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学生近年来成了社会各界和教育业内的焦点话题之一。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在心理、行为、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多方联动。但目前而言,更多只能靠学校和教师。本人长处教学一线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教学生大多为留守学生。个人以为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源在心,“心病”还得从心入手。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几种心理效应,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 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其特点
据前几年有关机构和专家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①。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达到4000万②。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约束。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知(常)识贫乏等原因,对于孩子很难形成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以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由散漫,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不受管教,不守规章制度,自暴自弃,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犯法犯罪。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七成为留守儿童犯罪③。
本人就任学校地处城郊。生源大多即是留守学生。年龄在11-16岁间。据每届所任班级(大多约为50人/班)入学初的调查,大约有60-80%的学生为留守学生。其中约50-70%父母双双外出,另约20-30%左右的学生父母一方不定期外出营生;大多数留守学生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以现任班级为例,留守学生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特例是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这些学长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较为困难,很少主动与教师有联系,偶有联系的约10来个;这些学生大多数因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学习、行为方式等与其他正常家庭呵护下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除了上述普遍现象外,还表现出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以及脆弱、无礼、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讲卫生等不良行为特征。细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自然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四种心理效应的运用
2.1 罗斯塔法效应与留守学生的无缝对接. 留守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自卑、自暴自弃。这与他们长期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尤其需要罗斯塔法效应的引导。正面的暗示和引导,能给他们以直接的动力和能量,从心底里释放出人格养成所需要的内在免疫力。
罗斯塔法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只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学生一般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在此基础上运用罗斯塔尔效应,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罗斯塔法效应与留守学生间能达成一种无缝对接。关键是教师怎么恰到好处地运用。
罗森塔尔效应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学校里总有那么一些教师或校长,在他们眼中,可造之才总是那些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甚至只是几个尖子,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只能“广种薄收”,至于那些成绩不佳的“差生”那更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期待、关心、帮助、爱护,那么他就会得到发展,就会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变化。
在导学育人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宜运用如下方面的期待对策。首先,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使之变成他们的“自我期望”。这一步十分关键。只有学生感悟到学校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才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才会发展自己。其次,学校教师要让教职工明白懂得“期望”实现后的所有好处,以及达不成期望时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这种“利导思维”和“避害思维”,可以使学生产生趋利避害的心理,为自己发展效力。第三,学校教师还要使教学生坚信只要努力这个期望一定能变成现实。此时,学校教师还要支持并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去实践这一期望。第四,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具体实践这一期望的计划,把这一期望具体化、行动化,并从中感受实践期望的乐趣,克服实践期望中的挫折,不断鼓励、支持他们朝这一期望方向前进。罗森塔尔效应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受到这种期望所带来的温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实指导的关爱,特别是真诚的鼓励。
2.2 南风效应 .也叫做“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讲北风和南风比试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刮越凶。但行人却把身上的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和风阵阵,渐吹渐暖人们脱下了大衣。
留守学生大多正处在青春成熟的过度阶段,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其叛逆心理比别的学生来得尤其强。由于本身感受不到太多的安全感,他们的心理都非常脆弱和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招来他们的抵触和对抗或阳奉阴违,任何采用威迫、强制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平等、尊重、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温暖、关爱、期待并进产生主动、自信,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的一个比喻。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蝴蝶效应是指最初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就可以影响到一种最终格局。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好的,可能让学生受惠一生;反之,就会遗患而不自知。
蝴蝶效应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奋发向上、充满信心。这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对留守学生更是如此。
2.4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是有差别的。要让留守学生们形成一种抱团取暖、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 从外在改变到自我改变
能充分认识到这这些心理效应潜在的作用和价值,并运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将它们贯彻到教学中去,能大大改变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并催生其内在的上进心和动力。
基于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学校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恪守几条以下原则:从不为难孩子,以免让孩子感到难堪;不把孩子的错误公开;批评后要适时地降温;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努力,需要从体制和教育本身等方面多管齐下。但在国家、社会暂时顾不到的时候,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尽量多的责任。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有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这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这个例子不仅适应于家长,也同样适应于教师。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赵顺义主编 《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2][3] 《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第1版
[4] 三毛,台湾作家 《一生的战役》
1 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其特点
据前几年有关机构和专家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①。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达到4000万②。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约束。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知(常)识贫乏等原因,对于孩子很难形成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以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由散漫,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不受管教,不守规章制度,自暴自弃,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犯法犯罪。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七成为留守儿童犯罪③。
本人就任学校地处城郊。生源大多即是留守学生。年龄在11-16岁间。据每届所任班级(大多约为50人/班)入学初的调查,大约有60-80%的学生为留守学生。其中约50-70%父母双双外出,另约20-30%左右的学生父母一方不定期外出营生;大多数留守学生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以现任班级为例,留守学生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特例是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这些学长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较为困难,很少主动与教师有联系,偶有联系的约10来个;这些学生大多数因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学习、行为方式等与其他正常家庭呵护下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除了上述普遍现象外,还表现出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以及脆弱、无礼、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讲卫生等不良行为特征。细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自然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四种心理效应的运用
2.1 罗斯塔法效应与留守学生的无缝对接. 留守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自卑、自暴自弃。这与他们长期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尤其需要罗斯塔法效应的引导。正面的暗示和引导,能给他们以直接的动力和能量,从心底里释放出人格养成所需要的内在免疫力。
罗斯塔法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只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学生一般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在此基础上运用罗斯塔尔效应,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罗斯塔法效应与留守学生间能达成一种无缝对接。关键是教师怎么恰到好处地运用。
罗森塔尔效应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学校里总有那么一些教师或校长,在他们眼中,可造之才总是那些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甚至只是几个尖子,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只能“广种薄收”,至于那些成绩不佳的“差生”那更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期待、关心、帮助、爱护,那么他就会得到发展,就会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变化。
在导学育人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宜运用如下方面的期待对策。首先,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使之变成他们的“自我期望”。这一步十分关键。只有学生感悟到学校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才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才会发展自己。其次,学校教师要让教职工明白懂得“期望”实现后的所有好处,以及达不成期望时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这种“利导思维”和“避害思维”,可以使学生产生趋利避害的心理,为自己发展效力。第三,学校教师还要使教学生坚信只要努力这个期望一定能变成现实。此时,学校教师还要支持并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去实践这一期望。第四,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具体实践这一期望的计划,把这一期望具体化、行动化,并从中感受实践期望的乐趣,克服实践期望中的挫折,不断鼓励、支持他们朝这一期望方向前进。罗森塔尔效应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受到这种期望所带来的温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实指导的关爱,特别是真诚的鼓励。
2.2 南风效应 .也叫做“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讲北风和南风比试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越刮越凶。但行人却把身上的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和风阵阵,渐吹渐暖人们脱下了大衣。
留守学生大多正处在青春成熟的过度阶段,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其叛逆心理比别的学生来得尤其强。由于本身感受不到太多的安全感,他们的心理都非常脆弱和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招来他们的抵触和对抗或阳奉阴违,任何采用威迫、强制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平等、尊重、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温暖、关爱、期待并进产生主动、自信,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的一个比喻。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蝴蝶效应是指最初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就可以影响到一种最终格局。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好的,可能让学生受惠一生;反之,就会遗患而不自知。
蝴蝶效应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奋发向上、充满信心。这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对留守学生更是如此。
2.4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是有差别的。要让留守学生们形成一种抱团取暖、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 从外在改变到自我改变
能充分认识到这这些心理效应潜在的作用和价值,并运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将它们贯彻到教学中去,能大大改变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并催生其内在的上进心和动力。
基于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学校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恪守几条以下原则:从不为难孩子,以免让孩子感到难堪;不把孩子的错误公开;批评后要适时地降温;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努力,需要从体制和教育本身等方面多管齐下。但在国家、社会暂时顾不到的时候,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尽量多的责任。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有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这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这个例子不仅适应于家长,也同样适应于教师。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赵顺义主编 《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2][3] 《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第1版
[4] 三毛,台湾作家 《一生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