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活动教学;活动载体;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45—01
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一、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1. 主体参与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让他们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探索中。
2. 活动载体生活化原则。传统教学中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课堂活动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数学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应当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它对活动的主体有多大的吸引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故而,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在学生平时的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 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的教学,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2. 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建立新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3. 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新的数学方法。构建了新的数学思想后,也就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这时,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数学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寻找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手段找到新的数学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定义、性质、定理和公式。
4. 运用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了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5. 对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运用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固然重要,但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去,力求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与课本或教师讲的有所不同,即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45—01
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一、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1. 主体参与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让他们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探索中。
2. 活动载体生活化原则。传统教学中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课堂活动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数学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应当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它对活动的主体有多大的吸引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故而,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在学生平时的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 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的教学,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2. 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建立新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3. 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新的数学方法。构建了新的数学思想后,也就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这时,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数学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寻找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手段找到新的数学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定义、性质、定理和公式。
4. 运用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了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5. 对获得的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运用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固然重要,但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去,力求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与课本或教师讲的有所不同,即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