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噩梦,有时就从一个电话开始。家住深圳福田区的赵女士的代价是543万元人民币,这几乎是她所有的积蓄,在一个多月里化为乌有。
恐惧“通缉”陷入圈套
时间追溯到今年3月15日。电话铃响,打断了正在家中看电视的赵女士。接起电话,电话那头是个自称“厦门市思明公安分局刑事警察大队民警陈宏”的男子,对方用威严的声音“警告”她:“因你涉嫌洗黑钱犯罪,需对个人详细信息进行核对。如不配合将追究刑事责任。”赵女士的慌乱辩解,让这个原本简单的骗局得以继续。
紧接着,为了证明赵女士确实存在“犯罪行为”,“陈SIR”提供了一个页面显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的网站地址。在“陈SIR”的“耐心指导”下,赵女士真的在“逮捕令”上发现了自己的玉照。如此阵仗,自然让赵女士五雷轰顶,更是忙不迭迭地辩解。此时,威严的“陈SIR”瞬间变得温和万分,表示“愿意帮忙调查”。这让“身处绝境”的赵女士感激不已。
接下来的过程就顺利极了——“陈SIR”帮赵女士将电话转到“北京方圆公证处”。自称公证处主任的“王宇”出场了。
“王主任”例行咨询赵女士相关信息,重点当然是资产状况。此时的赵女士“老实配合”,详细提供了名下约有500余万的存款。“热情周到”的“王主任”立即奉上“安全账户”,为了消除顾虑,“王主任”更是主动承诺“核对结束,会即刻返还”。
远程操控转走存款
按照“王主任”的指示,赵女士步履匆匆地赶往银行办理U盾,并下载了与检察院内部系统对接的所谓“检察院专用安全控件”。
控件下载安装完成后,如惊弓之鸟的赵女士害怕操作失误,竟主动请求“王主任”帮忙。“王主任”自然是“好人做到底”,让她使用QQ远程协助功能。
赵女士在点击“清查账户系统”后,输入了自己的银行信息和身份信息,并插入网银U盾。这时,“王主任”又提出“为保护系统安全,赵女士需用布帘遮住电脑屏幕等待3分钟”,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告诉家人,否则家人可能有生命危险”。
完全陷入圈套的赵女士对此深信不疑,将房门反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女士先后7次进行了同样步骤的“核查”操作,把全部存款516万元都转到了“安全账户”。当看到自己账户清零后,赵女士才算长舒了一口气。
4月17日,当赵女士发现一笔27万的理财产品到期后自动返回账户,她更是主动向“王主任”报告。糟糕的是,重复之前的“核查”操作,钱竟然转不出去了。心急如焚的赵女士马上跑到银行询问,当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因赵女士账户“个人资金近期出现异常流动,将该账户临时锁定”时,赵女士竟怒不可遏地以家人急需用钱为由将账户激活,27万元再次被转入“安全账户”。
全部积蓄清零之后,“王主任”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提出要赵女士缴纳一笔10万元的调查经费。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先骗丈夫称“朋友手术需借10万”,丈夫不肯借钱,她又向几位朋友伸手。
4月21日,因多方筹措不到资金,赵女士再次向“王主任”“致歉”。只是,致歉电话之后,变化让赵女士始料不及—— “王主任”消失了。
如梦方醒后,赵女士拨通了深圳警方的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希望这次通话能带给她希望。
诈骗手法“升级创新”
“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手法可谓老套,但赵女士此次却陷入“全新升级”的骗局中。
深圳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吕福志向记者揭秘了其中不少的“创新”。与传统的“冒充公检法”骗局不同,犯罪分子在锁定目标前,是早有预谋的:他们已经掌握受骗者个人信息和照片,将这些资料放入仿冒得几乎与最高检察院网站相同的界面,对于掌握电脑知识不多的人来说,增加了识别难度。犯罪分子通过不断变更方式方法增加“信任”,制造“恐慌心理”,最终让受骗者放下戒备,落入圈套。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破中。
(摘自《深圳特区报》)
恐惧“通缉”陷入圈套
时间追溯到今年3月15日。电话铃响,打断了正在家中看电视的赵女士。接起电话,电话那头是个自称“厦门市思明公安分局刑事警察大队民警陈宏”的男子,对方用威严的声音“警告”她:“因你涉嫌洗黑钱犯罪,需对个人详细信息进行核对。如不配合将追究刑事责任。”赵女士的慌乱辩解,让这个原本简单的骗局得以继续。
紧接着,为了证明赵女士确实存在“犯罪行为”,“陈SIR”提供了一个页面显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的网站地址。在“陈SIR”的“耐心指导”下,赵女士真的在“逮捕令”上发现了自己的玉照。如此阵仗,自然让赵女士五雷轰顶,更是忙不迭迭地辩解。此时,威严的“陈SIR”瞬间变得温和万分,表示“愿意帮忙调查”。这让“身处绝境”的赵女士感激不已。
接下来的过程就顺利极了——“陈SIR”帮赵女士将电话转到“北京方圆公证处”。自称公证处主任的“王宇”出场了。
“王主任”例行咨询赵女士相关信息,重点当然是资产状况。此时的赵女士“老实配合”,详细提供了名下约有500余万的存款。“热情周到”的“王主任”立即奉上“安全账户”,为了消除顾虑,“王主任”更是主动承诺“核对结束,会即刻返还”。
远程操控转走存款
按照“王主任”的指示,赵女士步履匆匆地赶往银行办理U盾,并下载了与检察院内部系统对接的所谓“检察院专用安全控件”。
控件下载安装完成后,如惊弓之鸟的赵女士害怕操作失误,竟主动请求“王主任”帮忙。“王主任”自然是“好人做到底”,让她使用QQ远程协助功能。
赵女士在点击“清查账户系统”后,输入了自己的银行信息和身份信息,并插入网银U盾。这时,“王主任”又提出“为保护系统安全,赵女士需用布帘遮住电脑屏幕等待3分钟”,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告诉家人,否则家人可能有生命危险”。
完全陷入圈套的赵女士对此深信不疑,将房门反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女士先后7次进行了同样步骤的“核查”操作,把全部存款516万元都转到了“安全账户”。当看到自己账户清零后,赵女士才算长舒了一口气。
4月17日,当赵女士发现一笔27万的理财产品到期后自动返回账户,她更是主动向“王主任”报告。糟糕的是,重复之前的“核查”操作,钱竟然转不出去了。心急如焚的赵女士马上跑到银行询问,当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因赵女士账户“个人资金近期出现异常流动,将该账户临时锁定”时,赵女士竟怒不可遏地以家人急需用钱为由将账户激活,27万元再次被转入“安全账户”。
全部积蓄清零之后,“王主任”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提出要赵女士缴纳一笔10万元的调查经费。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先骗丈夫称“朋友手术需借10万”,丈夫不肯借钱,她又向几位朋友伸手。
4月21日,因多方筹措不到资金,赵女士再次向“王主任”“致歉”。只是,致歉电话之后,变化让赵女士始料不及—— “王主任”消失了。
如梦方醒后,赵女士拨通了深圳警方的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希望这次通话能带给她希望。
诈骗手法“升级创新”
“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手法可谓老套,但赵女士此次却陷入“全新升级”的骗局中。
深圳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吕福志向记者揭秘了其中不少的“创新”。与传统的“冒充公检法”骗局不同,犯罪分子在锁定目标前,是早有预谋的:他们已经掌握受骗者个人信息和照片,将这些资料放入仿冒得几乎与最高检察院网站相同的界面,对于掌握电脑知识不多的人来说,增加了识别难度。犯罪分子通过不断变更方式方法增加“信任”,制造“恐慌心理”,最终让受骗者放下戒备,落入圈套。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破中。
(摘自《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