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道德冷漠是高等院校中一種不健康的现象,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我们在学习、探讨、深化“未来型”、“个人加持计划”以及“2025愿景”等这些“上层建筑”的时候,更多着眼点是教育这棵大树的枝干和茎叶。枝繁叶茂、蔚为可观,若是忽略了作为根的道德文明建设,繁华不过云烟,转眼即逝。
2010年12月12日,黄山风景区公安局的24岁民警张宁海在护送遇险大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身亡。脱险后的大学生们不仅没有反思和感激,也没有追悼逝者,反而嘲讽警察“身体素质”,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这样的冷漠无疑是道德底线的陷落。无论他们受过多好的教育,道德上的失败也注定会使他们“人格矮小”。
大学生道德冷漠是个人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对道德漠不关心的状态。对事物的道德冷漠主要是对校园内事物的忽视,如学生在桌椅上写字、绘画,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默许或赞同这种行为,从而成为一种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是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对人的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漠视、排挤和仇视。大学生道德冷漠又可分为主动性道德冷漠和被动性道德冷漠。主动性道德冷漠是指大学生主动避免在自己的意愿下发生道德行为,或对他人的道德行为漠不关心;被动的道德冷漠是指在未知的情况下,被动地完成了对道德漠视。大学生道德冷漠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精神世界的成长甚至是个体人格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们为完善人类生活而建立的行为准则,若违反了这一习惯规则,降受到个人内心心理机制的自我惩罚。道德是一种没有外在约束的行为,属于个体自我监督的机制。校园道德冷漠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忽略了道德及道德责任的存在,而缺乏道德责任将直接导致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对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生活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内容,缺乏道德生活,将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停滞不前。校园道德冷漠使学生失去了校园生活的基础,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道德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品质,完善个人人格发展必须有道德环境的影响。校园是大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主要场所。道德冷漠的环境会培育学生的冷漠感,进而影响学生接人待物的态度,致使养成孤僻的性格,最终影响到人格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归纳而言,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主要有五个。
第一,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国内传统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大学生素质涵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在国内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与传统思想的差异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用冷漠来装饰自己的“自保”。
第二,大众传媒和恶俗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自媒体时代让网络充满的爆炸性的“新闻资讯”,影响面最大的还是公众媒体,而媒体在对事件报道过程中掺杂个人观点,不尊重事实的偏激的报道对大学生的判断力产生严重负面引导,加之网络游戏和网络流行文化的误导对大学生的人格造成严重冲击。
第三,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最初的语言模仿、心理状态、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和影响。家长的道德修养水平低,给孩子树立错误的典范,极容易造成误导。
第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对道德的评价方式过分依赖量化和考评化,无视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培养。
第五,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大学生道德认识与实践分离,理论认识和实际行动不统一。初识是非的能力,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公共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越来越普遍。遇到危机,缺乏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容易采取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
在探究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大学生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盲目崇尚不正确的思潮;其二,社会机制的分配不均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使大学生趋利性意识增强;其三,社会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德冷漠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离和异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漠、不信任、甚至是相互排斥和否定。而大学生道德冷漠更多体现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
消弭大学生道德冷漠,可以从培养其“同情心”入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为其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入手。在个体层面上,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在德育中认识到人本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自我完善的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讲座,关注社会新闻。在学校层面,加强师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展网络教育平台,增加教育深度和广度。在社会层面,应加强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构社会高层次的价值体系,建立社会公平公正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的道德冷漠的类型可分为三个层面:血缘冷漠,价值观冷漠,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从心理的角度来考量,大学生冷漠行为是一种旁观者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传播。大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有从众心理,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当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其中一个人的冷漠“鼓励”了旁人的冷漠。
根系发达,树木才能不惧寒冬烈日,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而长盛不衰。同样的道理,道德文明建设得到了强化才是一切大学生及高校教育发展的根基和保障。
2010年12月12日,黄山风景区公安局的24岁民警张宁海在护送遇险大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身亡。脱险后的大学生们不仅没有反思和感激,也没有追悼逝者,反而嘲讽警察“身体素质”,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这样的冷漠无疑是道德底线的陷落。无论他们受过多好的教育,道德上的失败也注定会使他们“人格矮小”。
大学生道德冷漠是个人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对道德漠不关心的状态。对事物的道德冷漠主要是对校园内事物的忽视,如学生在桌椅上写字、绘画,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默许或赞同这种行为,从而成为一种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是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对人的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漠视、排挤和仇视。大学生道德冷漠又可分为主动性道德冷漠和被动性道德冷漠。主动性道德冷漠是指大学生主动避免在自己的意愿下发生道德行为,或对他人的道德行为漠不关心;被动的道德冷漠是指在未知的情况下,被动地完成了对道德漠视。大学生道德冷漠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精神世界的成长甚至是个体人格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们为完善人类生活而建立的行为准则,若违反了这一习惯规则,降受到个人内心心理机制的自我惩罚。道德是一种没有外在约束的行为,属于个体自我监督的机制。校园道德冷漠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忽略了道德及道德责任的存在,而缺乏道德责任将直接导致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对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生活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内容,缺乏道德生活,将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停滞不前。校园道德冷漠使学生失去了校园生活的基础,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道德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品质,完善个人人格发展必须有道德环境的影响。校园是大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主要场所。道德冷漠的环境会培育学生的冷漠感,进而影响学生接人待物的态度,致使养成孤僻的性格,最终影响到人格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归纳而言,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主要有五个。
第一,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国内传统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大学生素质涵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在国内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与传统思想的差异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用冷漠来装饰自己的“自保”。
第二,大众传媒和恶俗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自媒体时代让网络充满的爆炸性的“新闻资讯”,影响面最大的还是公众媒体,而媒体在对事件报道过程中掺杂个人观点,不尊重事实的偏激的报道对大学生的判断力产生严重负面引导,加之网络游戏和网络流行文化的误导对大学生的人格造成严重冲击。
第三,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最初的语言模仿、心理状态、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和影响。家长的道德修养水平低,给孩子树立错误的典范,极容易造成误导。
第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对道德的评价方式过分依赖量化和考评化,无视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培养。
第五,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大学生道德认识与实践分离,理论认识和实际行动不统一。初识是非的能力,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公共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越来越普遍。遇到危机,缺乏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容易采取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
在探究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大学生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盲目崇尚不正确的思潮;其二,社会机制的分配不均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使大学生趋利性意识增强;其三,社会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德冷漠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离和异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漠、不信任、甚至是相互排斥和否定。而大学生道德冷漠更多体现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
消弭大学生道德冷漠,可以从培养其“同情心”入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为其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入手。在个体层面上,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在德育中认识到人本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自我完善的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讲座,关注社会新闻。在学校层面,加强师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展网络教育平台,增加教育深度和广度。在社会层面,应加强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构社会高层次的价值体系,建立社会公平公正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的道德冷漠的类型可分为三个层面:血缘冷漠,价值观冷漠,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从心理的角度来考量,大学生冷漠行为是一种旁观者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传播。大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有从众心理,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当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其中一个人的冷漠“鼓励”了旁人的冷漠。
根系发达,树木才能不惧寒冬烈日,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而长盛不衰。同样的道理,道德文明建设得到了强化才是一切大学生及高校教育发展的根基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