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至今已经延续了6000多年。事实上,东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在华夏大地上,和田玉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远远超过丝绸。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四川大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范勇先生在《中华古玉的价值评判》中反驳道:中国在同样经历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并不是进入严格意义上的铜石并用时期,而是进入一个玉器时代。中华古玉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标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是唯一的以玉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国家。
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中发现了大批用新疆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这说明早在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和田沿着玉石之路来到了商殷王都安阳。而作为“玉石之路”终点的古都安阳,也仿佛是一块古朴温润的美玉,蕴含着数不清的内涵与财富,等着我们去了解和挖掘。
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所以被誉为“玉石之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玉器高峰,曾出现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文化为中心、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西北以昆仑山和田为中心的三个产玉中心。传说那时候的黄帝“以玉为兵”,考古学家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在世界上,史前的制玉中心有3个墨西哥、新西兰和中国,但是前两个国家只是把玉当作装饰品,只有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在中国,“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古人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由于难得和稀有,玉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从秦代开始,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定为“玺”,因为用玉做成,所以称为“玉玺”。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人格精神,因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古人还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喜欢用玉质的佩饰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吉祥。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玉石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很大,开采历史非常悠久。中国著名的玉石有新疆昆仑山麓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另一说为陕西蓝田玉),它们被称为“四大名玉”。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山还被称为“玉山”,《千字文》中有“玉出昆冈”的说法。新疆昆仑山麓的和田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的主要来源,青海昆仑山麓的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用玉。
和田玉产于整个昆仑山北坡长约1300千米、以和田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资料表明,很可能在距今大约6000-5000年的史前时期,和田的玉石就开始向周边流传,而运出的道路,后来被称为“玉石之路”,也称“昆山玉路”或“和田玉路”。“玉石之路”以新疆的和田为中心或起点,向西据说到达过西亚地区的巴格达等,向东则到达祖国的中原等地区。产自和田的白玉,坚硬细腻,质地温润,玉质居世界软玉之冠,被称为国玉、宫廷玉,列古代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喜爱。在《穆天子传》中记述,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曾乘八骏大辇,出玉门登昆仑,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并载玉万只而归。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最喜爱的玉石也是和田玉,而乾隆二十五年之后,每年收到朝贡的和田玉达4000斤,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玉石之路”的终点
1976年,河南安阳挖掘出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并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不少晶莹剔透的新疆和田玉,用玉之多非常惊人。专家推断,那时候的奴隶主贵族以拥有和田玉为荣,而且生前佩带,死后同葬。这说明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来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指出:“这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终点,则是商王朝的都城。”当然,不同时期,玉石之路的商贸活动可能有不一样的目的地(如清代,北京就可能是玉石之路的终点),而商王朝还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阳作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那时候当仁不让的、也是“玉石之路”最重要的终点。
安阳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今安阳市区的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商之后,又有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六个朝代先后在今安阳北郊的邺城建都。1988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将安阳、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殷都安阳被排在中华古都之首。“中华文化从这里走来。”这样的评价是丝毫不为过的。
因为年代久远,众说纷纭,为了考察“玉石之路”,我们不但收集了大量资料,拜访了多位考古专家,还多次去到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文字博物馆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为了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安阳建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一座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和文物了解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进而体会到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用来在甲骨上刻写甲骨文的工具,除了青铜制成的小刀,还有用和田玉制作的玉刻刀。
为了深入了解安阳古道的情况,我们特意来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拜访了孔德铭所长。孔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建议我们去殷墟博物苑查看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古道遗迹。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甲骨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殷墟中不但发现了甲骨文,挖掘出了和田玉,同时还保存着几千年前的商代道路。这条于2000年发现的商代道路,宽8.35米,上面竟然有着双向的车辙印,它相当于是几千年前的高速公路。道路发现的时候,路面上压的黑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遗物,这些遗物与考古人员在殷墟其他地方挖掘出土的文物是相吻合的。
这条摆放在殷墟博物苑车马坑中的商路的周围有很多古代的车子和尸骨。车子的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车子旁边还有人和动物的尸骨,马是作为陪葬品的。
“司母戊鼎”的传奇故事
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中都有一座神奇的大鼎,它被称为“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它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它的原件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那里它被叫作“后母戊鼎”。关于这件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希增在自家祖坟中发现地下埋藏有宝物,他向当时吴家的族长——年仅18岁的吴培文汇报了这件事。经过反复权衡,吴培文带着本家亲戚们将大鼎挖出并藏了起来。这时候安阳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发现大鼎的事情很快被日军知道了,吴培文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日本军人两次来抢大鼎,但是都被吴培文想法设法伪装隐藏过去。为了国宝不被侵略者弄走,他将宝物藏好之后就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直到1946年才重返故土。然而,大鼎还是被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联合军队强行运走,后来又转运到南京。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经试图把大鼎搬去台湾,但是因为太重,司母戊鼎最后还是留存了大陆。
“玉”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玉是美好品格的象征,人们喜欢用玉的品格未形容人的精神风范。“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容精神,“玉不琢,不成器”的自我修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都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众多的文明古迹,还有很多传承古今的精神财富。
在浩瀚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在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竟然有三个与安阳直接有关,它们是: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和岳飞尽忠报国,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讲究“百善孝为先”,虽然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部分被斥之为封建糟粕,但是多数传达的还是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的伦理价值,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同样值得历史记忆的还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曾“重新安排河山”、创造世界奇迹的那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安阳林州人。林州市(县级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时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开凿出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如今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我国的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林州人,作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她也继承了来自故乡的优秀的精神文化。
安阳还不缺乏震古烁今的大英雄。尽忠报国的岳飞自然无人不知,但是另外还有一位同样出生在安阳的大英雄冉闵,却很少为世人所知。这两位大英雄的身上,都体现了“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冉闵,五代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建立者。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他的骁勇善战、屡建功绩,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很多军事论坛上还将其推崇为“中国历史第一勇将”。虽然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冉闵这个人物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独特的意义,这是应该被我们所铭记的。
我的家乡——古都安阳 雨夜听筝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我的家乡安阳有一条比丝绸之路还古老的玉石之路
我的家乡安阳埋葬了上古五帝中颛项、帝喾二位帝王
我的家乡安阳20000年前就有原始人活动——小南海原始人洞穴
我的家乡安阳5000年之前就有部落居住——后冈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3300年前就成为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座国都——殷墟
我的家乡安阳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我的家乡安阳是《周易》文王八卦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女将军妇好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医学的开山鼻祖、神医扁鹊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改革家商鞅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水利家西门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保卫中华文明的冉魏皇帝冉闵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翟让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三朝宰相韩琦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为国捐躯的抗金英雄岳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辛亥革命时期“南秋瑾,北青霞”中的马青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氏三姐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飞天揽月”的女宇航员刘洋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将要“下海捞月”的90后女潜航员学员赵晟娅 我的家乡安阳有着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三孝
我的家乡安阳流传着破釜沉舟、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我的家乡安阳是全国成语之乡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姓氏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是少林功夫的起源地——灵泉寺
我的家乡安阳有个保存着6000年中华文明的小村庄——安丰渔阳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东方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建造了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我的家乡安阳有“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卫河观光带 故道行
大英雄冉闵是安阳内黄县冉村人,我们通过安阳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焦国建局长了解到内黄与大运河故道、黄河故道及上古五帝中颛顼、帝喾二位帝王等的渊源,这让大家非常兴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我们特地邀请焦局长对“卫河观光带”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和众多热爱古道文化,热爱户外徒步的朋友们约定,要一起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再次聚集“枣乡”内黄,途赏太行美景,心体黄河文明,共享大自然及历史赋予我们的美好资源。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为海河五大支流之一,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卫河有部分是黄河故道,它历史悠久,隋唐两代建成为永济渠,宋代被称作御河,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安阳市内黄县设计了卫河观光带,十分值得一去。到卫河观光带徒步有十大重要热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大运河故道
卫河原来就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部分,还存在过更早的曹魏时期运河,这部分古运河虽然已衰败,但借大运河申遗大潮,保护工作正存进行当中。
2 黄河故道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黄河经流内黄境内,流向与现在的卫河基本平行,内黄的名字就是因黄河而未。黄河故道如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派风景秀丽的沙地田园风光。
3 二帝陵
早在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他们的陵墓都位于卫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多沙地带。这里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成为当今华夏儿女络绎不绝的寻根祭祖圣地。
4 三杨庄
三杨庄是一处因黄河泛滥被整体淹没的汉代村落遗址,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汉代建筑和农田实物,对汉代社会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考古价值可以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
5 大英雄冉闵
冉闵——做过皇帝的内黄人,早期曾经是此地的寨主。他的名字大家听起来稍显陌生,但这位英雄人物却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故事,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6 岳飞与麒麟小村
曾经的大水,把一口水缸和一对母子从汤阴送到内黄一个叫麒麟的村庄,那个小孩叫岳飞,那个故事叫“岳母刺字”,那个麒麟小村就在这里。
7 破釜沉舟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卫河沿线分布着很多古仓、古城、古码头、古桥,古佛像、古瓷器等也时有发现。历史上著名的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故事,据传就发生存卫河边上的楚旺镇。
8 枣乡
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片枣林分布存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总面积达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
9 田园风情
这里有令人难忘的田园风情,我们可以逛十里长堤,游万亩桃园,尽情体验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等。
10 水乡豆公
内黄有河的地方,当然是豆公乡,三河环抱,沟渠纵横。由于水的充沛,这里林木茂盛、繁花似锦、果瓜飘香、鱼儿欢跳,可谓绿色环境,和谐生态。
正在“申遗”的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的历史,已经延续2500余年,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始建于公元前486年,主要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是吴王夫差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修建的,全长170千米。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控制江南,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而修建的。这条隋唐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开凿全长2700千米,纵贯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通过裁弯取直缩短了900多千米的航程,改建成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所以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2]》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的价值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孔德铭
中国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北起浚县老城备战桥下,南至安阳市滑县道口古镇西部,呈西南—东北走向,共计18千米,河道宽约30~50米。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共计960平方千米。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是开凿时间较早、具有关键性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是维系中原与北方地区紧密联系的河段之一。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反映了卫河(永济渠)河道的线路走向和规模形态,以及历史的原真性。
卫河(永济渠)在自隋唐至明清的1000多年间作为重要的水运线路持续发挥着船运功能,其河道没有根本性变化,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线路。卫河(永济渠)对天然河流的巧妙利用和改造,使运河的水源获得保障,通过减河和水道弯道的设计,实现了水量调节、航道纵比降延缓等功能,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户外运动的宝地
安阳的户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西边依靠着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山脉,考古发现这里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还留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诸多故事传说,所以又被称为五行山、王母山和女娲山。位于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境内的南太行,水资源丰富,山势奇特,风景秀美,景观别致,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绝好去处。
除此之外,安阳还有许多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天宁寺塔、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菱里城遗址、岳飞庙、明福寺塔、三杨庄汉代建筑遗址、红旗渠、马氏庄园……林州的太行大峡谷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海拔1600余米的山巅,站在山头,整个太行山大峡谷和林州盆地风光一览无余,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众多的户外爱好者前未体验。
安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户外运动人才,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为太行山户外运动资源的推广作出贡献。
南太行的美是动人心魄的极致美。有条叫“一径、二岭、三景、四沟、五村”的徒步线路,设计得很经典,虽然包含部分西太行的著名景区,但同时将南太行大部精华串联起来:“一径”就是太行八陉中的白陉古道,保留下来的“72拐道”建在悬崖之上,颇值得徒步探险。“二岭”是指号称南太行最高峰和太行小峨眉的十字岭,这里有“不上十字岭,不知太行美,不爬鸡冠梯,不知太行险”的传神说法,还有“千峰争攒集,万壑绝凌厉”的王莽岭。“三景”是指八里沟、王莽岭、万仙山三大著名景区。“四沟”是指各具特色的红豆杉大峡谷、抱犊沟大峡谷、八里沟大峡谷和锡崖沟大峡谷。“五村”是指双底村、马武寨、抱犊村、锡崖沟村和郭亮村。多少文字,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些景色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奇险的“挂壁公路”,还有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令人叹为观止。
重走“玉石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山河壮美秀丽,“玉石之路”把沿途一个个美好的珠玉之地串连起来,令人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有志士仁人的不变信条。了解了“玉石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就更加希望能够亲临其境,沿着先人的足迹去触摸它。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中国,一百个地域的人们口袋里,揣着一百份不同的“玉石之路地图”。实际上,“玉石之路”经过6000年发展演变,线路早已经遍布各地。
早期的“玉石之路”以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向西经过喀什继续前行,经喀布尔、巴格达,最后到达地中海;向东分为两支:一支经罗布卓尔、敦煌,另一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它们在今玉门关、酒泉一带会合,然后继续向东延伸,经兰州、西安、洛阳到达安阳。而经过仔细计算,我们发现:玉石之路从起点和田出发,到达终点安阳,差不多正好是1万里(大约5000千米左右),也可以称为“万里玉石路”。重走“玉石之路”是整个“中华文明之路”全球古道行活动的一部分。
2014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几名驴友将和安阳龙行天下户外执迷驴友——笨笨(李林纳)、车游天下俱
“玉石之路”的名称出现不是很早,古汉语文字学家、中国文学史家萧艾(1919-1996)曾提出的“丝绸之路应名玉石之路”的见解,并得到不少专家的赞同。但是大家对“玉石之路”的研究仍然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老师是其中一位,他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不厌其烦的回答,并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支持。
在“重走玉石之路”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会沿途认真请教当地的专家,并与各位支持我们活动的专家们保持紧密联系。在这里,让我们对这些致力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你也喜欢古道,你也向往这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欢迎你的加入和参与,让我们共同享受先人们遗留下来的美好资源吧!
重走“中华文明之路——玉石之路”有感 笨笨
通往古今的路很长
我们展开鹰的翅膀
向着雪域的方向
容谢了春的颜
鬓染了秋的霜
当我们到达西域的新疆
幸福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东西的路很长
我们点燃行者的月亮
向着太阳的方向
风干了我们的汗
尘沾了我们的裳
当我们到达东方的安阳
快乐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户外的路很长
我们驮起知识的背包
向着历史的方向
苦湿了我们的眼
累侵了我们的体
当我们到达岁月的城池
健康
等我们在老地方
先辈留给子孙的文化
像胡杨一样执着地守望
爱化了我们的心
情满了我们的囊
我们穿越了六千年的沧桑
走在
通往幸福快乐健康的路上
(责任编辑 冷林蔚)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四川大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范勇先生在《中华古玉的价值评判》中反驳道:中国在同样经历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并不是进入严格意义上的铜石并用时期,而是进入一个玉器时代。中华古玉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标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是唯一的以玉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国家。
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中发现了大批用新疆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这说明早在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和田沿着玉石之路来到了商殷王都安阳。而作为“玉石之路”终点的古都安阳,也仿佛是一块古朴温润的美玉,蕴含着数不清的内涵与财富,等着我们去了解和挖掘。
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所以被誉为“玉石之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玉器高峰,曾出现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文化为中心、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西北以昆仑山和田为中心的三个产玉中心。传说那时候的黄帝“以玉为兵”,考古学家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在世界上,史前的制玉中心有3个墨西哥、新西兰和中国,但是前两个国家只是把玉当作装饰品,只有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在中国,“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古人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由于难得和稀有,玉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从秦代开始,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定为“玺”,因为用玉做成,所以称为“玉玺”。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人格精神,因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古人还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喜欢用玉质的佩饰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吉祥。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玉石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很大,开采历史非常悠久。中国著名的玉石有新疆昆仑山麓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另一说为陕西蓝田玉),它们被称为“四大名玉”。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山还被称为“玉山”,《千字文》中有“玉出昆冈”的说法。新疆昆仑山麓的和田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的主要来源,青海昆仑山麓的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用玉。
和田玉产于整个昆仑山北坡长约1300千米、以和田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资料表明,很可能在距今大约6000-5000年的史前时期,和田的玉石就开始向周边流传,而运出的道路,后来被称为“玉石之路”,也称“昆山玉路”或“和田玉路”。“玉石之路”以新疆的和田为中心或起点,向西据说到达过西亚地区的巴格达等,向东则到达祖国的中原等地区。产自和田的白玉,坚硬细腻,质地温润,玉质居世界软玉之冠,被称为国玉、宫廷玉,列古代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喜爱。在《穆天子传》中记述,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曾乘八骏大辇,出玉门登昆仑,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并载玉万只而归。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最喜爱的玉石也是和田玉,而乾隆二十五年之后,每年收到朝贡的和田玉达4000斤,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玉石之路”的终点
1976年,河南安阳挖掘出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并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不少晶莹剔透的新疆和田玉,用玉之多非常惊人。专家推断,那时候的奴隶主贵族以拥有和田玉为荣,而且生前佩带,死后同葬。这说明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来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指出:“这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终点,则是商王朝的都城。”当然,不同时期,玉石之路的商贸活动可能有不一样的目的地(如清代,北京就可能是玉石之路的终点),而商王朝还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阳作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那时候当仁不让的、也是“玉石之路”最重要的终点。
安阳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今安阳市区的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商之后,又有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六个朝代先后在今安阳北郊的邺城建都。1988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将安阳、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殷都安阳被排在中华古都之首。“中华文化从这里走来。”这样的评价是丝毫不为过的。
因为年代久远,众说纷纭,为了考察“玉石之路”,我们不但收集了大量资料,拜访了多位考古专家,还多次去到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文字博物馆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为了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安阳建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一座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和文物了解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进而体会到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用来在甲骨上刻写甲骨文的工具,除了青铜制成的小刀,还有用和田玉制作的玉刻刀。
为了深入了解安阳古道的情况,我们特意来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拜访了孔德铭所长。孔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建议我们去殷墟博物苑查看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古道遗迹。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甲骨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殷墟中不但发现了甲骨文,挖掘出了和田玉,同时还保存着几千年前的商代道路。这条于2000年发现的商代道路,宽8.35米,上面竟然有着双向的车辙印,它相当于是几千年前的高速公路。道路发现的时候,路面上压的黑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遗物,这些遗物与考古人员在殷墟其他地方挖掘出土的文物是相吻合的。
这条摆放在殷墟博物苑车马坑中的商路的周围有很多古代的车子和尸骨。车子的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车子旁边还有人和动物的尸骨,马是作为陪葬品的。
“司母戊鼎”的传奇故事
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中都有一座神奇的大鼎,它被称为“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它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它的原件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那里它被叫作“后母戊鼎”。关于这件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希增在自家祖坟中发现地下埋藏有宝物,他向当时吴家的族长——年仅18岁的吴培文汇报了这件事。经过反复权衡,吴培文带着本家亲戚们将大鼎挖出并藏了起来。这时候安阳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发现大鼎的事情很快被日军知道了,吴培文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日本军人两次来抢大鼎,但是都被吴培文想法设法伪装隐藏过去。为了国宝不被侵略者弄走,他将宝物藏好之后就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直到1946年才重返故土。然而,大鼎还是被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联合军队强行运走,后来又转运到南京。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经试图把大鼎搬去台湾,但是因为太重,司母戊鼎最后还是留存了大陆。
“玉”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玉是美好品格的象征,人们喜欢用玉的品格未形容人的精神风范。“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容精神,“玉不琢,不成器”的自我修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都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众多的文明古迹,还有很多传承古今的精神财富。
在浩瀚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在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竟然有三个与安阳直接有关,它们是: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和岳飞尽忠报国,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讲究“百善孝为先”,虽然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部分被斥之为封建糟粕,但是多数传达的还是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的伦理价值,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同样值得历史记忆的还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曾“重新安排河山”、创造世界奇迹的那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安阳林州人。林州市(县级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时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开凿出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如今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我国的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林州人,作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她也继承了来自故乡的优秀的精神文化。
安阳还不缺乏震古烁今的大英雄。尽忠报国的岳飞自然无人不知,但是另外还有一位同样出生在安阳的大英雄冉闵,却很少为世人所知。这两位大英雄的身上,都体现了“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冉闵,五代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建立者。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他的骁勇善战、屡建功绩,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很多军事论坛上还将其推崇为“中国历史第一勇将”。虽然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冉闵这个人物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独特的意义,这是应该被我们所铭记的。
我的家乡——古都安阳 雨夜听筝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我的家乡安阳有一条比丝绸之路还古老的玉石之路
我的家乡安阳埋葬了上古五帝中颛项、帝喾二位帝王
我的家乡安阳20000年前就有原始人活动——小南海原始人洞穴
我的家乡安阳5000年之前就有部落居住——后冈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3300年前就成为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座国都——殷墟
我的家乡安阳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我的家乡安阳是《周易》文王八卦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女将军妇好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医学的开山鼻祖、神医扁鹊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改革家商鞅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水利家西门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保卫中华文明的冉魏皇帝冉闵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翟让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三朝宰相韩琦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为国捐躯的抗金英雄岳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辛亥革命时期“南秋瑾,北青霞”中的马青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氏三姐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飞天揽月”的女宇航员刘洋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将要“下海捞月”的90后女潜航员学员赵晟娅 我的家乡安阳有着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三孝
我的家乡安阳流传着破釜沉舟、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我的家乡安阳是全国成语之乡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姓氏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是少林功夫的起源地——灵泉寺
我的家乡安阳有个保存着6000年中华文明的小村庄——安丰渔阳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东方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建造了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我的家乡安阳有“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卫河观光带 故道行
大英雄冉闵是安阳内黄县冉村人,我们通过安阳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焦国建局长了解到内黄与大运河故道、黄河故道及上古五帝中颛顼、帝喾二位帝王等的渊源,这让大家非常兴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我们特地邀请焦局长对“卫河观光带”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和众多热爱古道文化,热爱户外徒步的朋友们约定,要一起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再次聚集“枣乡”内黄,途赏太行美景,心体黄河文明,共享大自然及历史赋予我们的美好资源。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为海河五大支流之一,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卫河有部分是黄河故道,它历史悠久,隋唐两代建成为永济渠,宋代被称作御河,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安阳市内黄县设计了卫河观光带,十分值得一去。到卫河观光带徒步有十大重要热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大运河故道
卫河原来就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部分,还存在过更早的曹魏时期运河,这部分古运河虽然已衰败,但借大运河申遗大潮,保护工作正存进行当中。
2 黄河故道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黄河经流内黄境内,流向与现在的卫河基本平行,内黄的名字就是因黄河而未。黄河故道如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派风景秀丽的沙地田园风光。
3 二帝陵
早在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他们的陵墓都位于卫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多沙地带。这里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成为当今华夏儿女络绎不绝的寻根祭祖圣地。
4 三杨庄
三杨庄是一处因黄河泛滥被整体淹没的汉代村落遗址,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汉代建筑和农田实物,对汉代社会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考古价值可以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
5 大英雄冉闵
冉闵——做过皇帝的内黄人,早期曾经是此地的寨主。他的名字大家听起来稍显陌生,但这位英雄人物却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故事,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6 岳飞与麒麟小村
曾经的大水,把一口水缸和一对母子从汤阴送到内黄一个叫麒麟的村庄,那个小孩叫岳飞,那个故事叫“岳母刺字”,那个麒麟小村就在这里。
7 破釜沉舟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卫河沿线分布着很多古仓、古城、古码头、古桥,古佛像、古瓷器等也时有发现。历史上著名的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故事,据传就发生存卫河边上的楚旺镇。
8 枣乡
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片枣林分布存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总面积达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
9 田园风情
这里有令人难忘的田园风情,我们可以逛十里长堤,游万亩桃园,尽情体验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等。
10 水乡豆公
内黄有河的地方,当然是豆公乡,三河环抱,沟渠纵横。由于水的充沛,这里林木茂盛、繁花似锦、果瓜飘香、鱼儿欢跳,可谓绿色环境,和谐生态。
正在“申遗”的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的历史,已经延续2500余年,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始建于公元前486年,主要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是吴王夫差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修建的,全长170千米。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控制江南,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而修建的。这条隋唐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开凿全长2700千米,纵贯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通过裁弯取直缩短了900多千米的航程,改建成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所以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2]》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的价值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孔德铭
中国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北起浚县老城备战桥下,南至安阳市滑县道口古镇西部,呈西南—东北走向,共计18千米,河道宽约30~50米。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共计960平方千米。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是开凿时间较早、具有关键性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是维系中原与北方地区紧密联系的河段之一。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反映了卫河(永济渠)河道的线路走向和规模形态,以及历史的原真性。
卫河(永济渠)在自隋唐至明清的1000多年间作为重要的水运线路持续发挥着船运功能,其河道没有根本性变化,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线路。卫河(永济渠)对天然河流的巧妙利用和改造,使运河的水源获得保障,通过减河和水道弯道的设计,实现了水量调节、航道纵比降延缓等功能,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户外运动的宝地
安阳的户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西边依靠着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山脉,考古发现这里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还留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诸多故事传说,所以又被称为五行山、王母山和女娲山。位于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境内的南太行,水资源丰富,山势奇特,风景秀美,景观别致,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绝好去处。
除此之外,安阳还有许多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天宁寺塔、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菱里城遗址、岳飞庙、明福寺塔、三杨庄汉代建筑遗址、红旗渠、马氏庄园……林州的太行大峡谷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海拔1600余米的山巅,站在山头,整个太行山大峡谷和林州盆地风光一览无余,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众多的户外爱好者前未体验。
安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户外运动人才,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为太行山户外运动资源的推广作出贡献。
南太行的美是动人心魄的极致美。有条叫“一径、二岭、三景、四沟、五村”的徒步线路,设计得很经典,虽然包含部分西太行的著名景区,但同时将南太行大部精华串联起来:“一径”就是太行八陉中的白陉古道,保留下来的“72拐道”建在悬崖之上,颇值得徒步探险。“二岭”是指号称南太行最高峰和太行小峨眉的十字岭,这里有“不上十字岭,不知太行美,不爬鸡冠梯,不知太行险”的传神说法,还有“千峰争攒集,万壑绝凌厉”的王莽岭。“三景”是指八里沟、王莽岭、万仙山三大著名景区。“四沟”是指各具特色的红豆杉大峡谷、抱犊沟大峡谷、八里沟大峡谷和锡崖沟大峡谷。“五村”是指双底村、马武寨、抱犊村、锡崖沟村和郭亮村。多少文字,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些景色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奇险的“挂壁公路”,还有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令人叹为观止。
重走“玉石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山河壮美秀丽,“玉石之路”把沿途一个个美好的珠玉之地串连起来,令人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有志士仁人的不变信条。了解了“玉石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就更加希望能够亲临其境,沿着先人的足迹去触摸它。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中国,一百个地域的人们口袋里,揣着一百份不同的“玉石之路地图”。实际上,“玉石之路”经过6000年发展演变,线路早已经遍布各地。
早期的“玉石之路”以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向西经过喀什继续前行,经喀布尔、巴格达,最后到达地中海;向东分为两支:一支经罗布卓尔、敦煌,另一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它们在今玉门关、酒泉一带会合,然后继续向东延伸,经兰州、西安、洛阳到达安阳。而经过仔细计算,我们发现:玉石之路从起点和田出发,到达终点安阳,差不多正好是1万里(大约5000千米左右),也可以称为“万里玉石路”。重走“玉石之路”是整个“中华文明之路”全球古道行活动的一部分。
2014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几名驴友将和安阳龙行天下户外执迷驴友——笨笨(李林纳)、车游天下俱
“玉石之路”的名称出现不是很早,古汉语文字学家、中国文学史家萧艾(1919-1996)曾提出的“丝绸之路应名玉石之路”的见解,并得到不少专家的赞同。但是大家对“玉石之路”的研究仍然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老师是其中一位,他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不厌其烦的回答,并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支持。
在“重走玉石之路”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会沿途认真请教当地的专家,并与各位支持我们活动的专家们保持紧密联系。在这里,让我们对这些致力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你也喜欢古道,你也向往这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欢迎你的加入和参与,让我们共同享受先人们遗留下来的美好资源吧!
重走“中华文明之路——玉石之路”有感 笨笨
通往古今的路很长
我们展开鹰的翅膀
向着雪域的方向
容谢了春的颜
鬓染了秋的霜
当我们到达西域的新疆
幸福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东西的路很长
我们点燃行者的月亮
向着太阳的方向
风干了我们的汗
尘沾了我们的裳
当我们到达东方的安阳
快乐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户外的路很长
我们驮起知识的背包
向着历史的方向
苦湿了我们的眼
累侵了我们的体
当我们到达岁月的城池
健康
等我们在老地方
先辈留给子孙的文化
像胡杨一样执着地守望
爱化了我们的心
情满了我们的囊
我们穿越了六千年的沧桑
走在
通往幸福快乐健康的路上
(责任编辑 冷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