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己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新内涵。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我们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共识。
构建和谐社会,对党和人民来说,是认识和实践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更加完善,也更好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疑会起到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要唱响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率先奏响其应有的和谐之音。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工作“两个为本”,大力倡导“和谐教育”,让“和谐”的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之中,追求教育环境的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发展和谐教育。加强领导是核心
1.发展和谐教育,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利用学校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是发展和谐教育的基础。
2.发展和谐教育,要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和谐教育的根本,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展和谐教育的中心。
(2)党组织要关心教师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与师生员工广交朋友、乐于和善于解决师生困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力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后勤人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着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工作与学习便利、生活舒适的和谐环境。
(3)党组织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利益,使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精心协调各级段、各科室的关系,确保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一所和谐的学校,不仅应该拥有民主、文明,更应该拥有公平、正义;不仅应该拥有稳定和秩序,更应该拥有宽容和诚信。秉持和谐的理念,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发展自己、回报社会”的良好局面。
(4)党员要争当学校发展的先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担当起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鼓励教学创新,宽容挫折与失败,崇尚爱心与诚信。
(5)党员要争当校园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先锋。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人,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团队精神、高雅艺术熏陶人,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激励人,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事迹感召人。大力弘扬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竞争、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6)党员要争当学校制度建设的先锋。坚持校长负责、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提高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调整管理思路,理顺管理体制,更新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7)党员要争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团结共进、平等互助、交流沟通、信任理解、融洽相处的先锋。使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发展和创新得到充分支持、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证,使校园成为充满爱心、活力、希望的校园。
四、发展和谐教育,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一)领导班子和谐是学校教育和谐的关键
办好和谐教育,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没有和谐的班子就没有和谐的教育。
(二)教师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基础
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奋斗。
(三)师生和谐是教育和谐的根本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双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建构和谐课堂,教师要有激情,用激情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和课本的人文因素去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是教育和谐的保障
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是教育和谐的保障。
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对学校进行成功教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和谐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需要大批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主要靠教育,只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立足于培养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就会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使育人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基础。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构建和谐教育全面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发展和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我们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己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新内涵。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我们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共识。
构建和谐社会,对党和人民来说,是认识和实践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更加完善,也更好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疑会起到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要唱响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率先奏响其应有的和谐之音。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工作“两个为本”,大力倡导“和谐教育”,让“和谐”的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之中,追求教育环境的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发展和谐教育。加强领导是核心
1.发展和谐教育,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利用学校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是发展和谐教育的基础。
2.发展和谐教育,要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和谐教育的根本,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展和谐教育的中心。
(2)党组织要关心教师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与师生员工广交朋友、乐于和善于解决师生困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力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后勤人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着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工作与学习便利、生活舒适的和谐环境。
(3)党组织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利益,使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精心协调各级段、各科室的关系,确保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一所和谐的学校,不仅应该拥有民主、文明,更应该拥有公平、正义;不仅应该拥有稳定和秩序,更应该拥有宽容和诚信。秉持和谐的理念,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发展自己、回报社会”的良好局面。
(4)党员要争当学校发展的先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担当起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鼓励教学创新,宽容挫折与失败,崇尚爱心与诚信。
(5)党员要争当校园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先锋。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人,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团队精神、高雅艺术熏陶人,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激励人,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事迹感召人。大力弘扬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竞争、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6)党员要争当学校制度建设的先锋。坚持校长负责、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提高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调整管理思路,理顺管理体制,更新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7)党员要争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团结共进、平等互助、交流沟通、信任理解、融洽相处的先锋。使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发展和创新得到充分支持、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证,使校园成为充满爱心、活力、希望的校园。
四、发展和谐教育,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一)领导班子和谐是学校教育和谐的关键
办好和谐教育,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没有和谐的班子就没有和谐的教育。
(二)教师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基础
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奋斗。
(三)师生和谐是教育和谐的根本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双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建构和谐课堂,教师要有激情,用激情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和课本的人文因素去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是教育和谐的保障
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是教育和谐的保障。
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对学校进行成功教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和谐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需要大批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主要靠教育,只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立足于培养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就会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使育人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基础。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构建和谐教育全面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发展和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我们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