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话语标记,它们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比较了位于句首的英汉话语标记“so”与“那”,功能的异同:它们都可以作为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用作态度标示语。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so” “那”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目前语用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话语现象。国外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经历了从句法、语义到语用功能的研究过程,从连贯理论、关联认知理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一般认为话语标记语是句法结构以外的成分,不具有命题意义,其功能主要是语用的,“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冉永平等,2006)。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oh、well、you know、so、and、now、I mean”等,汉语中的“好、对、因为、那么、依我看、据说、是不是、总之”等等(邢欣,2007)。它们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英语中的“so”和汉语中的“那”的对比分析
“so”和“那”(连词“那么”的缩写形式)都是语言中的高频词。它们的词性各异,基本用法都很丰富。本文只讨论它们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英语中的“so”和汉语中的“那”在口语交际中出现频率很多,属于话语标记语。它们在口语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虚化,其功能主要是语用的,而不再是句法的或语义的。
“so”可用作副词、连词、代词或感叹词。《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年版)中对“so”的分析表明“so”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要远大于书面语,几乎是书面用法的三倍。词典中列出了作为副词的so在口语中一些常见用法,如用在句首引起别人注意、检测信息、表达情感等。“so”作为连词也常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话题等。
连词是常见的话语标记形式。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连词“那么”用来承接上文,引进表示结果或者判断的小句。在交际中,“那”的出现频率要大于“那么”,可以位于句中、句末等位置,但最常用于句首,具有阐发、对照或推导等功能。
“so”和“那”在言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常用于句首或者话轮的起始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们都可以充当构建话语单位重要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独特的语用功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作为话语标记位于句首时的语用功能的相同和区别之处如下:
(一)“so”与“那”相似的语用功能
1.推导标记
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表明其引出的话段要根据前述话段的约束(constraints)才能理解。作为推导标记语,“so”和“那”连贯着毗邻话对,标示了说话人的心理推导过程,其引导的话段是根据前面说话人的话推导出的某种判断或结果。这里的“so”和“那”是一种可证明的语言痕迹,是说话人逻辑思维过程的痕迹。听话人也就能了解说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从而把握话语的含义。
(1)A:Well,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but I arrived at 8:00.
B:So you were late.
(2)沪生:“我确实是胃有病,要不我肯定喝白酒。”
夏顺开:“那这样,你一杯,我三杯。”(王朔《刘慧芳》)
例(1)中“so”引导的第二句话是根据前面说话人的话语推导出来的,“so”标示推导这一过程。同样,例(2)中“那”也承上启下连接两个话论,同时标示着夏顺开的心理推断过程:既然沪生表示有胃病不能喝酒,那就少喝点,因而提议“你一杯,我三杯”。
另外,同一个话语标记可以同时发挥多种功能,这要根据语境具体来分析。比如下面的例(3)中,A提出想得到一些关于旅行的信息,B在A的话的基础上推断对方可能要去旅行,因而进一步提问:(既然你要了解旅行的信息,那么)你想去哪呢?“so”标示了B的这一心理推导过程,同时“so”也作为话题延续标记,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推动言语交际的展开。
(3)A:I’d lik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on vacation,please.
B:So,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2.提示标记
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能向听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付出的努力,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从而取得关联性。
“so”和“那”都可以位于话轮的开头,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提示对方自己有话要说,从而引发话轮构建话语框架。它标示着非话语阶段的结束,更标示说话人新话语的开始。需要注意的是,“so”作为提示标记,后面多接问话,向对方提出问题。
(4)A:So,what are you doing this afternoon,Anna?
B:I’m going to the mall with John.
(5)(开会的人员已经陆续到齐)
主持人:“那大家静一静,我们开始开会了。”
在两例中,去掉“so”和“那”完全不影响话语的命题意义,但却使得非话语阶段到话语阶段的过渡或转换显得突兀或不太自然。这里的“so”和“那”在整体上起着引导或路标的作用,帮助听话人引入理解后续话语所需的语境之中,而却非可有可无的词。
3.延缓标记
作为延缓标记语,“so”和“那”的使用表明说话人还没有组织好话语,没想好说什么或因某种原因而犹豫不决。说话人虽然迟疑或没组织好话语信息,但并不想放弃说话的机会,用“so”和“那”可以维持话轮的继续。语音上一般被拉长。例(6)中,“so”可以看作是A对B的应答进行思考的标记:既然B不喜欢A提出的建议,A进一步提问对方想去哪里。同时,“so”还可以充当话题延续标记。下面例(7)中,“那”表示说话人思考、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用“那”来延长时间,争取说话的机会。
(6)A:Let’s go to the Rockin’ Restaurant.
B:Oh,I hate the Rockin’Restaurant.I don’t like the atmosphere there.
A:So,where do you want to go,Amy?
(7)“你要是总迟到,那咱们今后没法共事了。”
“那……我写份检讨怎么样?”
4.话题标记
在言谈交际中,位于话轮的起始点的“so”和“那”常用作话题标记,帮助说话者维持话轮,来引出新话题(这里的话题是小话题,而非整个谈话的篇章话题)、延续话题、或者预示话题的结束。如下,例(8)和例(9)中“so”和“那”分别引入新的话题,例(10)(11)中分别标示话题的延续,例(12)(13)中则预示着谈话的结束。
(8)A:So here are some chopstick rules…(前面谈到了其他的餐桌礼仪)
(9)教师:那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前面分析了很多问题)
(10)A:What do you collect, Liam?
B:I collect theater and movie tickets.
C:So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them?
(11)周星驰:没有,其实我也做得很开心。我想说,儿童节目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工作——每天都对着那么多可爱的小朋友,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杨澜:那为什么还一定要演戏呢?
(12)A:So,see you later.
(13)“那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二)“so”的态度标示功能
除了前面阐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外,“so”和“那”作为话语标记也有不同之处。与“那”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表示惊讶、醒悟等感情态度。而“那”并不能够单独使用,如果要表示感情或态度,也需要特殊的语调来配合。
(14)A:So!You’ve got a new girlfriend!
“so”可以用来标示说话人发现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吃惊或者兴奋或者意外等语气或态度。在例(14)中“so”的使用表示说话人知道了对方有了新的女友这一信息,并表示一种兴奋的态度。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
(15)A:She might tell someone about it.
B:So?No one will believe!
例(15)中,“so”则表示一种不屑的或无所谓的态度,暗含“那又怎样”的意思,往往是一种不太礼貌的用法。
另外,“so”在英语中还常用于一些固定的搭配,如“so I see”“so what”等,也大大增加到了它在口语中的频率和标记功能。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语境中,“so”与“那”的语用功能是十分灵活和丰富的,它们都可以充当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其中话题标记功能又可以细分为话题转换标记、话题延续标记、话题结束标记等。另外,“so”还可以单独使用,作为态度标示语,而“那”则不能单独使用。当然,限于语料有限,上述可能并不能包含所有的功能用法,而话语标记语在语境中的使用是很灵活的,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应该注意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以上我们仅比较了“so”和“那”的区别。汉语和英语口语中存在大量的话语标记,而且它们的用法存在着异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母语和目的语话语标记的区别之处,注意文化差异。如英语中频繁出现的“well”,既可以表示有话要说,也可以作为语气缓和机制,或表示话题的转移等,在汉语中并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同样汉语中的“不是”除了表示否定的答复,还可以用来引出话题或转移话题,表示迟疑或思考的过程等,与英语口语中“no”的用法大相径庭。
应该说第二语言口语教学中对这些话语标记的关注还不够。教师们往往花更多的时间关注书面语的语法,而忽略口语中一些词的用法分析,学生口语中某些话语标记语的滥用或者不恰当的使用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话语标记对表达和理解话语起到独特的作用,它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适时地使用话语标记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如使用“so”和“那”来延缓时间,维持话轮,维持交际的连贯性等。因此正确有效的使用一些话语标记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
我们比较英汉一些话语标记的异同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第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的存在,关注它们不同于书面语的特殊意义,了解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它们,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2]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3]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4).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冉永平,莫爱屏,王寅.认知语用学—言与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贺文丽.“那么”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邢欣.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J].修辞学习,2007,(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0]Blakemore,D.L.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11]Blakemore,D.L. Constraints on interpretations[M].In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ed.).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erkeley,1990.
[12]Blakemore, D.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M]. Oxford:Blackwell,1992.
[13]Jucker,A.H.&Ziv Yael.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8.
[14]Levinson C L.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5]Verschueren, J. Notes on the role of metpragmatic awareness in language use. Pragmatics,2000.
(郭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so” “那”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目前语用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话语现象。国外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经历了从句法、语义到语用功能的研究过程,从连贯理论、关联认知理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一般认为话语标记语是句法结构以外的成分,不具有命题意义,其功能主要是语用的,“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冉永平等,2006)。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oh、well、you know、so、and、now、I mean”等,汉语中的“好、对、因为、那么、依我看、据说、是不是、总之”等等(邢欣,2007)。它们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英语中的“so”和汉语中的“那”的对比分析
“so”和“那”(连词“那么”的缩写形式)都是语言中的高频词。它们的词性各异,基本用法都很丰富。本文只讨论它们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英语中的“so”和汉语中的“那”在口语交际中出现频率很多,属于话语标记语。它们在口语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虚化,其功能主要是语用的,而不再是句法的或语义的。
“so”可用作副词、连词、代词或感叹词。《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年版)中对“so”的分析表明“so”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要远大于书面语,几乎是书面用法的三倍。词典中列出了作为副词的so在口语中一些常见用法,如用在句首引起别人注意、检测信息、表达情感等。“so”作为连词也常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话题等。
连词是常见的话语标记形式。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连词“那么”用来承接上文,引进表示结果或者判断的小句。在交际中,“那”的出现频率要大于“那么”,可以位于句中、句末等位置,但最常用于句首,具有阐发、对照或推导等功能。
“so”和“那”在言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常用于句首或者话轮的起始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们都可以充当构建话语单位重要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独特的语用功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作为话语标记位于句首时的语用功能的相同和区别之处如下:
(一)“so”与“那”相似的语用功能
1.推导标记
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表明其引出的话段要根据前述话段的约束(constraints)才能理解。作为推导标记语,“so”和“那”连贯着毗邻话对,标示了说话人的心理推导过程,其引导的话段是根据前面说话人的话推导出的某种判断或结果。这里的“so”和“那”是一种可证明的语言痕迹,是说话人逻辑思维过程的痕迹。听话人也就能了解说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从而把握话语的含义。
(1)A:Well,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but I arrived at 8:00.
B:So you were late.
(2)沪生:“我确实是胃有病,要不我肯定喝白酒。”
夏顺开:“那这样,你一杯,我三杯。”(王朔《刘慧芳》)
例(1)中“so”引导的第二句话是根据前面说话人的话语推导出来的,“so”标示推导这一过程。同样,例(2)中“那”也承上启下连接两个话论,同时标示着夏顺开的心理推断过程:既然沪生表示有胃病不能喝酒,那就少喝点,因而提议“你一杯,我三杯”。
另外,同一个话语标记可以同时发挥多种功能,这要根据语境具体来分析。比如下面的例(3)中,A提出想得到一些关于旅行的信息,B在A的话的基础上推断对方可能要去旅行,因而进一步提问:(既然你要了解旅行的信息,那么)你想去哪呢?“so”标示了B的这一心理推导过程,同时“so”也作为话题延续标记,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推动言语交际的展开。
(3)A:I’d lik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on vacation,please.
B:So,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2.提示标记
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能向听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付出的努力,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从而取得关联性。
“so”和“那”都可以位于话轮的开头,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提示对方自己有话要说,从而引发话轮构建话语框架。它标示着非话语阶段的结束,更标示说话人新话语的开始。需要注意的是,“so”作为提示标记,后面多接问话,向对方提出问题。
(4)A:So,what are you doing this afternoon,Anna?
B:I’m going to the mall with John.
(5)(开会的人员已经陆续到齐)
主持人:“那大家静一静,我们开始开会了。”
在两例中,去掉“so”和“那”完全不影响话语的命题意义,但却使得非话语阶段到话语阶段的过渡或转换显得突兀或不太自然。这里的“so”和“那”在整体上起着引导或路标的作用,帮助听话人引入理解后续话语所需的语境之中,而却非可有可无的词。
3.延缓标记
作为延缓标记语,“so”和“那”的使用表明说话人还没有组织好话语,没想好说什么或因某种原因而犹豫不决。说话人虽然迟疑或没组织好话语信息,但并不想放弃说话的机会,用“so”和“那”可以维持话轮的继续。语音上一般被拉长。例(6)中,“so”可以看作是A对B的应答进行思考的标记:既然B不喜欢A提出的建议,A进一步提问对方想去哪里。同时,“so”还可以充当话题延续标记。下面例(7)中,“那”表示说话人思考、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用“那”来延长时间,争取说话的机会。
(6)A:Let’s go to the Rockin’ Restaurant.
B:Oh,I hate the Rockin’Restaurant.I don’t like the atmosphere there.
A:So,where do you want to go,Amy?
(7)“你要是总迟到,那咱们今后没法共事了。”
“那……我写份检讨怎么样?”
4.话题标记
在言谈交际中,位于话轮的起始点的“so”和“那”常用作话题标记,帮助说话者维持话轮,来引出新话题(这里的话题是小话题,而非整个谈话的篇章话题)、延续话题、或者预示话题的结束。如下,例(8)和例(9)中“so”和“那”分别引入新的话题,例(10)(11)中分别标示话题的延续,例(12)(13)中则预示着谈话的结束。
(8)A:So here are some chopstick rules…(前面谈到了其他的餐桌礼仪)
(9)教师:那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前面分析了很多问题)
(10)A:What do you collect, Liam?
B:I collect theater and movie tickets.
C:So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them?
(11)周星驰:没有,其实我也做得很开心。我想说,儿童节目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工作——每天都对着那么多可爱的小朋友,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杨澜:那为什么还一定要演戏呢?
(12)A:So,see you later.
(13)“那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二)“so”的态度标示功能
除了前面阐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外,“so”和“那”作为话语标记也有不同之处。与“那”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表示惊讶、醒悟等感情态度。而“那”并不能够单独使用,如果要表示感情或态度,也需要特殊的语调来配合。
(14)A:So!You’ve got a new girlfriend!
“so”可以用来标示说话人发现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吃惊或者兴奋或者意外等语气或态度。在例(14)中“so”的使用表示说话人知道了对方有了新的女友这一信息,并表示一种兴奋的态度。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
(15)A:She might tell someone about it.
B:So?No one will believe!
例(15)中,“so”则表示一种不屑的或无所谓的态度,暗含“那又怎样”的意思,往往是一种不太礼貌的用法。
另外,“so”在英语中还常用于一些固定的搭配,如“so I see”“so what”等,也大大增加到了它在口语中的频率和标记功能。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语境中,“so”与“那”的语用功能是十分灵活和丰富的,它们都可以充当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其中话题标记功能又可以细分为话题转换标记、话题延续标记、话题结束标记等。另外,“so”还可以单独使用,作为态度标示语,而“那”则不能单独使用。当然,限于语料有限,上述可能并不能包含所有的功能用法,而话语标记语在语境中的使用是很灵活的,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应该注意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以上我们仅比较了“so”和“那”的区别。汉语和英语口语中存在大量的话语标记,而且它们的用法存在着异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母语和目的语话语标记的区别之处,注意文化差异。如英语中频繁出现的“well”,既可以表示有话要说,也可以作为语气缓和机制,或表示话题的转移等,在汉语中并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同样汉语中的“不是”除了表示否定的答复,还可以用来引出话题或转移话题,表示迟疑或思考的过程等,与英语口语中“no”的用法大相径庭。
应该说第二语言口语教学中对这些话语标记的关注还不够。教师们往往花更多的时间关注书面语的语法,而忽略口语中一些词的用法分析,学生口语中某些话语标记语的滥用或者不恰当的使用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话语标记对表达和理解话语起到独特的作用,它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适时地使用话语标记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如使用“so”和“那”来延缓时间,维持话轮,维持交际的连贯性等。因此正确有效的使用一些话语标记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
我们比较英汉一些话语标记的异同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第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的存在,关注它们不同于书面语的特殊意义,了解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它们,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2]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3]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4).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冉永平,莫爱屏,王寅.认知语用学—言与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贺文丽.“那么”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邢欣.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J].修辞学习,2007,(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0]Blakemore,D.L.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11]Blakemore,D.L. Constraints on interpretations[M].In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ed.).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erkeley,1990.
[12]Blakemore, D.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M]. Oxford:Blackwell,1992.
[13]Jucker,A.H.&Ziv Yael.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8.
[14]Levinson C L.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5]Verschueren, J. Notes on the role of metpragmatic awareness in language use. Pragmatics,2000.
(郭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