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经历千年,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在这家具的演变之中带给今人不少启示:从最基本的产品功能取舍到对于设计元素的取舍再到更高层次的品牌概念。最为关键的是“分”与“合”二字,本文将论述中国传统家具如何在历史之中分分合合,带给今人以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具;分离;文化;融合;品牌
0 前言
中国传统家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艺术风格。它的演变或是为了巧妙的消除与居住方式所产生的分歧,或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相融合。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它凝结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风格样式鲜明的四个阶段:楚式家具、宋式家具、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
1 楚式家具——产品的分离
(1)家,居也;具,供置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家,居也;具,供置也。”而“家”与“具”合为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指家内各类器具。显然“家具”一词在不同的时期所包含的范围也不一样。在唐朝以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席”是当时重要的坐具,战国以后,床、榻才逐渐成为常用的坐具。古人有云:“床,身之安也”(《说文》)。而恰是这种与人们存在的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使床成了早期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人们在室内活动的主要依托,坐卧兼用。
(2)“居”到“具”的分离。考古工作者在新时期时代的房屋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些略高于地面的、土质较硬的人工土堆,其长度稍比人长或近似,或许就是当时的“床”或“炕”的雏形。而在“床”和“炕”上休息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卧具的产生,使得“床”原本作为居室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家具的一类。这样的改变不是偶然的,当“床”作为“居”的一部分与人们生活的融合不如“床”作为“具”的一类融合的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3)结论:现代设计的取舍。这种“分”与“融”的取舍在产品设计中也尤其重要的:产品的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笔记本电脑基本的运用是不需要外接鼠标就能操作,这就要求融合入一个感应区域来操作鼠标。再比如光驱,出于功能完善的考虑是要融合,若是出于轻便的考虑反道又要把光驱分离出去了。因此,设计的取舍,都是要分的有价值,融的有根据。
2 宋式家具——拿来主义
(1)弃“席”而坐。魏晋南北朝,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高足高座家具已经普遍为汉民族所接受,让中国古典家具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重大变革。从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家具造型看,当时对家具的比例、尺度都有了很好的推敲,其功能尺度已非常适合于垂足而坐的生活习惯了。要想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这些高型家具恰当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没有造成人们生活上的不便,自然而然就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2)从“家具”到“家居”。当床榻、筳席等矮式家具的中心地位逐渐为椅、凳、墩等高座家具所取代时,家具的种类随之也越来越繁多。人们也不单满足于单调的家具摆放,开始讲究起了家居的布置:这一时期的墓葬壁画、砖雕中普遍流行着“一桌二椅”。家具开始向成套化发展,甚至可大致细分到: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这些也都可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一斑,家居设计想必也由此而发展迅速。
(3)结论:如何融“古”入“今”。无论如何,古人在接受了新的事物——胡床、佛教文化之后并不是一味地沿用,而是在外来事物和文化的基础上从本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去不断完善和改造它们,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胡床,是我们垂足而坐的起源,它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对于居所不定的游牧民族来说,方便携带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于汉民族来说就是多此一举了,古人就逐渐设计了与自己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床和榻了。反观我们今天的所谓中国风格的传统家具设计,更多的是制造出让人难辨真伪的仿古家具,于是中式家具也被定格在了硬木家具。这中国式的硬木家具不禁让我想起了个典故: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想来在这硬邦邦的木头上正襟危坐,应当是不能长久的吧。难道现代的人们依旧有这个惯例?在设计中我们必须正视古人设计和现在人们生活的分歧,若是我们能把握住古典家具的内在,设计出的家具必定不会只是一个“空壳”。
3 明清家具——品牌设计
(1)“融”文化于品牌。明式家具有着很明显的特征:在简洁的形态之中,具有雅的韵味。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精品之作,因其靠背最上端的横构件像明代官帽上的双翅,故而得名官帽椅。明式家具中吸收和运用了中国绘画用线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审美上的某些特色。如果明式家具没有强大的文化背景作后盾,它的表现形式必然是苍白空洞的,于我们当代设计师的启示是学会融文化于品牌。这种文化的融合存在于明式家具之中,也显露在了明代家居的布置之种,让明式家具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由此想来,明式家具也算得上是一个品牌了,“简雅”二字就是它的显著“标记”和“符号”。反观我们的家具设计呢,缺乏时代的精神,没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或是风格。我们必须明白,创造自己品牌的时候,该分离出哪些文化的遗留,又该融合入哪些文化的精髓。
(2)分而“制”之,一品多牌。似乎是历史的轮回,康雍乾时期,国外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也将巴罗克的艺术风格带入了中国。中国的古典家具再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为了迎合最高统治阶级的欣赏口味,一方面广泛地把各种工艺品应用到家具上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繁琐雕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繁复成了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繁复也在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清式床的奢华繁琐,令众多收藏家倾心。乌镇上的江南百床馆收藏有一张共四进的“千工床”,一进脱鞋,二进脱衣,三进置首饰细软及马桶,四进才是真正的床。一张床包括了整个主卧和主卫的功能。但是,这种繁复除了宫廷家具之外,也多是在一些贵族的家中才能看得见!宫廷和民间家具样式的分离并不是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清代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种分离在现在的品牌策划中也是可以找到类似的实例:纵观世界一流企业,既有一贯奉行“多品一牌”的策略的,亦有像大胆贯彻“一品多牌”的策略的。从实质上,品牌层次的划分,是针对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量身定做的一种市场区分战略。这样的战略在IKEA的产品类别和销售中的可见一斑。
4 结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是历史的规律。无论是产品本身功能的分与合,或是文化的合入、风格的剥离,甚至是消费市场的区分、产品类型的差别都是逃不开分与合二字,变化也由此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实用文玩收藏指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 沈嘉禄.时尚老家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 舒惠芳.古典家具[M].北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5] 施大光.中国古典家具价值汇考[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具;分离;文化;融合;品牌
0 前言
中国传统家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艺术风格。它的演变或是为了巧妙的消除与居住方式所产生的分歧,或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相融合。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它凝结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风格样式鲜明的四个阶段:楚式家具、宋式家具、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
1 楚式家具——产品的分离
(1)家,居也;具,供置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家,居也;具,供置也。”而“家”与“具”合为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指家内各类器具。显然“家具”一词在不同的时期所包含的范围也不一样。在唐朝以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席”是当时重要的坐具,战国以后,床、榻才逐渐成为常用的坐具。古人有云:“床,身之安也”(《说文》)。而恰是这种与人们存在的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使床成了早期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人们在室内活动的主要依托,坐卧兼用。
(2)“居”到“具”的分离。考古工作者在新时期时代的房屋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些略高于地面的、土质较硬的人工土堆,其长度稍比人长或近似,或许就是当时的“床”或“炕”的雏形。而在“床”和“炕”上休息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卧具的产生,使得“床”原本作为居室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家具的一类。这样的改变不是偶然的,当“床”作为“居”的一部分与人们生活的融合不如“床”作为“具”的一类融合的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3)结论:现代设计的取舍。这种“分”与“融”的取舍在产品设计中也尤其重要的:产品的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笔记本电脑基本的运用是不需要外接鼠标就能操作,这就要求融合入一个感应区域来操作鼠标。再比如光驱,出于功能完善的考虑是要融合,若是出于轻便的考虑反道又要把光驱分离出去了。因此,设计的取舍,都是要分的有价值,融的有根据。
2 宋式家具——拿来主义
(1)弃“席”而坐。魏晋南北朝,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高足高座家具已经普遍为汉民族所接受,让中国古典家具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重大变革。从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家具造型看,当时对家具的比例、尺度都有了很好的推敲,其功能尺度已非常适合于垂足而坐的生活习惯了。要想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这些高型家具恰当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没有造成人们生活上的不便,自然而然就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2)从“家具”到“家居”。当床榻、筳席等矮式家具的中心地位逐渐为椅、凳、墩等高座家具所取代时,家具的种类随之也越来越繁多。人们也不单满足于单调的家具摆放,开始讲究起了家居的布置:这一时期的墓葬壁画、砖雕中普遍流行着“一桌二椅”。家具开始向成套化发展,甚至可大致细分到: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这些也都可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一斑,家居设计想必也由此而发展迅速。
(3)结论:如何融“古”入“今”。无论如何,古人在接受了新的事物——胡床、佛教文化之后并不是一味地沿用,而是在外来事物和文化的基础上从本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去不断完善和改造它们,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胡床,是我们垂足而坐的起源,它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对于居所不定的游牧民族来说,方便携带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于汉民族来说就是多此一举了,古人就逐渐设计了与自己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床和榻了。反观我们今天的所谓中国风格的传统家具设计,更多的是制造出让人难辨真伪的仿古家具,于是中式家具也被定格在了硬木家具。这中国式的硬木家具不禁让我想起了个典故: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想来在这硬邦邦的木头上正襟危坐,应当是不能长久的吧。难道现代的人们依旧有这个惯例?在设计中我们必须正视古人设计和现在人们生活的分歧,若是我们能把握住古典家具的内在,设计出的家具必定不会只是一个“空壳”。
3 明清家具——品牌设计
(1)“融”文化于品牌。明式家具有着很明显的特征:在简洁的形态之中,具有雅的韵味。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精品之作,因其靠背最上端的横构件像明代官帽上的双翅,故而得名官帽椅。明式家具中吸收和运用了中国绘画用线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审美上的某些特色。如果明式家具没有强大的文化背景作后盾,它的表现形式必然是苍白空洞的,于我们当代设计师的启示是学会融文化于品牌。这种文化的融合存在于明式家具之中,也显露在了明代家居的布置之种,让明式家具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由此想来,明式家具也算得上是一个品牌了,“简雅”二字就是它的显著“标记”和“符号”。反观我们的家具设计呢,缺乏时代的精神,没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或是风格。我们必须明白,创造自己品牌的时候,该分离出哪些文化的遗留,又该融合入哪些文化的精髓。
(2)分而“制”之,一品多牌。似乎是历史的轮回,康雍乾时期,国外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也将巴罗克的艺术风格带入了中国。中国的古典家具再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为了迎合最高统治阶级的欣赏口味,一方面广泛地把各种工艺品应用到家具上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繁琐雕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繁复成了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繁复也在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清式床的奢华繁琐,令众多收藏家倾心。乌镇上的江南百床馆收藏有一张共四进的“千工床”,一进脱鞋,二进脱衣,三进置首饰细软及马桶,四进才是真正的床。一张床包括了整个主卧和主卫的功能。但是,这种繁复除了宫廷家具之外,也多是在一些贵族的家中才能看得见!宫廷和民间家具样式的分离并不是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清代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种分离在现在的品牌策划中也是可以找到类似的实例:纵观世界一流企业,既有一贯奉行“多品一牌”的策略的,亦有像大胆贯彻“一品多牌”的策略的。从实质上,品牌层次的划分,是针对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量身定做的一种市场区分战略。这样的战略在IKEA的产品类别和销售中的可见一斑。
4 结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是历史的规律。无论是产品本身功能的分与合,或是文化的合入、风格的剥离,甚至是消费市场的区分、产品类型的差别都是逃不开分与合二字,变化也由此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实用文玩收藏指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 沈嘉禄.时尚老家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 舒惠芳.古典家具[M].北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5] 施大光.中国古典家具价值汇考[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