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唐瑞(Terry Townshend)旅居北京的第12年。他已将自己视为一名北京市民。
唐瑞来自英国,是国际知名的环境保护专家。2010年,他受邀来到北京,帮助研究制定气候变化立法相关事宜,此后便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每年数月居住于此。现在他是多家环保组织的顾问,仍致力于气候变化问题,但重心越来越转向野生动植物保护。
在北京,唐瑞创建了“北京观鸟(Birding Beijing)”网站,并在网站上推出《北京常见鸟类指南》《北京哺乳动物指南》《北京爬行动物指南》,供圈内人士交流。他还协助促成了北京雨燕项目和北京大杜鹃项目,为雨燕和大杜鹃戴上追踪定位仪,追踪出这两种鸟类令人惊叹的迁徙路线。
将北京建设成为一座“生物多样性之都”,是唐瑞近三年来的重要提议。这个提议与北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 北京是个观鸟的好地方,尤其春秋两季, 是全球一流的观鸟胜地。”
天时地利人和
唐瑞自小喜欢观鸟,已有45年“观鸟龄”,拥有听音辨鸟技能。2010年,他刚来北京时,人们发现他喜欢看鸟,最常见的反应是:“你为什么在北京观鸟?北京没什么鸟啊?”
慢慢探索之后,唐瑞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北京是个观鸟的好地方,尤其春秋两季,是全球一流的观鸟胜地。”
北京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每年秋天,数以百万计的鸟儿从西伯利亚繁殖地迁徙到中国、东南亚,甚至远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非洲;次年春天,它们开始返程。北京就像这条鸟类高速公路上的五星级服务站,山林、湿地和公园等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和栖息之所。
“北京已记录了超过500种鸟类,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的首都中排名第二,超过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堪培拉等,仅次于巴西利亚。”唐瑞告诉本刊记者,“我本人观察记录到了其中的425种。”
北京雨燕是他极喜爱的鸟儿,这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7年前,北京的鸟类学家、爱鸟志愿者和欧洲鸟类追踪高手联手,为颐和园廓如亭的雨燕佩戴迷你定位仪,追踪其迁徙轨迹。人们惊讶发现,这种体重只有约40克的鸟儿,每年迁徙往返距离达2.6万公里,途经19个国家和地区,“伟大而令人难以置信”。
这里不仅是鸟类的天堂,唐瑞还发现:“几乎没有哪座首都能像北京一样有如此多的野猫出没,甚至发现了阿穆尔豹猫的身影。这里的蜻蜓超过60种,比整个英国种类还多……”
“北京有着强大的生物多样性基础。”唐瑞评价。
这样的基础有着天时地利。
北京地处太行山、燕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地形地貌复杂,分布着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等五大水系;在气候上,它处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类型,为不同环境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条件。
天时地利之外,人和因素也日渐凸显。
近年来,北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措频出,力度极大。
2017年,“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被明确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曾在不同時期发布过多个版本的城市规划,在这一版中,“生物多样性”一词首次出现。2018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
“当下,年轻一代在选择工作地和居住地时,生态环境的好坏、野生动物的丰富程度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标准。”唐瑞说,“如果北京能够维持和培育这种生物多样性,将吸引到全球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将更好地提升其全球形象。”
一张保险单
唐瑞坦言,目前,在全球语境下,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重重危机与挑战。
“我们正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时期,物种流失速度是自然状况下的100到1000倍。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差不多消失了58%。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令人悲伤,也给人类的繁荣带来了巨大风险。”2020年11月,在一场名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论坛上,唐瑞语重心长地讲述。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2020年9月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人类在留给后代的遗产问题上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
在唐瑞看来,整体而言,全球现行的政治经济系统并没有很好地考虑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每一天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政策的制定者总认为,大自然带来的好处是免费的;从经济的角度,保护大自然可能不会有收益,损害大自然也没有受到惩罚”。
事实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唐瑞现为智库机构“保尔森研究所”的专家顾问,该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需要投入7000亿美元来恢复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界。如果我们失去传粉的蜜蜂和其他昆虫,全球经济将每年损失2000多亿美元,因为全球约30%的农作物依赖虫媒授粉。
“既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不团结起来做得更好呢?”唐瑞反问道。
他打了个比方:人们常购买保险以补偿生活中的风险,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像是全球应对自然界潜在风险的一张保险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生物多样性之都是一座现代化的繁荣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生境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等,还须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并列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因素。
多年观察下来,他也看到了北京许多亟待提升的地方。比如:过去植树时使用了很多同一年龄的同一树种,森林结构的单一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为了防火,地表植被经常被清除并覆盖塑料网,切断了迁徙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植物的种子,塑料微粒则会带来土壤污染;尽管过去十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以获取观赏鸟和野味为目的的盗猎活动依旧存在……
此外,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消耗、占用大量自然资源,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在唐瑞看来,关键在于理念的提升并贯彻于行动,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健康之间取得平衡。这种自然价值观应在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群体的工作中得以贯彻实施。
环境觉醒
在北京的工作中,唐瑞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不少交流与互动。2018年11月,他向园林绿化局提交了一份名为《野化北京——重建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的报告,建议将北京建设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样性之都”。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节点?
“过去几年来中国发生了‘环境觉醒’。”唐瑞解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生态文明,中国正从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年轻人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这是个好时机。”
一个重要事件是:2016年底,中国成功申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这是一场级别高、规模大的国际盛会,北京是中国最初的四个办会备选城市之一,2019年初确定为昆明。这是该公约自1992年通过后,首次来到中国举办缔约方大会,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效的认可。
在报告中,唐瑞列举了北京的生物多样性表现、面临的威胁和全球语境下的机遇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如让首都的公园保持10%自然带、提升密云水库的管理、在六环外打造一条“野生环路”、票选北京市鸟等。
其中,“公园保持10%自然带”建议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园林绿化局“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探索”。
所谓“10%自然带”,即在公园里预留10%左右的面积,任由植物自由生长、不被砍伐,树叶自然凋落化为泥土,野生动植物在此可不被打搅、自在繁衍生息、自然演替。
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城市公园更像一个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缺少些大自然的原始气息。
它脱胎于国际上一个正流行的概念“再野化(rewilding)”,指特定区域中荒野程度的提升过程,尤其强调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此前多年,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直在延续,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告诉本刊记者,十年来,北京的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以下重要节点:
2012年,启动第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目标是让城市“绿起来”;
2013年,開始“增彩延绿”,让绿色延期,并大量补植彩叶树种,目标是“美起来”;
2018年,启动“自然北京”项目,目标是让绿地“活起来”。
唐瑞的报告令“生物多样性之都”这一提法首次正式进入官方视野,冯达评价其对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2019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聘请唐瑞为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专家团队成员,唐瑞随后又引荐了英国湿地和鸟类保护专家蒂姆阿泼顿(Tim Appleton)来京,为这项工作建言献策。
冯达介绍,“公园保持10%自然带”已被列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1年工作安排,相关的建设规范等已在研究制定中,位于大兴区的南海子麋鹿苑成为首个被选定的示范区。
树立榜样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听闻“将北京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之都”这一提议之后,甚为欣喜:“这个想法完全可以实现。北京具备基础条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成效显著。”
目前,官方尚未将“生物多样性之都”明确列入相关规则,冯达强调:“提升生物多样性是北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全力以赴予以推进,有关方面正在共同制定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唐瑞曾六赴云南,探访过香格里拉、大理、西双版纳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对当地保护濒危物种的成果印象深刻。他将参加COP15,期待大会能产生一个新的国际协议,来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困境,“这将成为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他同时强调,仅有协议是不够的,所有国家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按照目前的物种流失速度,到2050年,我们将失去地球上所有物种的50%,集体改变这一轨迹至关重要”。
对于北京,他的期待是:作为主办国的首都,可以通过在会上宣布一个将生物多样性作为核心愿景的宣言,来为其他城市树立榜样。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提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唐瑞说,他理解的生态文明概念正是这些文化信仰的现代体现。
生物多样性之都应是什么样子?
唐瑞的回答是:它是一座现代化的繁荣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生境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等,还须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并列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因素。
他对“自然”一词的描述是:“自然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自然是美、是创新、是灵感和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最佳来源。”
5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6天,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连续六年持续改善;生态涵养区稳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十年前,当唐瑞询问人们对北京的印象时,“污染”一词的提及率颇高。“如果十年后,当我询问同样的问题时,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绿色’‘自然’或‘生物多样性’,岂不是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