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通不是简单的自我表达,传送主观信息含义的过程,它受复杂的人际关系、双方的心理情绪和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只有双方对这些因素有相似的认识,达成了共识性理解,这时沟通才富有成效。从动态的观点分析沟通的过程,它应该是沟通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相互的交流,可以对对方的动机、感情、意向、性格等形成一个综合的印象。沟通中的互动关系表现在:符号互动、相互劝服、反馈作用三个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沟通效果。
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体现。
1.符号互动
所谓符号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声的和无声的符号而实现的相互交往的活动。符号互动论认为,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人际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是不能直接进行的,它必须通过符号这一中介物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所能相互识别的只是相互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和语言都是某种相互沟通的符号,用来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意向,正因为对方不能阅读你的内心世界,而只是通过这些外向的“符号”才能理解你。因此,这些符号也是一种媒介,通过媒介的不断传送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某种互动的关系。
2.相互劝服
沟通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相互劝服作用上。人际沟通的相互劝服指沟通双方在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或行为,而且这种改变是相互的,是不定向的。
沟通的实践证明,当一个想试图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时,结果被改变的往往不是目标对象,而是自己。这是因为人际沟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劝服者尤其要对劝服者作出反应。同时,很有可能被劝服者试图利用特定的机会和形式劝服了“劝服者”的态度和行为。这样,结果与初始的角色有可能调换过来。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这种角色互换现象是随时发生的,参与者实际扮演着双重角色。当一个人试图劝服对方时,应将对方看做同样角色来对待,尽可能发现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劝服成为一种互动过程。
3.反馈作用
正如讲话和倾听那么平常和司空见惯那样,反馈也是很自然的互动现象。当我们与别人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对方总是有些表示的,即使一言不发,也表明了对方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只要人际沟通发生,不可能没有反馈,这是讲话者为了核实对方对自己所发出的信息的理解程度和态度,这也就形成了讲话者与对方的互动关系。
反馈也是信息接受者的一种自我表现,同样是一种沟通的需要和满足。平时,人们对讲话艺术的重视更多的是集中于对讲话者的修辞、逻辑、表达和风度等上面,而往往不太注重受者的沟通行为。其实,沟通过程中,一个人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如果没有开始时信源发出者的背景的话,是很难分清两个人之间的角色区别的。
可见,反馈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接受者对所理解的信息的确认或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对方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反馈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对沟通过程的主动参与。反馈的双重作用使沟通中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和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沟通过程中,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操纵,而是双方彼此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另外,沟通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一个人在发表演说、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听对方在说什么?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
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传送信息者与接收者间可以采取不斷回馈的方式,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帮助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和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
第二,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
第三,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第四,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第五,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
第六,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第七,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
由此看来,沟通的效果即取决于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表达以及接受者对信息含义的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只有双方对这些信息有相似的认识,达成了共识性理解,这时沟通才富有成效。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掌握和运用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沟通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体现。
1.符号互动
所谓符号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声的和无声的符号而实现的相互交往的活动。符号互动论认为,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人际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是不能直接进行的,它必须通过符号这一中介物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所能相互识别的只是相互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和语言都是某种相互沟通的符号,用来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意向,正因为对方不能阅读你的内心世界,而只是通过这些外向的“符号”才能理解你。因此,这些符号也是一种媒介,通过媒介的不断传送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某种互动的关系。
2.相互劝服
沟通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相互劝服作用上。人际沟通的相互劝服指沟通双方在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或行为,而且这种改变是相互的,是不定向的。
沟通的实践证明,当一个想试图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时,结果被改变的往往不是目标对象,而是自己。这是因为人际沟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劝服者尤其要对劝服者作出反应。同时,很有可能被劝服者试图利用特定的机会和形式劝服了“劝服者”的态度和行为。这样,结果与初始的角色有可能调换过来。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这种角色互换现象是随时发生的,参与者实际扮演着双重角色。当一个人试图劝服对方时,应将对方看做同样角色来对待,尽可能发现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劝服成为一种互动过程。
3.反馈作用
正如讲话和倾听那么平常和司空见惯那样,反馈也是很自然的互动现象。当我们与别人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对方总是有些表示的,即使一言不发,也表明了对方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只要人际沟通发生,不可能没有反馈,这是讲话者为了核实对方对自己所发出的信息的理解程度和态度,这也就形成了讲话者与对方的互动关系。
反馈也是信息接受者的一种自我表现,同样是一种沟通的需要和满足。平时,人们对讲话艺术的重视更多的是集中于对讲话者的修辞、逻辑、表达和风度等上面,而往往不太注重受者的沟通行为。其实,沟通过程中,一个人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如果没有开始时信源发出者的背景的话,是很难分清两个人之间的角色区别的。
可见,反馈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接受者对所理解的信息的确认或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对方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反馈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对沟通过程的主动参与。反馈的双重作用使沟通中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和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沟通过程中,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操纵,而是双方彼此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另外,沟通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一个人在发表演说、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听对方在说什么?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
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传送信息者与接收者间可以采取不斷回馈的方式,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帮助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和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
第二,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
第三,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第四,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第五,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
第六,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第七,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
由此看来,沟通的效果即取决于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表达以及接受者对信息含义的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只有双方对这些信息有相似的认识,达成了共识性理解,这时沟通才富有成效。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掌握和运用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沟通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