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旅游业 迫在眉睫
首先,发展旅游业合乎国家的迫切需要。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限制因素少、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无烟工业”。自建国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旅游规模小,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低,没有给国家、人民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就此,邓小平同志卓有远见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搞好旅游业还能吸收一大批青年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从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就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上看,旅游业就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因此,脱离经济、不讲经济效益来谈旅游是不切合实际的。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始终没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与许多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种反差,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威尔时就对在场的旅游与民航部门的领导说:“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要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要抓利润,利润不是帅也是将嘛。”他亲自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花费一千美元,一年接待一千万旅行者,就可以赚一百亿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赚五十亿美元。一个多月后,邓小平访问东南亚三国,特别是新加坡的经验更加深了他对旅游业的这种认识: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587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万,规模仅相当于上海十分之一的国家,每年能吸引200多万外国游客,一年仅旅游收入就高达9.9亿美元。但中国当时一年的旅游收入仅有2.6亿美元。邓小平同志决定把这个“经”取来,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石林很宝贵,中国有一个,意大利有一个,但我们的石林比意大利的好得多;要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外国人对拉萨感兴趣,到尼泊尔的游客也可以到拉萨来。为了搞好旅游这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同志要求旅游局要搞一些培训班,培养翻译、导游、经营管理人员,甚至服务员;服务员也要有知识,有一点外语基础;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口味。
回到北京后,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就三次着重谈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他认为要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手工业、补偿贸易、旅游业等,能多换取外汇,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特别强调“既然搞这个行业,就要看看怎样有利可图”。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思想使旅游业逐渐从“政治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
解放思想 创新举措
“经济创汇型”的旅游业必然会发展成综合性行业,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同样离不开商业、餐饮、娱乐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旅游兴,百业旺。”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要求有关部门“以发展旅游业为中心,搞一个综合方案”,他强调要加强旅游重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逐步搞好城市建设”,还指出“通往景区的道路要下决心修好,不光是公路,还有铁路、航空”。“要很好地创造条件,把交通、住宿、设备搞好,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配套环节抓好。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开辟一些行业专门为旅游服务,旅游业及各相关行业可以共促发展,共赢共利。
关于如何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三个方向。
其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总体规划及配套设施,发展旅游业,国家要有投资的思想,“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旅游业赚的钱,开始两年内,国家不要,一部分用于扩大旅游业投资,一部分由地方分成,地方分成主要用在把城市建设先搞起来”。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现实,提出旅游业可以率先利用外资、侨资发展。“搞旅游要把旅馆搞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
其二,要注意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因为旅游业比其他行业都更要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多次提出“要保护风景区”,像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并且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要强化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要有些办法,禁止破坏山林”,搞好景区的净化、绿化、美化,清除脏乱差,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三,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特别是“可以带广告性质地搞一些东西”,把中国旅游的牌子打出去,把人吸引来。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纪念品,“发展旅游购物”,比如“祁红、绿茶搞小包装”,这样就可以赚外汇,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将这些旅游产品带回国内,带回家中,还可以起到促销的作用。
其四,提高服务质量。邓小平同志强调旅游开发仅有“硬件”,忽视“软件”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旅游是服务行业,服务的中心是人,游客至上,服务第一。他指出,“搞旅游第一是服务态度”,“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
他说:“凡是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特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旅游业要符合三个前提,这也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个显著特征。
1.贴近人民。
“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山区建设,就看搞什么收效快就搞什么”,使一些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却丰裕的地区借此发财致富,产生消除贫困、人民富裕、经济振兴的作用。
要把旅游业办成一个扶贫致富、强国富民的综合性经济产业。
2.切实可行。
邓小平同志的旅游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论点精辟,但并不是杂乱无章。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再到如何发展旅游业,从政府规划到创品牌到抓质量到服务环境治理,相互依赖,关系紧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一切向前看。
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思考问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提出的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改变旅游者“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应当搞一些震荡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让游客住得舒适,吃得可口,玩得开心。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我国旅游业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内容。从国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出的“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旅游这个行业,要办成综合性行业”等观点,表明了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使中国旅游业的性质从外事活动,转变成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为后来我国的旅游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使我国部门有了“抓机遇”的意识,并且延续下去。现在旅游业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际往来日益频繁,再加上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而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中国西部占有70%的自然风光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体、家庭、团体在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愿意选择具有个性、多样性和可参与性的旅游消费,这种成长的追求“旅游体验”的新趋势,给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资料:《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探析》,农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