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动利益要比触动灵魂还难”。要想打破这一格局,没有一个高居各方之上、既有权威又相对超然的机构,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央已经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和相关部委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在相继成立的过程中。在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新阶段,设立改革领导小组对于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强化改革责任担当、进行改革顶层设计、突破改革利益固化等方面,让中国社会更加充满期待。
蹄疾步稳,改革要有担当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对改革红利的分享,一些社会群体开始有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畏难情绪悲观论调在一些社会群体心中潜滋暗长。于是,改革热情在消减,改革动力在衰竭,改革行动在弱化。
但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強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改革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宣示,我们要真正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需要为中国的改革重塑责任主体,再建责任担当,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这样一项制度安排。因此,改革领导小组首要的任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让中国的改革做到“蹄疾而步稳”。
“蹄疾”,就是要加快中国改革的步伐。有道是,中流行舟不进则退。当下中国的改革正处于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各项的改革都已经铺开,各种改革成本也已经沉没,各种矛盾问题和压力已经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不仅不能停下来,就是慢下来都会造成巨大浪费甚至引发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因此,中国的改革不仅不能停下来,还要动起来、快起来,马不停蹄,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同时,中国的改革不能只是少数人干的事,还要全社会各个群体大家都行动起来,改革领导小组就是要为中国改革快马再加一鞭,要为中国改革再进发勇担重任。
“步稳”,讲的是中国改革的节奏。改革说到底就是对既有体制机制的一种改变,对既有利益格局与状态的一种打破,让不好变得更好,让没效率变得更有效率,让不满意变得更满意。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着眼于全社会、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这些年来,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也客观存在一种现象,这就是一些人,一些群体打着改革的旗号为了自己小圈子、小群体的利益,进行各种各样的所谓“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总体布局,扰乱了中国改革的整体节奏,甚至还严重损害了改革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改革固然要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但不能乱折腾。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为了纠正弥补一些改革乱作为,其成本之巨大、困难之严重甚至远远超过推进改革本身。
从更广的视野看,“步稳”的内涵更为丰富。“步稳”首先是“正确性”,我们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与立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南辕北辙,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步稳”还要讲“准确性”,我们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步稳”离不开“有序性”,我们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才会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
如果说35年来的中国,是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那么从今以后的中国,则是变化了的社会促使改革的转型。过去习以为常、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可能不仅不再管用,甚至还会带来负面效果。中国社会的改革要从单兵突进走向全面改革,从外围切入走向深化改革,从拿来走向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进行协调统筹与顶层设计,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最主要的任务。
抓统筹就是既抓住重点也抓好面上,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处理好重大关系,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就是改革领导小组在统筹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
当然,要真正搞好统筹,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是基础性工作。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顶层设计既包括总体部署,又涵盖具体方案。对于改革领导小组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已经有了,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战略部署,现在需要抓紧出台的是施工方案,要通过施工方案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就是要在这六个方面先拿出科学规范、说得通做得到的工作方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顶层设计片面理解为是“方案设计”。顶层设计不能是秀才们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發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腹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我们不能用“计划”的思维来进行“市场”的实践,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搞市场经济的改革,不能改革走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退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更何况从中国改革的历史看,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鼓捣出来的;从南海边上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的特区深圳,也是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对会议室里所谓规划的照猫画虎。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攻坚克难,改革需要权威
中国需要改革,中国的改革又很难。难在何处?现在大家越来越有共识了,这就是一些既得的利益群体在阻碍改革。只有打破这一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国社会的改革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和崭新的局面。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一障碍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的时候,曾讲过一句话,改革“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句话的意味是很深长的。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改革,做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所有这些都不假。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甚至是比普通群众要多不少的利益。经过这么多年的固化已经习以为常和不自觉了。但很明显这种利益格局既不公平正义又不可持续,要打破这种利益格局又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触动利益要比触动灵魂还难”。没有一个高居各方之上既有权威又相对超然的机构,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领衔担纲组长,三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刘云山、张高丽担纲副组长这样一个“豪华阵容”的意图所在。现在各省区市和相关部委的改革领导小组也类似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坐镇指挥,同样是上行下效,以期一以贯之,以期令行禁止。
有了这样的权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可以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进行改革部署,可以强有力地纠正一些地方和一些群体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改革倾向,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
最后需要讲的一点是,利益固化的藩篱并不是抽象的,在当下中国来说这一藩篱与既有的工作格局、部门体制、运行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要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讲,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这就意味着部门的整合、规则的调整、人员的进退等等,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容回避的课题,而且这一课题的破解又可以为更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央已经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和相关部委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在相继成立的过程中。在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新阶段,设立改革领导小组对于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强化改革责任担当、进行改革顶层设计、突破改革利益固化等方面,让中国社会更加充满期待。
蹄疾步稳,改革要有担当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对改革红利的分享,一些社会群体开始有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畏难情绪悲观论调在一些社会群体心中潜滋暗长。于是,改革热情在消减,改革动力在衰竭,改革行动在弱化。
但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強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改革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宣示,我们要真正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需要为中国的改革重塑责任主体,再建责任担当,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这样一项制度安排。因此,改革领导小组首要的任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让中国的改革做到“蹄疾而步稳”。
“蹄疾”,就是要加快中国改革的步伐。有道是,中流行舟不进则退。当下中国的改革正处于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各项的改革都已经铺开,各种改革成本也已经沉没,各种矛盾问题和压力已经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不仅不能停下来,就是慢下来都会造成巨大浪费甚至引发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因此,中国的改革不仅不能停下来,还要动起来、快起来,马不停蹄,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同时,中国的改革不能只是少数人干的事,还要全社会各个群体大家都行动起来,改革领导小组就是要为中国改革快马再加一鞭,要为中国改革再进发勇担重任。
“步稳”,讲的是中国改革的节奏。改革说到底就是对既有体制机制的一种改变,对既有利益格局与状态的一种打破,让不好变得更好,让没效率变得更有效率,让不满意变得更满意。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着眼于全社会、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这些年来,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也客观存在一种现象,这就是一些人,一些群体打着改革的旗号为了自己小圈子、小群体的利益,进行各种各样的所谓“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总体布局,扰乱了中国改革的整体节奏,甚至还严重损害了改革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改革固然要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但不能乱折腾。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为了纠正弥补一些改革乱作为,其成本之巨大、困难之严重甚至远远超过推进改革本身。
从更广的视野看,“步稳”的内涵更为丰富。“步稳”首先是“正确性”,我们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与立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南辕北辙,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步稳”还要讲“准确性”,我们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步稳”离不开“有序性”,我们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才会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
如果说35年来的中国,是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那么从今以后的中国,则是变化了的社会促使改革的转型。过去习以为常、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可能不仅不再管用,甚至还会带来负面效果。中国社会的改革要从单兵突进走向全面改革,从外围切入走向深化改革,从拿来走向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进行协调统筹与顶层设计,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最主要的任务。
抓统筹就是既抓住重点也抓好面上,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处理好重大关系,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就是改革领导小组在统筹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
当然,要真正搞好统筹,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是基础性工作。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顶层设计既包括总体部署,又涵盖具体方案。对于改革领导小组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已经有了,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战略部署,现在需要抓紧出台的是施工方案,要通过施工方案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就是要在这六个方面先拿出科学规范、说得通做得到的工作方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顶层设计片面理解为是“方案设计”。顶层设计不能是秀才们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發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腹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我们不能用“计划”的思维来进行“市场”的实践,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搞市场经济的改革,不能改革走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退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更何况从中国改革的历史看,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鼓捣出来的;从南海边上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的特区深圳,也是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对会议室里所谓规划的照猫画虎。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攻坚克难,改革需要权威
中国需要改革,中国的改革又很难。难在何处?现在大家越来越有共识了,这就是一些既得的利益群体在阻碍改革。只有打破这一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国社会的改革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和崭新的局面。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一障碍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的时候,曾讲过一句话,改革“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句话的意味是很深长的。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改革,做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所有这些都不假。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甚至是比普通群众要多不少的利益。经过这么多年的固化已经习以为常和不自觉了。但很明显这种利益格局既不公平正义又不可持续,要打破这种利益格局又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触动利益要比触动灵魂还难”。没有一个高居各方之上既有权威又相对超然的机构,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领衔担纲组长,三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刘云山、张高丽担纲副组长这样一个“豪华阵容”的意图所在。现在各省区市和相关部委的改革领导小组也类似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坐镇指挥,同样是上行下效,以期一以贯之,以期令行禁止。
有了这样的权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可以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进行改革部署,可以强有力地纠正一些地方和一些群体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改革倾向,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
最后需要讲的一点是,利益固化的藩篱并不是抽象的,在当下中国来说这一藩篱与既有的工作格局、部门体制、运行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要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讲,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这就意味着部门的整合、规则的调整、人员的进退等等,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容回避的课题,而且这一课题的破解又可以为更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