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n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特点,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专业培养体系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实践环节问题,基于本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提出了案例教学、实践环节创新等改革建议。该研究能够促进湖北省高校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工程类研究生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完善,也可供其他高校或者相关专业参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147-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for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neglect of practical link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bject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form proposals such as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e link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ca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such as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Hubei Province,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or related major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actical ability; case teaching
  一、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主要是指从项目的决策、实施、评价等三个阶段对项目的组织结构、成本、进度、质量、合同、信息和风险这七个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目前,随着世界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培育的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急需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在现有研究中,向鹏程[1]等以重庆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学模式为例,论述当前教学内容单薄,提出了基于案例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改革。吴光东[2]等针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提出了运用BIM技术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方案。仇鹏飞[3]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方式。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作者学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研究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我校是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位课之一。该课程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基本理论的建立、知识结构的拓宽、批判思维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理论性较强,同时与专业方向结合又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性,此外与《工程案例分析》等课程知识相互交叉,其设置与建设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養质量,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工具,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是对达成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或任务的整体监测和管控,其中包括决策、进度计划、成本控制、风险识别与规避等内容。但是对于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而言,多数实行的是老师上课宣讲,结课以考试的方式考核,缺少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授课与考核方式不够新颖
  课程理论知识涉及范围广泛,传统的授课方式单一,乏味无趣,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新知识,缺少自己的深入思考,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仅能单纯完成师生之间的输出与输入任务,不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试卷答题,题型常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机械性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查找文献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少对课程的理解,进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启发学生的管理潜能。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多为课堂讲解为主再加上少量的实例分析。一般而言,建设项目周期性长,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再者项目安全风险较大,而较短时间的学生实践,难以胜任某些实际工作,促使多数企业不愿意提供实践机会,从而造成学生很难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三、改进方案
  本项目以我校研究生层次的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遵循“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同时,为满足各用人单位、企业等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本项目依循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立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工程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并结合本校特色与定位,制定出满足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卓越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堂组织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以及知晓为学好本课程需要在课堂和课后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情况划分好若干个小组或者团队,民主推举组长或队长。每个团队成员要在课堂上至少代表本团队发言一次,日常考核以团队为主,期末对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平时成绩整体上浮,课外由组长或队长组织团队成员收集资料,讨论并准备团队发言。在平时的项目讨论中,对不同的团队假定为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总包方、分包方、监理方、政府主管方,让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工程问题,分析工程困难和协同管理项目,对工程项目可以选择的建筑工程勘察项目、边坡工程治理项目、房屋建设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等,让大家对不同项目的管理差异有一定了解,便于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很好地应用。
  (二)案例教学创新
  案例教学法以学校或者城市周边的具体工程实践材料为主导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现实材料进行多视角分析,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全生命周期项目案例和工程不同阶段单一案例相结合,把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边坡或滑坡治理工程、水利工程案例等不同行业的工程案例进行挑选与综合,以体现学校的行业特色,比对工程建设过程,将各个教学环节整装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其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工程建设一般包含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若干环节,是次序逻辑性很强的过程性工作。二是“多方冲突案例”教学。在利益矛盾冲突比较明显的工程招投标、合同索赔等环节,采用分组代表不同利益方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中易形成多样式争议。
  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针对项目管理教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设计包含三类案例,即“主导”案例、“冲突”案例和“升华”案例。1. 全生命周期的“主导”案例。将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零散、片段的案例统一“串联”起来,将课堂教学融入相关场景之中,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任务、内容等进行系统介绍,强调各个教学环节前后关联性、思想逻辑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完整的工程管理基本的概念、知识和技能为主,使得学生对工程项目有一个宏观认知,培养其整体思维和大局意识。2. 多方争议的“冲突”案例。比如在招投标部分,则可以引入围标、串标案例等,据此分析招投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及在该阶段中各类突发情况的特征、常见手法及处理手段等,让不同组的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从而加深学生对工程采购本质的认识,能激发学生交流、讨论、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3. “升华”案例。比如在投资决策阶段,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决策的过程、失误原因等内容,让学生 “身在其位”地进行分析与探讨,“跳出”事件进行思考,探索思考事件外围环境,从而能更系统、全面地思考分析事件。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结合课程知识结构特点,遵循工程建设的实施脉络,以“主导”案例为主轴,辅以“冲突”案例、“升华”案例为支撑,理论阐释案例,案例反证理论,相得益彰。在课程考核时,成绩评定一改“一卷定乾坤”的做法,采用平时作业、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及案例分析占40%,考试成绩占60%,考试的试题一改过去以“识记”为主的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试卷一改过去由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模式,改为由名词概念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组成的形式。
  (三)实践方式创新
  1. 参加工程项目管理类比赛
  为推动课程理论向实践技能的快速转化,促进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实践化,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比赛,激发研究生学习工程项目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如“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BIM施工项目管理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型竞赛,同台竞技,与各大高校学子相互交流,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反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2. 举办校友专业讲座
  由于本院办学历史较长,学科特色鲜明,毕业后不同层级、职业方向的校友时刻关注学校专业发展。可发挥行业优势,邀请工作在项目一线的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项目总工等校友回母校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与分享一线工程案例。
  3. 申报科研课题并参与工程项目
  鼓励研究生跟随导师参与纵横向课题,也可在导师指导下自己申报自主创新科研课题。经过多年本科基礎知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相关科研课题或项目的申报、科研实践、完成结题等过程,从而进入施工或生产实践现场, 亲身体会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增加学习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接触实际项目,不仅能丰富知识和技能,还能增强大局观、自信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等。
  4. 加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的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增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理论教学之外,设置2-3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校友资源,安排和带领学生到校内或校外附近的一些企业、项目上去参观了解,并利用空余时间亲自去项目上学习、实践,亲身体验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差距。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培育的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急需对当前课程的教学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以三峡大学研究生层次的工程类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遵循“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结合课程知识结构特点,融入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以“主导”案例为主轴,以“冲突”“升华”案例为支撑,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参加工程项目管理类比赛、举办校友专业讲座、申报并参与科研课题、加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实践方式创新,让学生更全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由最初的60%上升到95%。该研究能够促进高校工程类研究生《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完善,有助于卓越工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可供其他高校或者相关专业参考。
  参考文献:
  [1]向鹏成,张媛,李茂月.基于案例教学的工程管理类硕士教学模式创新——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
  (02):28-32.
  [2]吴光东,唐春雷.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4):156-159.
  [3]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9):16-22.
其他文献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深山秘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吊脚楼错落有致、民风淳朴的美丽侗寨。全村现有180户8个村民小组722人,寨子虽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
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所处空间环境的空间形态和景观效果,而这些空间形态和景观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此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所以垂直绿化不仅在量上要增加,还要在设计上求精
简要分析了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了盘-海高速公路SMA试验路的铺筑与观测情况,阐述了通过实践总结出的一些基本观点.
《中图法》法律类目第二分类体系简评杨杞(陕西西安西北政法学院175信箱)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即《中图法》,下同)第三版法律类目中,首次采用了双表列类,即在保留原来按照“国家
美国高校图书馆职员待遇及女性馆员状况郭鸿昌编译(河南大学图书馆)自从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男、女待遇的平等问题就开始了讨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首先影响到的是女性的利益
关于我军文献信息事业发展战略的思考韩冬梅,胡昌凤(军事经济学院图书馆)(后勤学院图书馆)在我国文献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军的文献信息事业也在稳步向前发展。经过多年的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A组和B组,
阐述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与周边环境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章通过对一流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提出了一流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设置。一流的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