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族音乐学“中国化”的三大经验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0121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它是西乐东渐一百余年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对音乐学术领域影响的具体体现。“从现当代音乐史的宏观角度思考,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不过是现代以来多次西乐东渐浪潮中的一次。”[1]我们都知道,大凡西方学科理念与方法进入中国,都有一个汲取借鉴吸收的过程。这种过程充满着新奇、碰撞、质疑、肯定、汲取、吸收、融化,但无论如何,都势必对中国音乐学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经验’实际上就是说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能够仅停留于对西方经验的学习照搬,而是要结合中国之实际
其他文献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点,在教材应用与建设上应该有自身的模式。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竹笛教材,多是专业教师们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背景选用的,不能很好地切合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竹笛教材的建设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多元性、实用性的原则,在编写内容上可以考虑充实相关理论内容、增加教学法训练、合奏训练等环节,同时还可以适当编入一些相近简易乐器的演奏训练。
互联网媒体在少先队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辅助开展的少先队活动,不仅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还丰富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扩大了少先队活动的容量.如何借助互联网优
本文以文献、图像、考古、民俗资料为据,论说中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之以击奏乐器杂于弦乐演奏其中的久远传统及其在古代河西、龟兹、西域乐舞中的保守、传承,考证研究鸣球、陶铃、铜铃、銮铃、牛吼、木哨、击缶、击瓯、水盏、碗碗等击奏乐器的由来、衍变。
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中国的当代音乐艺术无法孤立地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生存。中国艺术歌曲自20世纪诞生以来,以“中西合体”的文化身份、美学旨归,承载着国人的声乐艺术追求。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探索与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意趣深邃、格调雅致的经典之作,其历史性、专业性、艺术性在交错的音乐构思、坚实的音乐传统中逐步成规定型。当代音乐艺术的先锋探路者们需与时俱进地以跨界为特征的多元融合的创作理念和多维立体的传播路径,为中国艺术歌曲开创新局面。
王光祈虽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既不像新青年那样否定礼,更不像同时代的音乐家青主那样否定乐,却对它们作了现代转化和诠释。其礼乐思想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传统礼乐陶铸了中华民族谐和的民族精神;第二,以乐释礼,礼是乐的附带品,是内在谐和生活的外在的节奏,礼彻底乐感化,艺术化了,在美学的视野下重构了传统礼乐的一体性;第三,倡导立足传统礼乐精神,融汇西方的音乐形式和技法,改革传统礼之乐,创制能继续陶铸民族特性的新礼乐,即“国乐”。王光祈虽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并系统地将之引入国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