复述走向创编,从查找走向研究,从提出问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单独运用走向综合运用。这样的大任务设计,让语文与科学在各级台阶上美好相遇,显然可以获得聚合效应,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3.大读写:写作项目的整体设计
(1)PEEL策略写作
PEEL中的P是指观点(Point),即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主要说明了什么;第一个E是提出证据(Evi-dence),是用什么说明或支持文章的观点;第二个E是解释(Explanation),解释其中的关系;L是连接(Link),将观点和证据与现实联系起来,将理论问题与生活建立联系。使用PEEL策略进行读写结合型的主题活动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采用PEEL策略,可以铺排四个议题:琥珀的形成过程,鸟与恐龙的联系,纳米技术的运用前景,飞船研制成功的秘密。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亮出宏观或者微观的观点,寻找证据,作出解释,形成联结。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教师可分四步来进行指导。第一步,亮出观点:鸟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第二步,提出证据:哪些化石与研究资料能最有力地证明你的观点?第三步,作出解释:如何运用这些证据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第四步,形成联结:将证据和鸟的进化观点以及现实中对鸟的观察联系起来,形成更有力的结论。如此,用语文的方式,推动科学意味的写作,无疑是适合科普文本教学的。
(2)对接语文要素的项目写作
在大单元设计的过程中,以语文的方式、统合的方式来进行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必须自然对接问题化的语文要素。具体到本单元的整体设计,就是要找到科学文本阅读和表达实践点之间的通道,实现有效衔接,设计出对接语文要素的项目写作。
指向大读写的单元整体设计,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程”的细致规划。所谓大学程,就是把整个单元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大单元的学习规划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把所有的文本进行系统的活化、转化、组块化。具体到本单元,大读写整体设计,可以“奇思妙想”为统领,以“我有大問号”“我有惊叹号”“乘着问号去旅行”为主体学程,将策略学习、科普教育、口语交际、创意习作、定向阅读有机融合(详见图1)。这一项目写作,在读写策略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在主题内容上前后贯通、立体铺排。这样的大单元整体读写,有利于实现语文与科学的美好相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科普单元,重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本的方法,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运用策略解决。教师在进行大单元设计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提问的视角可能偏于散点。学生提问有可能纯粹从兴趣出发,或散点或偏离,教师难以准确预测。二是相关的知识需要专业背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较为翔实的背景资料,并将其充实到预习单中去,这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三是融合主线的方式须要反复考量。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语文要素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实现双线合一就成为难题:如何提取贯穿大单元教学的主线?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子主题活动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处理大单元整合的“和而不同”,找寻文本的共同切入点和各自特色?
一、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的关注点与策略
1.大单元设计的关注点
首先,指向深度学习。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基于素养的探究活动,更有体系,按照认知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使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紧密结合,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其次,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大单元设计时,主要关注语文要素“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何落地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须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学习科普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体会科普文本语言的严谨。
再其次,追寻整体建构。在进行大单元设计的时候,教師需要对全单元进行宏观的审视,整体考量,系统设计,从而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合二为一,甚至可以突破课与课的界限,实现多文本的统整,进行跨越式的项目设计。同时,启动系统思维,将语文要素所涉及的“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相关策略有梯度地分解到各学习小单元中。作为大单元设计的主题教学活动,还需要把语文、数学、科学甚至音乐、美术等各学科的相关元素融合起来,从全学科的视角来推进大单元设计的整体建构。
最后,设计开放隋境。大单元教学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共同建构者及学习者,从教材内走向教材外,从零散的知识走向相互关联,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有效促进师生自主发展。大单元设计体现了情境性,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表达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来阐释科学、表达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为此,我们须要配合科学教育,创设相关的情境,以大任务来驱动活动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小小科普解说员。
2.大单元设计的策略
本单元进行有效的大单元设计,可用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深度化策略。提问、联结、转化是科普文本的主要阅读策略,如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究答案的途径是深度学习的目标。通过精读课文来学习科普文本的基本阅读策略,并在略读课文以及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不断运用策略进行深度阅读,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通过阅读品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想象力及思维品质。利用角色体验、资料拓展、合作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度。
第二,活动化策略。将训练点融入一个个学习活动中,在实践、感悟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阅读力和语文素养。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师须运用活动化的设计策略,不断“活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通过实景体验、音视频链接,学生可以在博物馆、生态园感受科学的魅力;与生活链接,学生可以将科学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整体化策略。注意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形成贯穿前后的知识链和螺旋式上升的能力阶梯。本单元既要注意一课一得,分级攀升,也要注意各学段能力点的衔接。基于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能力序列位置,其训练的侧重点是进一步提升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的能力以及寻求答案的方法、途径。如何把握好训练的侧重点呢?我们可以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梳理。如《琥珀》课后练习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些练习与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要求由易到难。如果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时能够兼顾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从而搭建成熟的学习场。
二、科普单元大单元设计的具体路径
1.大问题:探究学习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设计,需要用大问题来统领。不能形成与语文要素完全对接的大问题,就必然回归到分课设计的老路上去。作为科普单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漂亮的问题,比单纯漂亮地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恰恰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样来看,筛选出一个统领全单元的大问题就成为大单元设计的关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设计大问题呢?具体的操作路径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接语文要素,提取覆盖全单元的通用问题;第二,实现问题分类,梳理出已知与未知的问题;第三,集体审议,尝试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第四,启动反省思维,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表1中,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作为统领,兼顾策略的筛选、总结,实现大问题的有效分解与长线化地导学。大问题拉动大的学习历程,大问题与完整学习历程紧密呼应,必然会提升大单元设计的品质。
2.大任务:重点项目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设计,是为儿童的深度学习而设计的,为重点项目的推进而设计的。科普单元的整体设计,如何从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整中规划出牵动全单元的大任务,这是设计的重点。既然是重点,我们就须要启动多焦距视野,进行立体化设计,让大任务发挥最大的驱动功能,保证重点项目的强力推进与有效实施。 (1)一线贯通的大任务设计
本单元从多个维度来介绍科学知识,适合进行宣传解说。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贯通全单元的大任务:我当小小科普解说员。相关大任务的设计,可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一是大情境设计。选定科普宣传的主题情境科学宣传周,为化石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新材料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招聘小小解说员。
二是小项目分解。确定任务情境,《琥珀》一课,让学生做博物馆的解说员,讲解一块琥珀化石诞生的故事;《飞向蓝天的恐龙》,让学生借助图示,简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向观众介绍纳米高科技;《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学生进行同题演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是新成果发布。紧密联系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拓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就鸟类进化与航天研究的最新进展,广泛地搜集资料,举办新成果发布会。
“我当小小科普解说员”这一任务,覆盖整个单元,有利于单元统整,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单元整体学习的活动化。
(2)层层递进的大任务设计
本单元的大任务设计,可以是上述一线贯通、承接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所谓递进式的,就是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具体的要求又是逐步提升的。前后任务之间形成紧密的关联与有力的支撑,通过层层推进,确保大任务在螺旋式上升中得以高质量地完成。
表2中的大任务关联设计,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不断挑战任务角色与任务要求。任务角色从小小读信^、到小小解说员,从小小研究员到小小发布者,难度逐步加大;任务要求从阅读到解说,从研究到发布,要求逐步提高。这样的大任务设计,有梯度,有支架,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的有机链条。
层层递进式的大任务,可以从任务角色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还可以围绕大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对大单元素养的落地进行整体规划。
表3中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任务目标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进行阶梯式细化,后续匹配的活动要求也逐步从复述走向创编,从查找走向研究,从提出问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单独运用走向综合运用。这样的大任务设计,让语文与科学在各级台阶上美好相遇,显然可以获得聚合效应,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3.大读写:写作项目的整体设计
(1)PEEL策略写作
PEEL中的P是指观点(Point),即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主要说明了什么;第一个E是提出证据(Evi-dence),是用什么说明或支持文章的观点;第二个E是解释(Explanation),解释其中的关系;L是连接(Link),将观点和证据与现实联系起来,将理论问题与生活建立联系。使用PEEL策略进行读写结合型的主题活动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采用PEEL策略,可以铺排四个议题:琥珀的形成过程,鸟与恐龙的联系,纳米技术的运用前景,飞船研制成功的秘密。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亮出宏观或者微观的观点,寻找证据,作出解释,形成联结。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教师可分四步来进行指导。第一步,亮出观点:鸟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第二步,提出证据:哪些化石与研究资料能最有力地证明你的观点?第三步,作出解释:如何运用这些证据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第四步,形成联结:将证据和鸟的进化观点以及现实中对鸟的观察联系起来,形成更有力的结论。如此,用语文的方式,推动科学意味的写作,无疑是适合科普文本教学的。
(2)对接语文要素的项目写作
在大单元设计的过程中,以语文的方式、统合的方式来进行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必须自然对接问题化的语文要素。具体到本单元的整体设计,就是要找到科学文本阅读和表达实践点之间的通道,实现有效衔接,设计出对接语文要素的项目写作。
指向大读写的单元整体设计,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程”的细致规划。所谓大学程,就是把整个单元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大单元的学习规划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把所有的文本进行系统的活化、转化、组块化。具体到本单元,大读写整体设计,可以“奇思妙想”为统领,以“我有大問号”“我有惊叹号”“乘着问号去旅行”为主体学程,将策略学习、科普教育、口语交际、创意习作、定向阅读有机融合(详见图1)。这一项目写作,在读写策略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在主题内容上前后贯通、立体铺排。这样的大单元整体读写,有利于实现语文与科学的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