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是当下媒体急缺的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市党报面临人才流失、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仙桃日报社在年轻记者中开展“勇当新闻特种兵,争当优秀媒体人”活动,收到了“培训指导增情怀、点评引导添素养、师傅向导转作风、考核督导出精品”的效果。
关键词:党报 人才培养 仙桃日报社
“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使命”,这是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传承的光荣传统。然而,在年轻记者身上很难体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境界和情怀。以仙桃日报社为例,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年轻记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境一般较好,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勤学苦练、只争朝夕的拼劲,缺乏舍我其谁、敢打硬仗的冲劲,缺乏崇尚创新、超越自我的闯劲,缺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韧劲,缺乏不甘落后、勇争第一的虎劲。如何把年轻人培养成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新闻记者?仙桃日报社做到四管齐下,加大年轻记者培养力度,努力淬炼一支能打硬仗、敢打胜仗的新闻特种兵。
一、培训指导增情怀
舆论场犹如战场,记者犹如士兵。2019年10月21日至12月6日,每周一、周五19∶00-21∶00,仙桃日报社都会开展以“勇当新闻特种兵,争做优秀媒体人”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以“记者讲故事+专题讲座+交流发言”的新颖形式,让一批年轻记者,在报社资深记者、编辑的传帮带中,点燃新闻理想,增强职业情怀。通过一场接一场的“头脑风暴”,培养了年轻记者的“五性”。
1.品性。新闻理想与情怀是照亮年轻记者前行的明灯。无数新闻前辈身上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依旧熠熠生辉,他们对新闻事业笃定的追求、艰苦的付出、无私的奉献,淬炼出新闻人景仰的“初心”。年轻记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同时,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培养,砥砺低调、谦逊、务实的人格,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和修为,做事业型记者而不仅仅做职业型记者,俯首甘为“新闻”牛,让青春为新闻事业燃烧。
2.血性。永葆拼命三郎的劲头和舍我其谁的勇气,不为稻粱谋,不畏艰险,孜孜以求,勤于采访,快速写稿,精心打磨,反复推敲,流真情于笔端,化辛苦为快乐。晒得了毒太阳,经得了风雨狂;下得了偏僻村庄,进得了艰苦工厂;起得了睡意朦胧的早床,受得了深夜赶稿黑眼眶;静若处子读书学习充电忙,动若脱兔奔向新闻主战场;日思日睿见识长,下笔有神任翕张。用勤奋和汗水,划出生命美丽的弧线。
3.韧性。四处奔波的身体疲惫与争分夺秒写作的心理压力,对于年轻记者来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煎熬和考验。许多记者昙花一现,三五年后便觉江郎才尽,在采访中遇到种种困阻,心中滋生挫折感。年轻记者应该像拳击手一样,经受得了击打,即便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一时陷入被动,也会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坚如磐石的抗击打力,摆脱困境,转危为安,直至反败为胜。年轻记者要克服“职业枯竭病”,就得用“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激励自己,用“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成就自我。
4.悟性。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这就是悟性。新闻职业给记者“平视”世界的机会,让记者能走近那些曾经或正在影响社会发展的知情者、见证者、亲历者,善于从别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实践中学到有用的东西,用最好的状态、最饱满的精神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尽力回报这个令人敬畏的职业,回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5.个性。尽管年轻记者学养浅、功底弱,但一颗敢于创新的心不能泯灭。年轻记者应以写真正的新闻作品为使命,让人民群众的身影、语言、故事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新闻作品中,让新闻作品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体现人文之美、风格之美和思想之美。
二、点评引导添素养
营造钻研新闻业务的浓厚氛围,对于年轻记者成才至关重要。仙桃日报社采取点评剖析的方法,引导年轻记者热爱本职工作,激活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内在动力。
1.采前会“把脉”。工作日期间,每天早晨8∶00—8∶40,总编辑、值班副总编辑轮流作为值班牵头人,负责召开采前会。值班牵头人与记者双向交流,记者先到者先交流,交流完毕后便可离开。值班牵头人听取记者当天的采访安排,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提高新闻发现力;督促记者完成编委会下达的报道计划和选题计划,提前做好谋划,追求工作效率,提高记者的采访力;督促记者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放空炮,快速高效完成当日采写任务,提高记者的执行力;培养记者的精品意识,及时对记者进行业务指导,指出记者采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记者敏锐发现好新闻、打磨精品力作,提高记者的写作力。对此,青年记者鹿丹丹说:“采前会的交流碰撞,唤醒了我黎明即起、孜孜以求的行动自觉,找到了每日前进的方向,让我的每一天过得有充实感、收获感。”
2.每日评报“挑刺”。编委会成员轮流对当日出版的《仙桃日报》进行点评,主要以“挑刺”为主,找出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出警报,提醒及时改进。如2019年11月23日刊发的一张新闻图片,编委会成员点评道:“图中人物模糊,新闻摄影应以人为本。一方面,努力表现新闻中的‘人’,凸显其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深刻理解读照片的‘人’,因为读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总是向新闻中的人和人性信息倾斜。心里装着这两种‘人’,好的新闻图片就要来了!”对此,青年记者蔡玲说:“每天在评报栏那里看点评,成为我的最爱。那些犀利点评让我时时警醒、时时振作、时时求进步。”
3.总编辑手记“导航”。总编辑向新闻前辈范敬宜学习,勤写“总编辑手记”。这既是一种自我新闻素养的修炼,也是一种营造学习氛围、指导采编工作、提升采编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共撰写“总编辑手记”200余篇,20多万字。这些文章拒绝琐碎,不记流水账,让带有亮色的文字叩击采编人员心灵,将其放在仙桃日报社QQ工作群里,供采编人员学习,發挥了“指导、思辨、警醒、激励、教育”的作用,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教授看后认为:“这些‘总编辑手记’是鲜活而生动的新闻实践教材”。 三、师傅向导转作风
师带徒添干劲,传帮带共成长。仙桃日报社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资深编辑、骨干记者与年轻记者师徒结对,通过拜师学艺、一起采访促进年轻记者成长。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促进了“走转改”落地见效。
1.走,就是做到中心工作指引走。需要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上下结合文章,为仙桃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做到新闻一线导引走,到企业、车间、乡镇、部门、社区、新闻事发地、真善美的人群中去,采写“活蹦乱跳、顶花带刺”的鲜活新闻;做到版面栏目牵引走,为《仙桃日报》开辟的“一线写真”“记者体验”“新闻微调查”“襄河评论”“创业故事”“我们家的新鲜事”“暖新闻”等新闻类栏目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2.转,就是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八不”。一不自以为是,要守纪律,知敬畏。敬畏记者的岗位,敬畏新闻事业,敬畏各项制度。二不懈怠拖沓。要敏锐感知、力戒拖延,要闻风而动、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三不销声匿迹。要有强烈的反馈意识,记者部坚持发布记者去向,记者及时向部室负责人反馈任务执行与落实情况,不“玩失踪”,搞“泥牛入海”“不了了之”。四不得过且过。要有梦想、有追求、有激情,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争当名记者、名编辑,不满足于“60分万岁”。五不信口开河。要谨言慎行,不搬弄是非,不在背后诋毁他人,不传播小道消息,不转发不当言论和低俗庸俗媚俗视频。六不文人相轻。不能相互指责甚至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小圈子。要崇尚业缘、守望相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团结一心。七不敲吃敲喝。要遵守八项规定,恪守新闻职业操守,不向采访对象提出吃喝、钓鱼、休闲、娱乐等要求,不得接受采访对象赠送的土特产,更不得伸手要礼品。八不私自揽活。要遵守工作纪律,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得“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工作时间内揽私活、赚外快,分散精力,影响本职工作。
3.改,就是改文风,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一方面,在语言使用上守正。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去经营每天的《仙桃日报》,语言做到简洁明快,尽量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免语义传递失真而引起误解。尤其是关键信息,尽量用最常见的词汇(如果不得不用专业术语,必须要加以解释),表述尽量简单,力争让读者看明白;语言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善用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巧妙使用引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还可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如歇后语、口头语等等;语言要规范生动,做到长短相宜、节奏均衡、流畅自然,多用短句、短段落,使语言起伏跳跃、灵动清新,不得随意造词、过度夸张、中外文混用,不得运用多重从属关系、有过长的复杂句式的欧化语言,不使用假大空的官腔官调和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语言;另一方面,在表达方式上创新。消息写作中善于引进人物,改变消息写作中见事不见人、概念堆砌、空洞无物,抽象、干巴、沉闷、死板的局面;提倡写视觉新闻,让受众读了这样的新闻不仅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倡写实录性新闻,如实记录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提倡写体验式新闻,体验那些能够引发公众兴趣、有一定新闻价值的行业和人物的真实情景;提倡写散文化新闻,充分吸取散文寫作中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炼的表现手法;提倡写调查性新闻,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澄清真相、明辨是非,正确引导舆论、激发正能量;提倡写一线评论,倡导记者以一线采访为基础,从采访中寻找评论题材,做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四、考核督导出精品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不考核,无管理。仙桃日报社舞好考核指挥棒,以考核督导出精品,育人才。
1.策划互动制。注重策划精准和效率,采取编委会选题策划与记者自报有价值选题相结合的方法,做到选题策划同频共振。同时,做到小策划与大策划、阶段性策划与长远策划相结合,保证策划环环相扣。根据策划,及时下达采编工作计划,作为记者考核内容。
2.考核清单制。每月给记者下达考核任务清单,考核任务与记者绩效挂钩,严格结账。通过扣分处罚、通报警醒、总编辑约谈等方式,解决约束力不强的问题。
3.正向激励制。总编辑每日评出“今日星稿”,除撰写点评文字外,另给予加分奖励,让记者每日对自己倾心写作的新闻稿充满期待。编委会每月评选一次月度好稿奖,培养记者的获奖意识和精品意识。对重大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除给予物质奖励,还致颁奖词予以精神鼓励。例如,编委会给2019年“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许立菊的颁奖词是:心贴大地,情系基层,笑暖百姓。走上讲坛,你传播新思想的光芒;热心公益,你汇聚真善美的力量。纸上春秋劳模美,笔底波澜故事多。许下誓言,傲立报苑,菊自飘香。
作者丁浩宇系仙桃日报社总编辑、主任记者
许立菊系仙桃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记者
邓一凡系仙桃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助理记者
参考文献
[1]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葛新德,衡国良.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3]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闻出版社出版,1996.
关键词:党报 人才培养 仙桃日报社
“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使命”,这是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传承的光荣传统。然而,在年轻记者身上很难体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境界和情怀。以仙桃日报社为例,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年轻记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境一般较好,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勤学苦练、只争朝夕的拼劲,缺乏舍我其谁、敢打硬仗的冲劲,缺乏崇尚创新、超越自我的闯劲,缺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韧劲,缺乏不甘落后、勇争第一的虎劲。如何把年轻人培养成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新闻记者?仙桃日报社做到四管齐下,加大年轻记者培养力度,努力淬炼一支能打硬仗、敢打胜仗的新闻特种兵。
一、培训指导增情怀
舆论场犹如战场,记者犹如士兵。2019年10月21日至12月6日,每周一、周五19∶00-21∶00,仙桃日报社都会开展以“勇当新闻特种兵,争做优秀媒体人”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以“记者讲故事+专题讲座+交流发言”的新颖形式,让一批年轻记者,在报社资深记者、编辑的传帮带中,点燃新闻理想,增强职业情怀。通过一场接一场的“头脑风暴”,培养了年轻记者的“五性”。
1.品性。新闻理想与情怀是照亮年轻记者前行的明灯。无数新闻前辈身上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依旧熠熠生辉,他们对新闻事业笃定的追求、艰苦的付出、无私的奉献,淬炼出新闻人景仰的“初心”。年轻记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同时,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培养,砥砺低调、谦逊、务实的人格,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和修为,做事业型记者而不仅仅做职业型记者,俯首甘为“新闻”牛,让青春为新闻事业燃烧。
2.血性。永葆拼命三郎的劲头和舍我其谁的勇气,不为稻粱谋,不畏艰险,孜孜以求,勤于采访,快速写稿,精心打磨,反复推敲,流真情于笔端,化辛苦为快乐。晒得了毒太阳,经得了风雨狂;下得了偏僻村庄,进得了艰苦工厂;起得了睡意朦胧的早床,受得了深夜赶稿黑眼眶;静若处子读书学习充电忙,动若脱兔奔向新闻主战场;日思日睿见识长,下笔有神任翕张。用勤奋和汗水,划出生命美丽的弧线。
3.韧性。四处奔波的身体疲惫与争分夺秒写作的心理压力,对于年轻记者来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煎熬和考验。许多记者昙花一现,三五年后便觉江郎才尽,在采访中遇到种种困阻,心中滋生挫折感。年轻记者应该像拳击手一样,经受得了击打,即便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一时陷入被动,也会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坚如磐石的抗击打力,摆脱困境,转危为安,直至反败为胜。年轻记者要克服“职业枯竭病”,就得用“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激励自己,用“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成就自我。
4.悟性。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这就是悟性。新闻职业给记者“平视”世界的机会,让记者能走近那些曾经或正在影响社会发展的知情者、见证者、亲历者,善于从别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实践中学到有用的东西,用最好的状态、最饱满的精神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尽力回报这个令人敬畏的职业,回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5.个性。尽管年轻记者学养浅、功底弱,但一颗敢于创新的心不能泯灭。年轻记者应以写真正的新闻作品为使命,让人民群众的身影、语言、故事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新闻作品中,让新闻作品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体现人文之美、风格之美和思想之美。
二、点评引导添素养
营造钻研新闻业务的浓厚氛围,对于年轻记者成才至关重要。仙桃日报社采取点评剖析的方法,引导年轻记者热爱本职工作,激活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内在动力。
1.采前会“把脉”。工作日期间,每天早晨8∶00—8∶40,总编辑、值班副总编辑轮流作为值班牵头人,负责召开采前会。值班牵头人与记者双向交流,记者先到者先交流,交流完毕后便可离开。值班牵头人听取记者当天的采访安排,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提高新闻发现力;督促记者完成编委会下达的报道计划和选题计划,提前做好谋划,追求工作效率,提高记者的采访力;督促记者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放空炮,快速高效完成当日采写任务,提高记者的执行力;培养记者的精品意识,及时对记者进行业务指导,指出记者采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记者敏锐发现好新闻、打磨精品力作,提高记者的写作力。对此,青年记者鹿丹丹说:“采前会的交流碰撞,唤醒了我黎明即起、孜孜以求的行动自觉,找到了每日前进的方向,让我的每一天过得有充实感、收获感。”
2.每日评报“挑刺”。编委会成员轮流对当日出版的《仙桃日报》进行点评,主要以“挑刺”为主,找出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出警报,提醒及时改进。如2019年11月23日刊发的一张新闻图片,编委会成员点评道:“图中人物模糊,新闻摄影应以人为本。一方面,努力表现新闻中的‘人’,凸显其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深刻理解读照片的‘人’,因为读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总是向新闻中的人和人性信息倾斜。心里装着这两种‘人’,好的新闻图片就要来了!”对此,青年记者蔡玲说:“每天在评报栏那里看点评,成为我的最爱。那些犀利点评让我时时警醒、时时振作、时时求进步。”
3.总编辑手记“导航”。总编辑向新闻前辈范敬宜学习,勤写“总编辑手记”。这既是一种自我新闻素养的修炼,也是一种营造学习氛围、指导采编工作、提升采编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共撰写“总编辑手记”200余篇,20多万字。这些文章拒绝琐碎,不记流水账,让带有亮色的文字叩击采编人员心灵,将其放在仙桃日报社QQ工作群里,供采编人员学习,發挥了“指导、思辨、警醒、激励、教育”的作用,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教授看后认为:“这些‘总编辑手记’是鲜活而生动的新闻实践教材”。 三、师傅向导转作风
师带徒添干劲,传帮带共成长。仙桃日报社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资深编辑、骨干记者与年轻记者师徒结对,通过拜师学艺、一起采访促进年轻记者成长。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促进了“走转改”落地见效。
1.走,就是做到中心工作指引走。需要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上下结合文章,为仙桃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做到新闻一线导引走,到企业、车间、乡镇、部门、社区、新闻事发地、真善美的人群中去,采写“活蹦乱跳、顶花带刺”的鲜活新闻;做到版面栏目牵引走,为《仙桃日报》开辟的“一线写真”“记者体验”“新闻微调查”“襄河评论”“创业故事”“我们家的新鲜事”“暖新闻”等新闻类栏目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2.转,就是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八不”。一不自以为是,要守纪律,知敬畏。敬畏记者的岗位,敬畏新闻事业,敬畏各项制度。二不懈怠拖沓。要敏锐感知、力戒拖延,要闻风而动、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三不销声匿迹。要有强烈的反馈意识,记者部坚持发布记者去向,记者及时向部室负责人反馈任务执行与落实情况,不“玩失踪”,搞“泥牛入海”“不了了之”。四不得过且过。要有梦想、有追求、有激情,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争当名记者、名编辑,不满足于“60分万岁”。五不信口开河。要谨言慎行,不搬弄是非,不在背后诋毁他人,不传播小道消息,不转发不当言论和低俗庸俗媚俗视频。六不文人相轻。不能相互指责甚至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小圈子。要崇尚业缘、守望相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团结一心。七不敲吃敲喝。要遵守八项规定,恪守新闻职业操守,不向采访对象提出吃喝、钓鱼、休闲、娱乐等要求,不得接受采访对象赠送的土特产,更不得伸手要礼品。八不私自揽活。要遵守工作纪律,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得“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工作时间内揽私活、赚外快,分散精力,影响本职工作。
3.改,就是改文风,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一方面,在语言使用上守正。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去经营每天的《仙桃日报》,语言做到简洁明快,尽量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免语义传递失真而引起误解。尤其是关键信息,尽量用最常见的词汇(如果不得不用专业术语,必须要加以解释),表述尽量简单,力争让读者看明白;语言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善用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巧妙使用引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还可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如歇后语、口头语等等;语言要规范生动,做到长短相宜、节奏均衡、流畅自然,多用短句、短段落,使语言起伏跳跃、灵动清新,不得随意造词、过度夸张、中外文混用,不得运用多重从属关系、有过长的复杂句式的欧化语言,不使用假大空的官腔官调和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语言;另一方面,在表达方式上创新。消息写作中善于引进人物,改变消息写作中见事不见人、概念堆砌、空洞无物,抽象、干巴、沉闷、死板的局面;提倡写视觉新闻,让受众读了这样的新闻不仅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倡写实录性新闻,如实记录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提倡写体验式新闻,体验那些能够引发公众兴趣、有一定新闻价值的行业和人物的真实情景;提倡写散文化新闻,充分吸取散文寫作中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炼的表现手法;提倡写调查性新闻,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澄清真相、明辨是非,正确引导舆论、激发正能量;提倡写一线评论,倡导记者以一线采访为基础,从采访中寻找评论题材,做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四、考核督导出精品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不考核,无管理。仙桃日报社舞好考核指挥棒,以考核督导出精品,育人才。
1.策划互动制。注重策划精准和效率,采取编委会选题策划与记者自报有价值选题相结合的方法,做到选题策划同频共振。同时,做到小策划与大策划、阶段性策划与长远策划相结合,保证策划环环相扣。根据策划,及时下达采编工作计划,作为记者考核内容。
2.考核清单制。每月给记者下达考核任务清单,考核任务与记者绩效挂钩,严格结账。通过扣分处罚、通报警醒、总编辑约谈等方式,解决约束力不强的问题。
3.正向激励制。总编辑每日评出“今日星稿”,除撰写点评文字外,另给予加分奖励,让记者每日对自己倾心写作的新闻稿充满期待。编委会每月评选一次月度好稿奖,培养记者的获奖意识和精品意识。对重大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除给予物质奖励,还致颁奖词予以精神鼓励。例如,编委会给2019年“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许立菊的颁奖词是:心贴大地,情系基层,笑暖百姓。走上讲坛,你传播新思想的光芒;热心公益,你汇聚真善美的力量。纸上春秋劳模美,笔底波澜故事多。许下誓言,傲立报苑,菊自飘香。
作者丁浩宇系仙桃日报社总编辑、主任记者
许立菊系仙桃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记者
邓一凡系仙桃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助理记者
参考文献
[1]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葛新德,衡国良.摄影记者“摄外功夫”50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3]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闻出版社出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