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地方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出发,教学评价中引入过程性评价可有效弥补终结性评价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过程性评价具有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等功能,有效推行过程性评价需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简高效、评价与教学相融合、注重方法改进与程序优化等原则。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学 过程性评价 功能 原则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无论对教学质量、服务地方能力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方法的科学合理都是关键环节。仅仅关注“临门一脚”的终结性评价强化了师生的应试性教学意识,妨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影响到教学评价应有的导向作用与回流作用的发挥。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以强调“过程”与“发展”为特征,对学生学习的情态动机、方法程序、获得结果所进行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过程。地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在实施前,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与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过程性评价有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过程性评价的迫切性要求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赖过程性评价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中,地方高校处于中间地带,按照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模型,地方高校处于左右维艰的处境,即模仿名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先天不足”,模仿高职院校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则“心有不甘”。地方高校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向是能力为主、知识够用的应用型人才。终结性评价主要适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但能力的衡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而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过程性评价则能够对能力的萌芽、成长、发展和巩固进行全过程的引导、监控和测评。
2.灵活性就业的培养模式依赖过程性评价
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通常不像高精尖人才那样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工作,而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动作灵活调整的人才,他们对知识的要求是宽度而不是深度,对能力的要求是适应性而不是精确性。终结性评价通常只能对培养方案内的内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培养方案之外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评价只能借助于过程性评价来实现。
3.服务地方能力的教学核心依赖过程性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地方高校植入地方的深度反映地方高校的“强度”。地方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然需要走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相结合的路径,表现在人才培养上,应以培养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人才为主,提高创新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地方能力,使之成为受地方欢迎的合理有用之才,理应成为地方高校教学的核心。这些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源于在地方社会的大课堂中练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教学内容表现为广泛性、多样性、过程性特点,这不是通常的终结性评价能够做到的,需要借助于过程性评价来实现与促进。
二、过程性评价的功能
1.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
与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只看课堂不重课外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应的过程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动机、学习方法程序、学习结果成效所构成的整条学习链,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这就使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双向互动,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间共享彼此的想法,如此深度交流,必然促进情感的增进,教学的良性互动,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从而教师能因材施教,学生能融会贯通,课堂气氛能生动活泼。并且这样的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确立教学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主导地位得以加强。这些通常需要借助于外在的教学制度约束和教学督导督查的工作,现在都可以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与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
2.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和动态的。对人才的多元要求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多样化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对人才的动态要求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树立、学习、领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善于学习的本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能对既定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性评价,只能对既定知识、技能进行一次性评价,而对更广泛的知识、技能不加以评价与体现,对能力、素质及学习方法、过程的评价更是鞭长莫及,而这些无法或不能有效衡量的更重要内容的评价恰恰是过程性评价的用武之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用能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基于深层式学习的学业评价方式,由于它尤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信息的共享、学习范围的自选,因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学会学习成为目标、创新思维备受推崇时,学习就成为一种习惯,良好班风就成为一种常态,优良校风就积淀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相互形成的关系有助于熏陶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式评价方式,它不仅是对学生“规定动作”掌握情况的衡量,而且对形式多样的有价值的“自选动作”掌握情况给予鉴定与体认,并不断从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更新、充实人才培养方案,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三、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不仅涉及量的评价,而且有质的评价;不仅涉及教学大纲内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阶段性测评,而且有课堂表现、课外表现、课外成就、综合素能等多方面鉴定。如有些可以用打分法进行量化考核,有些要借助于问卷量表来测定,有些只能由评价主体根据直觉判断来完成。过程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方法必须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把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完成。
2.精简高效
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所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且评价工作需要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这给具体的操作带来了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做好组织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工具设计、关键评价点设定、人员培训等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中如果有一环没有做好,就会影响整体效果,因而是一项系统过程,这项系统过程的推行,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给师生等评价相关人带来过重的评价工作量,就会使他们对过程性评价失去信心,导致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甚至阻扰推行,这些都不利于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因此,要顺利推行过程性评价,必须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反馈改善,做到评价工作的精简高效。
3.评价与教学相融合
过程性评价区别于终结性评价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评价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终结性评价是教学的自然延伸,是对一个教学阶段(一学期)学业情况的测评,评价与教学是分离为两阶段的;而过程性评价则是教学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初级模式是评价为了教学,教学发展评价,其高级模式是评价也是教学,教学融入评价。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度高低决定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及教学水平的高低。
4.注重方法改进与程序优化
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评价过程,是以人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为依归的,虽然它也重视对培养方案内的学业结果进行评价,但这在过程性评价中属于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数据,过程性评价的精髓与价值在于使相关主体学会学习、善于创新,这就要求师生等评价相关者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提出建设性改进办法。并且这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和闭环的系统,这样,好的教学方法不断被发现和推广,教学程序不断被再造与优化,学生不只是被“授之以鱼”,更主要的是被“授之以渔”,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4]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学 过程性评价 功能 原则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无论对教学质量、服务地方能力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方法的科学合理都是关键环节。仅仅关注“临门一脚”的终结性评价强化了师生的应试性教学意识,妨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影响到教学评价应有的导向作用与回流作用的发挥。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以强调“过程”与“发展”为特征,对学生学习的情态动机、方法程序、获得结果所进行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过程。地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在实施前,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与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过程性评价有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过程性评价的迫切性要求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赖过程性评价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中,地方高校处于中间地带,按照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模型,地方高校处于左右维艰的处境,即模仿名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先天不足”,模仿高职院校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则“心有不甘”。地方高校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向是能力为主、知识够用的应用型人才。终结性评价主要适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但能力的衡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而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过程性评价则能够对能力的萌芽、成长、发展和巩固进行全过程的引导、监控和测评。
2.灵活性就业的培养模式依赖过程性评价
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通常不像高精尖人才那样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工作,而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动作灵活调整的人才,他们对知识的要求是宽度而不是深度,对能力的要求是适应性而不是精确性。终结性评价通常只能对培养方案内的内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培养方案之外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评价只能借助于过程性评价来实现。
3.服务地方能力的教学核心依赖过程性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地方高校植入地方的深度反映地方高校的“强度”。地方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然需要走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相结合的路径,表现在人才培养上,应以培养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人才为主,提高创新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地方能力,使之成为受地方欢迎的合理有用之才,理应成为地方高校教学的核心。这些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源于在地方社会的大课堂中练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教学内容表现为广泛性、多样性、过程性特点,这不是通常的终结性评价能够做到的,需要借助于过程性评价来实现与促进。
二、过程性评价的功能
1.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
与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只看课堂不重课外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应的过程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动机、学习方法程序、学习结果成效所构成的整条学习链,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这就使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双向互动,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间共享彼此的想法,如此深度交流,必然促进情感的增进,教学的良性互动,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从而教师能因材施教,学生能融会贯通,课堂气氛能生动活泼。并且这样的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确立教学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主导地位得以加强。这些通常需要借助于外在的教学制度约束和教学督导督查的工作,现在都可以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与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
2.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和动态的。对人才的多元要求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多样化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对人才的动态要求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树立、学习、领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善于学习的本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能对既定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性评价,只能对既定知识、技能进行一次性评价,而对更广泛的知识、技能不加以评价与体现,对能力、素质及学习方法、过程的评价更是鞭长莫及,而这些无法或不能有效衡量的更重要内容的评价恰恰是过程性评价的用武之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用能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基于深层式学习的学业评价方式,由于它尤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信息的共享、学习范围的自选,因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学会学习成为目标、创新思维备受推崇时,学习就成为一种习惯,良好班风就成为一种常态,优良校风就积淀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相互形成的关系有助于熏陶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式评价方式,它不仅是对学生“规定动作”掌握情况的衡量,而且对形式多样的有价值的“自选动作”掌握情况给予鉴定与体认,并不断从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更新、充实人才培养方案,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三、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不仅涉及量的评价,而且有质的评价;不仅涉及教学大纲内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阶段性测评,而且有课堂表现、课外表现、课外成就、综合素能等多方面鉴定。如有些可以用打分法进行量化考核,有些要借助于问卷量表来测定,有些只能由评价主体根据直觉判断来完成。过程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方法必须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把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完成。
2.精简高效
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所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且评价工作需要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这给具体的操作带来了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做好组织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工具设计、关键评价点设定、人员培训等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中如果有一环没有做好,就会影响整体效果,因而是一项系统过程,这项系统过程的推行,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给师生等评价相关人带来过重的评价工作量,就会使他们对过程性评价失去信心,导致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甚至阻扰推行,这些都不利于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因此,要顺利推行过程性评价,必须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反馈改善,做到评价工作的精简高效。
3.评价与教学相融合
过程性评价区别于终结性评价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评价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终结性评价是教学的自然延伸,是对一个教学阶段(一学期)学业情况的测评,评价与教学是分离为两阶段的;而过程性评价则是教学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初级模式是评价为了教学,教学发展评价,其高级模式是评价也是教学,教学融入评价。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度高低决定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及教学水平的高低。
4.注重方法改进与程序优化
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评价过程,是以人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为依归的,虽然它也重视对培养方案内的学业结果进行评价,但这在过程性评价中属于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数据,过程性评价的精髓与价值在于使相关主体学会学习、善于创新,这就要求师生等评价相关者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提出建设性改进办法。并且这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和闭环的系统,这样,好的教学方法不断被发现和推广,教学程序不断被再造与优化,学生不只是被“授之以鱼”,更主要的是被“授之以渔”,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4]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