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此次课题研究以“海绵城市”为理论基础,从浑河滨水区的生态建设、地形、植被、总体规划等多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海绵城市”概念在浑河滨水区规划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本次课题结合沈阳“一河两岸”发展战略,总结出“海绵城市”建设在滨水区规划的手段与理念。希望本次课题研究成果能够为沈阳市城市“一河两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帮助及设计参考,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浑河;“海绵城市”;“一河两岸”;景观规划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干旱和内涝问题频发,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这些问题层出不穷,于是引发了我们对水危机问题的深刻思考,“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这一社会背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作为城市和水域过渡的滨水区域,是城市系统生态及雨洪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要特别重视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当前中国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够重视的,导致了滨水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滨水景观设计不协调、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没有发挥出滨水景观解决城市系统生态应有的作用。
海绵城市概念在滨水景观规划方面的应用,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原有滨水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水域、土地、自然以及采取高位给水循环的方式体现。[2]目前,以海绵城市为理论规划设计的滨水景观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海绵城市概念在沈阳市浑河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沈阳境内浑河两岸滨水景观现状
浑河主要干流全长约415公里,是辽河的支流之一。浑河在沈阳市域段全长176.2公里,市区段全长57公里,流经沈河区、和平区、铁西区、于洪区、棋盘山、东陵、苏家屯七个行政区。浑北河滩宽度约为70—1300米,浑南河滩宽度平均为200米。如今沈阳浑河沿岸已经开发了、五里河公园和沈水湾公园、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
二、海绵城市概念在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在浑河两岸滨水景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为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新思路,解决浑河两岸滨水景观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沈阳境内浑河滨水景观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并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的海绵城市概念的具体应用。
(一)滨水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前提下,在滨河区域主道路的材料使用上使用高透水性的沥青和混凝土。在游园景观道路上使用各种高透水性的建筑材料,例如:透水砖、草坪砖、碎石、卵石等。建设道路两侧的下沉式绿地系统,人行道上的树木可用生态树池的形式,尽可能减少地表径流。在强降雨、短时持续大雨的情况下,通过雨水井内的雨水溢流通道排往城市排水管网中,并对雨水收集再利用。
(二)滨水景观水系湿地的设计
河、湖、塘、浅滩作为城市湿地是污水、自然雨水自然净化的佳地。在滨水相对宽敞的驳岸区域设计多层次绿化带和地势低洼的大面积阳光草坪,强化对雨水的净化和调蓄,将沿河径流、低洼地、水塘作为湿地,纳入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雨洪系统排水压力的同时,回补河道,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
(三)规划建设滨水景观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由人为开挖或者天然而成的下凹式绿地,被用来收集从建筑楼顶或地表径流而来的雨水,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搭配种植于这个下凹式绿地空间,通过植被的作用来净化雨水,并且通过下渗作用补充地下水资源。雨水花园就像城市中的一块海绵,在水资源管理实施时,采用景观细节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自然土壤和植物种植的搭配,较少地表径流,增强雨水渗透,净化水质,补给地下水。
(四)滨水景观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将滨水区域内,各生态系统的有效联系和隔离,通过规划设计多种的生态廊道,满足异同的设计需要,实现不同生态系统的良好结合,营造出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为滨水区域内的水循环和生物迁徙创造有利条件。[3]
三、沈阳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建议
沈阳境内浑河两岸生态廊道正在筹备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景观规划建议,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将浑河滨水景区土地开发与浑河河道整治联合,以河道景观为发展契机,引领城市建设,提升浑河两岸城市活力,促进城市滨水景观与宜居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在滨水区域内将河道生态环境同居民休憩娱乐功能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并设计断面结构的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
(三)加强滨水雨洪调蓄功能,将沿河径流、低洼地、水塘作为湿地,纳入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
(四)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浑河河道的生命力。
四、结语
浑河两岸滨水区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命脉区域及黄金地带,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多聚焦点区。沈阳浑河滨水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位势,同时也是沈陽城市景观的敏感区域。“一河两岸”发展战略的提出,彰显着沈阳市对浑河流域发展的重视,也关系到沈阳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2004
[3]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规划师,2002.
作者简介
张泽康,1994.10.12,男,河北邯郸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浑河;“海绵城市”;“一河两岸”;景观规划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干旱和内涝问题频发,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这些问题层出不穷,于是引发了我们对水危机问题的深刻思考,“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这一社会背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作为城市和水域过渡的滨水区域,是城市系统生态及雨洪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要特别重视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当前中国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够重视的,导致了滨水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滨水景观设计不协调、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没有发挥出滨水景观解决城市系统生态应有的作用。
海绵城市概念在滨水景观规划方面的应用,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原有滨水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水域、土地、自然以及采取高位给水循环的方式体现。[2]目前,以海绵城市为理论规划设计的滨水景观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海绵城市概念在沈阳市浑河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沈阳境内浑河两岸滨水景观现状
浑河主要干流全长约415公里,是辽河的支流之一。浑河在沈阳市域段全长176.2公里,市区段全长57公里,流经沈河区、和平区、铁西区、于洪区、棋盘山、东陵、苏家屯七个行政区。浑北河滩宽度约为70—1300米,浑南河滩宽度平均为200米。如今沈阳浑河沿岸已经开发了、五里河公园和沈水湾公园、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
二、海绵城市概念在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在浑河两岸滨水景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为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新思路,解决浑河两岸滨水景观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沈阳境内浑河滨水景观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并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的海绵城市概念的具体应用。
(一)滨水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前提下,在滨河区域主道路的材料使用上使用高透水性的沥青和混凝土。在游园景观道路上使用各种高透水性的建筑材料,例如:透水砖、草坪砖、碎石、卵石等。建设道路两侧的下沉式绿地系统,人行道上的树木可用生态树池的形式,尽可能减少地表径流。在强降雨、短时持续大雨的情况下,通过雨水井内的雨水溢流通道排往城市排水管网中,并对雨水收集再利用。
(二)滨水景观水系湿地的设计
河、湖、塘、浅滩作为城市湿地是污水、自然雨水自然净化的佳地。在滨水相对宽敞的驳岸区域设计多层次绿化带和地势低洼的大面积阳光草坪,强化对雨水的净化和调蓄,将沿河径流、低洼地、水塘作为湿地,纳入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雨洪系统排水压力的同时,回补河道,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
(三)规划建设滨水景观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由人为开挖或者天然而成的下凹式绿地,被用来收集从建筑楼顶或地表径流而来的雨水,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搭配种植于这个下凹式绿地空间,通过植被的作用来净化雨水,并且通过下渗作用补充地下水资源。雨水花园就像城市中的一块海绵,在水资源管理实施时,采用景观细节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自然土壤和植物种植的搭配,较少地表径流,增强雨水渗透,净化水质,补给地下水。
(四)滨水景观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将滨水区域内,各生态系统的有效联系和隔离,通过规划设计多种的生态廊道,满足异同的设计需要,实现不同生态系统的良好结合,营造出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为滨水区域内的水循环和生物迁徙创造有利条件。[3]
三、沈阳浑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建议
沈阳境内浑河两岸生态廊道正在筹备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景观规划建议,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将浑河滨水景区土地开发与浑河河道整治联合,以河道景观为发展契机,引领城市建设,提升浑河两岸城市活力,促进城市滨水景观与宜居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在滨水区域内将河道生态环境同居民休憩娱乐功能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并设计断面结构的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
(三)加强滨水雨洪调蓄功能,将沿河径流、低洼地、水塘作为湿地,纳入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
(四)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浑河河道的生命力。
四、结语
浑河两岸滨水区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命脉区域及黄金地带,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多聚焦点区。沈阳浑河滨水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位势,同时也是沈陽城市景观的敏感区域。“一河两岸”发展战略的提出,彰显着沈阳市对浑河流域发展的重视,也关系到沈阳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2004
[3]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规划师,2002.
作者简介
张泽康,1994.10.12,男,河北邯郸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