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052-01
近日看到一条报导,资料显示:对500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0.8%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方面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当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重要课题。而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因此,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表现类型
1、焦虑型:主要表现为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或是与自己制订的目标尚有差距,就会产生焦虑,心情沉闷抑郁,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
2、绝望型: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感到学业前途很渺茫;因此,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
3、自负型:学习上非常自负,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水平很高;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系统,浅尝辄止;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塌糊涂。
二、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往往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仍然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有的教师高考复习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习题,再加上学习成绩名次的公开,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3、心理因素。学生阅历浅、经验少,把容易、简单的问题想得过于繁杂,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当事与愿违时就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造成紧张焦虑。或者由于辩证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情绪容易波动,出现偏激或冲动行为。
4、情感因素。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男女关系意识增强,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陷入早恋的情网。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同时伴随着许多情感的困惑。
三、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疏导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对能力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因而感到学习压力大,效果差,成绩跟不上。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
2、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另外,班主任应经常和家长沟通、及时反馈情况,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积极鼓励,找回学习乐趣。和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之后,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学习和高考有正确的认识,告诫他们不要自卑,关键是重视走过初三的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在平时多关注他们,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在学习上找到胜利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4、因材施教,铺设成才之路。学生找到愉悦和平静的学习心态之后,要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目标,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如有艺术特长,可以指导他们尝试学习艺术专业,报考艺术院校;有体育特长,可以尝试学习体育专业,报考体育院校……,让他们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5、挫折教育,消磨浮躁。面对盲目自信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受挫,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意识到是自己自负造成的错。可以通过在分析考试试题时,针对他们马虎粗心做题出现的错误,进行严厉批评;也可以通过让其当众演示某一问题的思路,指出其局限性,使他深深折服,自惭形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彻底审视自我,改变不良的学习心态,强化他们谦虚谨慎的意识。
6、强化改进,及时鼓励。学生尝试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这样也强化了他们对探索新学法改正坏习惯的意识。只有真正地把这种改进意识牢固地根植在学生的心理机制中,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审视学习,改进学习。
7、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把握机会,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中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成因复杂,其教育对策亦很多,这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近日看到一条报导,资料显示:对500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0.8%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方面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当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重要课题。而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因此,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表现类型
1、焦虑型:主要表现为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或是与自己制订的目标尚有差距,就会产生焦虑,心情沉闷抑郁,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
2、绝望型: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感到学业前途很渺茫;因此,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
3、自负型:学习上非常自负,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水平很高;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系统,浅尝辄止;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塌糊涂。
二、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往往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仍然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有的教师高考复习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习题,再加上学习成绩名次的公开,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3、心理因素。学生阅历浅、经验少,把容易、简单的问题想得过于繁杂,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当事与愿违时就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造成紧张焦虑。或者由于辩证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情绪容易波动,出现偏激或冲动行为。
4、情感因素。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男女关系意识增强,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陷入早恋的情网。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同时伴随着许多情感的困惑。
三、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疏导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对能力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因而感到学习压力大,效果差,成绩跟不上。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
2、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另外,班主任应经常和家长沟通、及时反馈情况,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积极鼓励,找回学习乐趣。和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之后,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学习和高考有正确的认识,告诫他们不要自卑,关键是重视走过初三的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在平时多关注他们,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在学习上找到胜利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4、因材施教,铺设成才之路。学生找到愉悦和平静的学习心态之后,要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目标,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如有艺术特长,可以指导他们尝试学习艺术专业,报考艺术院校;有体育特长,可以尝试学习体育专业,报考体育院校……,让他们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5、挫折教育,消磨浮躁。面对盲目自信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受挫,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意识到是自己自负造成的错。可以通过在分析考试试题时,针对他们马虎粗心做题出现的错误,进行严厉批评;也可以通过让其当众演示某一问题的思路,指出其局限性,使他深深折服,自惭形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彻底审视自我,改变不良的学习心态,强化他们谦虚谨慎的意识。
6、强化改进,及时鼓励。学生尝试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这样也强化了他们对探索新学法改正坏习惯的意识。只有真正地把这种改进意识牢固地根植在学生的心理机制中,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审视学习,改进学习。
7、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把握机会,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中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成因复杂,其教育对策亦很多,这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