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6)06-0021—03
近年来,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执政”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足,从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执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论著,还较为少见。而这一问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键在共产党,关键在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产党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共产党必须做到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执政不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一,必须用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指导实践、指导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发财致富,我们不能、也不允许发展的成果落入少数人的口袋。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同上,第172页)我们讲发展,是要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决不能在发展以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处在贫困状态。如果那样,我们的发展就走邪路上去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应该是、必须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既有非常复杂的客观原因,又有很多主观原因,还有一些政策和工作上、认识上的失误和偏差。例如,在2003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地位,“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结果造成社会一系列严重不公平。在2003年以前,我们没有明确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没有非常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科学反思。
第二,必须做到学习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凭主观意志和愿望(即使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善良的)办事。不尊重科学,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定会受到惩罚。任何领导人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都会给人民带来各种灾难。1958年“大跃进”,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没有按科学规律搞建设,结果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这个惨痛的血泪教训永远都不要忘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在不少地方,这种发展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廉价劳动力为代价而取得的。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必须尊重科学,掌握规律,科学决策,提高统筹能力。科学执政包括科学决策和对科学决策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决策具有决定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必须把握统筹各方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并对科学决策进行有效地实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掌握科学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统筹能力。在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推动社会进步,谋取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实现世代公平。
第四,必须反对独断专行和各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公共政策决策建立在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制定许许多多的社会公共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政策一旦出现失误,就有可能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响社会的稳定,破坏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政策制定、实施和检验过程中,必须多与群众沟通,广泛听取、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对领导个人独断专行;必须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确保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不当或失误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的损失。
二、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中的应有之义。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坚持民主,必须做到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做到民主执政,即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教育。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制度、民主习惯、民主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指出:“假如说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则反映到党内的是:共产党员一般缺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解放后,我党由于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机制、体制,把不同意见的人当作资产阶级分子、修正主义分子加以打击、批判,使许多人不敢讲真话。因此,要搞好民主执政,必须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一是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懂得自己拥有的权利,增强民主意识,同时学会如何依法运用民主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对共产党执政进行民主监督。二是增强党的各级干部民主执政的意识,使他们具备真正的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树立公仆意识,不要把自己当作老百姓的“父母官”。三是教育党的干部树立群众史观,彻底相信人民、依靠 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办事要民主、公开、公道、公正、公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在党内真正发扬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要由党内民主选举,要接受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其中党委要让广大党员享受各种党内的真正民主,要让广大党员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民主自由权利。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党内不能搞家长制,不能搞“一言堂”。要实行党务公开,重大决策以及重要人事安排、干部任命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民主程序,通过党委会集体票决,而不能由少数几个人、特别是“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要加强对“一把子”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明确党委会成员不是向书记负责,而是向自己的选举者负责。在党的地方委员会逐步建立干部罢免和撤换机制,完善对地方党的干部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组织领导能力差、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贪污腐败、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损失的干部,由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或党的委员会成员向党组织提出罢免或撤换的要求,有关党组织受理并按照相应的程序做出决定。
第三,必须实行民主治国,必须州民主的方法、民主的手段来管理、治理国家。民主执政、民主治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执政的共产党、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有真正现代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实行民主决策,反对对个人和政党搞任何形式的迷信。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民主治国的体制和机制,使民主执政落到实处,使党的执政理念得到贯彻。如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我们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民主监督,使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是为民所用。
第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当前,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为了激发社会的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尽快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以推动各个领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民主制度,丰富公民自主管理的民主形式,畅通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民主渠道。在执政活动与领导活动中,党和政府要倾听群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呼声,反映群众对于社会建设的意愿,汇聚群众对于社会事务管理的智慧。一句话,就是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丰执政,集中民意和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三、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太平盛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上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要正确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将依法执政的内涵概括为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十六个字,对于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共产党如果不依法执政,不按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不能依法治国,人民的利益就无法落实、无法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化的统一市场、法治化的文明国家和法治化的祥和社会,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归宿,两者互为表里、辩证统一。实现这一基本目标的关键在于坚持实行依法执政,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实现和保障社会群体和谐、政治关系和睦、经济发展和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依法执政。
第一,建立依法执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妥善调节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依法协调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身要求;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行为规范,建立起一套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服务公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和排忧解难。通过党依法执政和执政活动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畅通反映的规范与机制;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局面的职能作用。
第二,运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健全经济、政治、文化、行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善于运用这些法律法规,调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必须着重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现象。特别是要依法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保证社会的安定。
第三,依法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强化宪法权威,建立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机制,一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都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必须在宪法下行政,党的任何领导都不能超越法律行使权力。要用法律手段正确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防止“人治”的阴影笼罩法治,防止权贵资本和腐败分子之间的利益交换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相冲突的。目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相当紧张,矛盾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侵吞老百姓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运用法律方法,惩治腐败,从源头上预防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执政的共产党。共产党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三个执政”的关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学院)
责任编辑 余岩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6)06-0021—03
近年来,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执政”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足,从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执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论著,还较为少见。而这一问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键在共产党,关键在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产党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共产党必须做到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执政不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一,必须用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指导实践、指导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发财致富,我们不能、也不允许发展的成果落入少数人的口袋。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同上,第172页)我们讲发展,是要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决不能在发展以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处在贫困状态。如果那样,我们的发展就走邪路上去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应该是、必须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既有非常复杂的客观原因,又有很多主观原因,还有一些政策和工作上、认识上的失误和偏差。例如,在2003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地位,“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结果造成社会一系列严重不公平。在2003年以前,我们没有明确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没有非常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科学反思。
第二,必须做到学习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凭主观意志和愿望(即使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善良的)办事。不尊重科学,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定会受到惩罚。任何领导人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都会给人民带来各种灾难。1958年“大跃进”,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没有按科学规律搞建设,结果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这个惨痛的血泪教训永远都不要忘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在不少地方,这种发展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廉价劳动力为代价而取得的。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必须尊重科学,掌握规律,科学决策,提高统筹能力。科学执政包括科学决策和对科学决策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决策具有决定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必须把握统筹各方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并对科学决策进行有效地实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掌握科学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统筹能力。在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推动社会进步,谋取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实现世代公平。
第四,必须反对独断专行和各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公共政策决策建立在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制定许许多多的社会公共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政策一旦出现失误,就有可能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响社会的稳定,破坏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政策制定、实施和检验过程中,必须多与群众沟通,广泛听取、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对领导个人独断专行;必须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确保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不当或失误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的损失。
二、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中的应有之义。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坚持民主,必须做到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做到民主执政,即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教育。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制度、民主习惯、民主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指出:“假如说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则反映到党内的是:共产党员一般缺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解放后,我党由于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机制、体制,把不同意见的人当作资产阶级分子、修正主义分子加以打击、批判,使许多人不敢讲真话。因此,要搞好民主执政,必须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一是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懂得自己拥有的权利,增强民主意识,同时学会如何依法运用民主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对共产党执政进行民主监督。二是增强党的各级干部民主执政的意识,使他们具备真正的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树立公仆意识,不要把自己当作老百姓的“父母官”。三是教育党的干部树立群众史观,彻底相信人民、依靠 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办事要民主、公开、公道、公正、公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在党内真正发扬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要由党内民主选举,要接受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其中党委要让广大党员享受各种党内的真正民主,要让广大党员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民主自由权利。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党内不能搞家长制,不能搞“一言堂”。要实行党务公开,重大决策以及重要人事安排、干部任命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民主程序,通过党委会集体票决,而不能由少数几个人、特别是“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要加强对“一把子”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明确党委会成员不是向书记负责,而是向自己的选举者负责。在党的地方委员会逐步建立干部罢免和撤换机制,完善对地方党的干部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组织领导能力差、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贪污腐败、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损失的干部,由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或党的委员会成员向党组织提出罢免或撤换的要求,有关党组织受理并按照相应的程序做出决定。
第三,必须实行民主治国,必须州民主的方法、民主的手段来管理、治理国家。民主执政、民主治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执政的共产党、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有真正现代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实行民主决策,反对对个人和政党搞任何形式的迷信。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民主治国的体制和机制,使民主执政落到实处,使党的执政理念得到贯彻。如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我们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民主监督,使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是为民所用。
第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当前,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为了激发社会的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尽快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以推动各个领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民主制度,丰富公民自主管理的民主形式,畅通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民主渠道。在执政活动与领导活动中,党和政府要倾听群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呼声,反映群众对于社会建设的意愿,汇聚群众对于社会事务管理的智慧。一句话,就是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丰执政,集中民意和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三、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太平盛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上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要正确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将依法执政的内涵概括为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十六个字,对于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共产党如果不依法执政,不按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不能依法治国,人民的利益就无法落实、无法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化的统一市场、法治化的文明国家和法治化的祥和社会,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归宿,两者互为表里、辩证统一。实现这一基本目标的关键在于坚持实行依法执政,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实现和保障社会群体和谐、政治关系和睦、经济发展和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必须依法执政。
第一,建立依法执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妥善调节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依法协调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身要求;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行为规范,建立起一套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服务公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和排忧解难。通过党依法执政和执政活动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畅通反映的规范与机制;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局面的职能作用。
第二,运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健全经济、政治、文化、行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善于运用这些法律法规,调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必须着重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现象。特别是要依法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保证社会的安定。
第三,依法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强化宪法权威,建立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机制,一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都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必须在宪法下行政,党的任何领导都不能超越法律行使权力。要用法律手段正确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防止“人治”的阴影笼罩法治,防止权贵资本和腐败分子之间的利益交换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相冲突的。目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相当紧张,矛盾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侵吞老百姓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运用法律方法,惩治腐败,从源头上预防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执政的共产党。共产党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三个执政”的关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学院)
责任编辑 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