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有益
跌宕流畅、优美动听的旋律与色彩丰富的和声交融在一起,以抒写与乐曲内容相谐和的真情;精致、凝练,清新、优雅,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这可说是“杜鸣心风格”的主要特色之一
为了展示、研究、总结杜鸣心的创作成果与艺术成就,表彰杜鸣心在音乐创作领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北京文联、北京音乐家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名为“‘永远的春之采’杜鸣心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庆贺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50周年;紧接着又举行了以杜鸣心的创作、教学、人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承担汇编了一本《杜鸣心作品研讨会文集》。
“文集”为大16开本126页,铜版纸印刷。内容包括44幅精美的彩色照图,有记者招待会、新浪网访谈、音乐会演出与研讨会等实况剪影与发言。封二是王立平题词,首页是王次炤高度概括评述杜鸣心的序言;还附有文辞优美、内容确切、引人联想的音乐会串连语,节目单和杜鸣心主要创作年表等。杜鸣心的主要弟子石夫、张丕基、姚盛昌、叶小纲、瞿小松、刘索拉、王黎光以及受益于杜老师的作曲家施万春、舒泽池、程凯等等均有分析深刻、见地独到的发言或内容生动、风趣幽默的文章。“文集”既有欣赏、学习、研究价值,又有信史品格的资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下面,扼要介绍几点:
首先,“文集”代序以及不少发言者都提出的“杜鸣心风格”问题。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历来具有个体劳动的特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凡是优秀的传世作品,也必然会体现出个人的独创精神与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在这次音乐会上集中展示的杜鸣心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就是如此。这些作品,均具有一种突出而又鲜明的特点。
其次,“文集”还实事求是地澄清了一些乐曲的著作权问题。比如长期以来,上述九首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乐曲,究竟是谁的作品,许多人是不清楚的。再加历史宣传上的失误,出现了未参与写作的人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作曲者之间的混淆或颠倒现象。“文集”实事求是地说出了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第三,“文集”收录了杜鸣心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与杜老师只差一岁,但也像老师一样作品、成就卓著的作曲家石夫的发言与文章。石夫对杜老师的教学、创作、为人了解得相当透彻,对老师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深入研究;对这次研讨会他作了精心准备,在会上多次发言,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在一个多月后即11月24日自费举办交响音乐会、26日举办作品研讨会后于29日清晨突然与世长辞。为了深切缅怀石夫的不幸,“文集”特意刊登了他与杜老师的合影、两幅神态自若地在研讨会上发言时的情景照;还有1989年发表的《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这篇文论无论对作曲者、演奏者还是研究者,都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好文章。
■
跌宕流畅、优美动听的旋律与色彩丰富的和声交融在一起,以抒写与乐曲内容相谐和的真情;精致、凝练,清新、优雅,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这可说是“杜鸣心风格”的主要特色之一
为了展示、研究、总结杜鸣心的创作成果与艺术成就,表彰杜鸣心在音乐创作领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北京文联、北京音乐家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名为“‘永远的春之采’杜鸣心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庆贺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50周年;紧接着又举行了以杜鸣心的创作、教学、人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承担汇编了一本《杜鸣心作品研讨会文集》。
“文集”为大16开本126页,铜版纸印刷。内容包括44幅精美的彩色照图,有记者招待会、新浪网访谈、音乐会演出与研讨会等实况剪影与发言。封二是王立平题词,首页是王次炤高度概括评述杜鸣心的序言;还附有文辞优美、内容确切、引人联想的音乐会串连语,节目单和杜鸣心主要创作年表等。杜鸣心的主要弟子石夫、张丕基、姚盛昌、叶小纲、瞿小松、刘索拉、王黎光以及受益于杜老师的作曲家施万春、舒泽池、程凯等等均有分析深刻、见地独到的发言或内容生动、风趣幽默的文章。“文集”既有欣赏、学习、研究价值,又有信史品格的资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下面,扼要介绍几点:
首先,“文集”代序以及不少发言者都提出的“杜鸣心风格”问题。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历来具有个体劳动的特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凡是优秀的传世作品,也必然会体现出个人的独创精神与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在这次音乐会上集中展示的杜鸣心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就是如此。这些作品,均具有一种突出而又鲜明的特点。
其次,“文集”还实事求是地澄清了一些乐曲的著作权问题。比如长期以来,上述九首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乐曲,究竟是谁的作品,许多人是不清楚的。再加历史宣传上的失误,出现了未参与写作的人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作曲者之间的混淆或颠倒现象。“文集”实事求是地说出了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第三,“文集”收录了杜鸣心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与杜老师只差一岁,但也像老师一样作品、成就卓著的作曲家石夫的发言与文章。石夫对杜老师的教学、创作、为人了解得相当透彻,对老师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深入研究;对这次研讨会他作了精心准备,在会上多次发言,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在一个多月后即11月24日自费举办交响音乐会、26日举办作品研讨会后于29日清晨突然与世长辞。为了深切缅怀石夫的不幸,“文集”特意刊登了他与杜老师的合影、两幅神态自若地在研讨会上发言时的情景照;还有1989年发表的《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这篇文论无论对作曲者、演奏者还是研究者,都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