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及其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黄芩酒炙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优选黄芩酒炙的最佳炒制时间。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酒炙过程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以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检测黄芩酒炙过程中抗炎活性的变化情况,结合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含水率等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对指标成分含量-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为黄芩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在酒炙过程中,黄芩苷质量分数、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其抗炎活性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炒制18 min时,黄芩苷质量分数达到峰值14.33%,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达到最高点63.00%,此时抗炎活性达到最高值92.96%。结论:在黄芩酒炙过程中,炒制时间对其黄芩苷含量及药效活性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黄酒闷润后最佳炒制时间为18 min。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TSS1)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23例结直肠
期刊
在当前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的家庭出现了巨大变化,逐渐变得更加舒适且便捷,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很大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联网和云计算,并由此对物联网云基
膀胱癌病因研究中,在化学致癌方面,以职业性芳香胺类致癌的研究最多,历史亦最长,并获得肯定的结论。与此有联系的是内源性色氨酸代谢异常,导致尿中芳香胺类代谢产物增加及其
2020年春节前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GDP占比8%的汽车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文章结合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大样本调研,分析了疫情对国内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