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年的教学让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语文教学不能图快”。高中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也是形成学生文学积淀、培育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像煮茶一样,教师不能有急躁的心情,要有闲适而明确的态度,学生如片片香茗,在课堂上舞出语文的精彩,所以平时的教学需要等待的时间——在等待中“仔细读、用心品、勤回味”。还要认识到语文对学生人格一生的影响,这是慢慢渗透的,高中阶段很难表现出对人格的影响。
关键字:语文教学;慢,等待;渗透
还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刚刚踏上讲台,当时学校除了给我语文教学任务,还给了我班主任的工作,于是年轻气盛的我开始在班里“大刀阔斧”地施行一系列“教育构想”,期望尽快达到我想象中的状态——学生熟读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写得一手好文章、考得一份好成绩……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班里宣讲“我们要做最好的班级”。结果,可想而知,现实无情地打击了我,学生成绩一般,班级上一些学生也总忍不住违纪。转眼间从事教育工作已有整整七年了,我已不是那青涩的初出茅庐的理想主义小青年,对教育的理解也在两千多个日子的积淀下比年少时又进了一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在压力中实践、反思,渐渐懂得了教学中“慢”才是关键,语文教学不能图快,当务之急是扎扎实实走稳现在的每一步。
记得有一次跟随老教师去外地听公开课,那些课我听起来很流畅很热闹,但是回来的途中老教师却说这些公开课为了赶时间,问答火急火燎,很多学生还没有来得认真思考,答案就很快展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只有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勉强跟上,整个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我开始认真反思“我为什么认为流畅、热闹”,以及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试着总结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大学时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讲到我们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同时词法、句法也大多靠意会,比较灵动,变化多,活动性大。从我们汉语的这些特点来看,平时的语言教学就无捷径可走,应该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多积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需要长期的熏陶,不间断的积淀,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希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读书要仔细。现在的语文课,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很少听到朗朗读书声从教师传来——学生读得少,这是其一;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或者说在老师的指挥下读书,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不得要领,更别说记住某些词句了,这是其二。学生为什么会读得少,从而导致不会读书呢?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课堂安排容量大,一味的追求快和饱满,没有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熟悉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然而学生不会读书,那么后面教学环节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读,教师自己必须先“静”下来、“慢”下来,来关注文本每一个细节。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确实是这样,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地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溜走”。教师要不放过文章的每一个词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要认真加以推敲琢磨。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胸有成竹地指导学生读书,也只有这样的“慢”功夫,学生才能学会读书。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品读”。文本就像一杯清茶,需要我们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的美妙。但是用心品读,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更不能图快。慢慢思考并不是一味停止,而是在对文本“细嚼慢咽”之后,体会文本中语句的魅力和作者思想的精华,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仔细品味邢夫人留黛玉吃晚饭时她的回复,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在王夫人房中,黛玉不肯坐炕上,只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品味可知,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贾母和宝玉前后分别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的回答却不一致,从中进一步可知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的主要一面。
最后,语文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勤回味。现在的学生,面对着丰富的物质包围和多元的精神冲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会被分散一部分,也就是教师感概的“现在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努力”。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少一些,对知识的识记就会差一些,时间一长,知识点的使用率低,学生又缺少主动复习的意识,结果是难免遗忘。
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一直在讲授新的知识,认为不断的“捡拾”以前的是浪费时间,更耽误教学进度,但是同时又陷入学生不断遗忘、低效教学的怪圈。其实,学生收获的多寡才是教师成就感高低的来源,所以,教师在教授新文本的时候,要经常点出相似的曾经学过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虽然慢了一点,但是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例如在教授新的文言文时,将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做归纳总结,总结时词义不局限于本课,还要拓展到以前的文章。
语文教学,不能像冲泡速溶咖啡,要像煮茶一样,需要慢,需要等待,而这杯茶的味道,需要慢慢品。语文这杯茶的香味,不仅会熏染学生此刻的心灵,还会飘向他们更长远的人生路,但,这,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效果可能会在下一段人生路显现,也可能在下下一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M].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华北油田第五中学)
关键字:语文教学;慢,等待;渗透
还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刚刚踏上讲台,当时学校除了给我语文教学任务,还给了我班主任的工作,于是年轻气盛的我开始在班里“大刀阔斧”地施行一系列“教育构想”,期望尽快达到我想象中的状态——学生熟读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写得一手好文章、考得一份好成绩……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班里宣讲“我们要做最好的班级”。结果,可想而知,现实无情地打击了我,学生成绩一般,班级上一些学生也总忍不住违纪。转眼间从事教育工作已有整整七年了,我已不是那青涩的初出茅庐的理想主义小青年,对教育的理解也在两千多个日子的积淀下比年少时又进了一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在压力中实践、反思,渐渐懂得了教学中“慢”才是关键,语文教学不能图快,当务之急是扎扎实实走稳现在的每一步。
记得有一次跟随老教师去外地听公开课,那些课我听起来很流畅很热闹,但是回来的途中老教师却说这些公开课为了赶时间,问答火急火燎,很多学生还没有来得认真思考,答案就很快展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只有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勉强跟上,整个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我开始认真反思“我为什么认为流畅、热闹”,以及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试着总结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大学时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讲到我们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同时词法、句法也大多靠意会,比较灵动,变化多,活动性大。从我们汉语的这些特点来看,平时的语言教学就无捷径可走,应该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多积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需要长期的熏陶,不间断的积淀,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希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读书要仔细。现在的语文课,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很少听到朗朗读书声从教师传来——学生读得少,这是其一;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或者说在老师的指挥下读书,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不得要领,更别说记住某些词句了,这是其二。学生为什么会读得少,从而导致不会读书呢?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课堂安排容量大,一味的追求快和饱满,没有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熟悉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然而学生不会读书,那么后面教学环节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读,教师自己必须先“静”下来、“慢”下来,来关注文本每一个细节。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确实是这样,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地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溜走”。教师要不放过文章的每一个词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要认真加以推敲琢磨。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胸有成竹地指导学生读书,也只有这样的“慢”功夫,学生才能学会读书。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品读”。文本就像一杯清茶,需要我们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的美妙。但是用心品读,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更不能图快。慢慢思考并不是一味停止,而是在对文本“细嚼慢咽”之后,体会文本中语句的魅力和作者思想的精华,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仔细品味邢夫人留黛玉吃晚饭时她的回复,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在王夫人房中,黛玉不肯坐炕上,只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品味可知,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贾母和宝玉前后分别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的回答却不一致,从中进一步可知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的主要一面。
最后,语文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勤回味。现在的学生,面对着丰富的物质包围和多元的精神冲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会被分散一部分,也就是教师感概的“现在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努力”。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少一些,对知识的识记就会差一些,时间一长,知识点的使用率低,学生又缺少主动复习的意识,结果是难免遗忘。
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一直在讲授新的知识,认为不断的“捡拾”以前的是浪费时间,更耽误教学进度,但是同时又陷入学生不断遗忘、低效教学的怪圈。其实,学生收获的多寡才是教师成就感高低的来源,所以,教师在教授新文本的时候,要经常点出相似的曾经学过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虽然慢了一点,但是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例如在教授新的文言文时,将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做归纳总结,总结时词义不局限于本课,还要拓展到以前的文章。
语文教学,不能像冲泡速溶咖啡,要像煮茶一样,需要慢,需要等待,而这杯茶的味道,需要慢慢品。语文这杯茶的香味,不仅会熏染学生此刻的心灵,还会飘向他们更长远的人生路,但,这,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效果可能会在下一段人生路显现,也可能在下下一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M].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华北油田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