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陆良县种粮大户的调查,分析了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种粮大户、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种粮大户 现状 特点 建议
陆良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是滇东的粮食主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陆良县粮食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粮食适度规模生产渐成气候,种粮大户不断显现。为全面了解我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研究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全县开展了种粮大户有关情况的调查。据调查,陆良县种粮大户总的特点是:大户不大,装备不足,扶持不够,效益不高。
一、种粮大户现状
1.大户不大、大户不多
据调查,我县共有种植大户170户,共种植6373.5亩耕地,户均35.32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2010年共产出粮食317.96万kg,户均1.87万kg,亩均498.88kg。其中100亩以上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共541亩,户均180亩,三户共产出粮食32.753万kg。50~100亩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171亩,户均57亩;产出粮食81225kg,户均27075kg。30~50亩种粮户164户,占97.6%,种植面积5661.5亩,户均34.52亩;产出粮食277万kg,户均16893kg。
种粮大户中,耕地属自有承包地的1020.5亩,短期(5年内)流转来的耕地3916亩,长期租赁的耕地660亩,属其他情况的750亩。坝区7户种粮大户平均亩产达650kg,其中中枢镇黄涛见2010年粮食单产达816kg,在所有种粮大户中属最高水平。
2.装备不足,设施落后
这次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物质装备能力差,农田基础设施落后。170户种粮大户共有农机具154台(套),多为拖拉机等小型农机,户均不足一套。我县种粮大户中位于坝区的仅有7户,其余163户均位于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交通不便,排灌设施差,机械化作业困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精细化生产受到制约,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3.投入不足,扶持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种粮农民的关注不多,关心不够,针对种粮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少或没有。随着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及农机具下乡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170户共获各种补贴79.8925万元,各种补贴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但种粮户普遍反映,用于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据调查,由于农民手中结余资金较少,170户每年约需310万元的生产投资大多需贷款或借款,农户反映贷款需要主要是5万以内的小额度贷款,27.3%的农户需要5-10万的支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和灌溉水源建设。而农村的支农信贷体系不健全,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额度小、贷款利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部份农户转向民间高息贷款或赊欠的办法开展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产出比。
4.生产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我县的种粮大户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原因是:其一我县的种粮大户96%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土地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单产偏低。其二种粮大户农机农具持有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投入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不高。其三种植结构单一、老化,品种更新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其四粮食营销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窄、少,销售不畅,市场效益不高。
二、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建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多树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陆良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根据全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特点及县情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外部大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根据上级政策,制定适应我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并落到实处。一是争取国家增加粮食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农民补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粮食营销专业组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中央政策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二是在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培育种粮大户,保护和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物质装备能力
一是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田、沟综合改造,并向种粮大户适度倾斜,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增加金融信贷投入,缓解粮食投入不足。三是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率,并给予税收减免,促进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保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充分供应。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对种粮大户的技术支持力度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大力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加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种粮大户的素质,提高种粮大户的科技利用率,科技贡献率。
[关键词] 种粮大户 现状 特点 建议
陆良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是滇东的粮食主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陆良县粮食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粮食适度规模生产渐成气候,种粮大户不断显现。为全面了解我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研究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全县开展了种粮大户有关情况的调查。据调查,陆良县种粮大户总的特点是:大户不大,装备不足,扶持不够,效益不高。
一、种粮大户现状
1.大户不大、大户不多
据调查,我县共有种植大户170户,共种植6373.5亩耕地,户均35.32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2010年共产出粮食317.96万kg,户均1.87万kg,亩均498.88kg。其中100亩以上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共541亩,户均180亩,三户共产出粮食32.753万kg。50~100亩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171亩,户均57亩;产出粮食81225kg,户均27075kg。30~50亩种粮户164户,占97.6%,种植面积5661.5亩,户均34.52亩;产出粮食277万kg,户均16893kg。
种粮大户中,耕地属自有承包地的1020.5亩,短期(5年内)流转来的耕地3916亩,长期租赁的耕地660亩,属其他情况的750亩。坝区7户种粮大户平均亩产达650kg,其中中枢镇黄涛见2010年粮食单产达816kg,在所有种粮大户中属最高水平。
2.装备不足,设施落后
这次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物质装备能力差,农田基础设施落后。170户种粮大户共有农机具154台(套),多为拖拉机等小型农机,户均不足一套。我县种粮大户中位于坝区的仅有7户,其余163户均位于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交通不便,排灌设施差,机械化作业困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精细化生产受到制约,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3.投入不足,扶持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种粮农民的关注不多,关心不够,针对种粮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少或没有。随着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及农机具下乡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170户共获各种补贴79.8925万元,各种补贴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但种粮户普遍反映,用于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据调查,由于农民手中结余资金较少,170户每年约需310万元的生产投资大多需贷款或借款,农户反映贷款需要主要是5万以内的小额度贷款,27.3%的农户需要5-10万的支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和灌溉水源建设。而农村的支农信贷体系不健全,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额度小、贷款利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部份农户转向民间高息贷款或赊欠的办法开展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产出比。
4.生产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我县的种粮大户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原因是:其一我县的种粮大户96%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土地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单产偏低。其二种粮大户农机农具持有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投入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不高。其三种植结构单一、老化,品种更新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其四粮食营销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窄、少,销售不畅,市场效益不高。
二、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建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多树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陆良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根据全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特点及县情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外部大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根据上级政策,制定适应我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并落到实处。一是争取国家增加粮食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农民补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粮食营销专业组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中央政策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二是在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培育种粮大户,保护和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物质装备能力
一是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田、沟综合改造,并向种粮大户适度倾斜,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增加金融信贷投入,缓解粮食投入不足。三是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率,并给予税收减免,促进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保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充分供应。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对种粮大户的技术支持力度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大力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加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种粮大户的素质,提高种粮大户的科技利用率,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