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要想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乐趣。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环境;走进书香世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些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想让孩子爱上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课外读物,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乐趣。在班内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走进课外阅读世界的:
一、让孩子明确读书好。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课外阅读的意义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明白,需要老师经常提起,用真实的事例感染他们。
比如说,低中年级的孩子很羡慕、尊重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老师懂得很多,几乎什么都懂。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懂得多的主要原因是书报看得多,只要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多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很多知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这样能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安静的教室,这样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沉入文字中。
设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角。有孩子们喜欢的图书,他们才愿意去读,当然更要有一些应看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学生们自己推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故事书、漫画书,书籍、报刊……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看、可以看的书都可以在图书角出现。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由阅读的兴致。阅读量可以因人而异。我每月都开展一次“我喜欢的书”推荐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要想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出去,并让他人接受,就必须自己先仔细阅读,找出这书中的有趣之处,然后再用自己的描述吸引大家。这一过程不光促使了孩子主动去读,也培养了孩子分析欣赏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素养吗?成果展示的还有读书摘记、读书心得。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画,孩子们的摘抄本也成了一个艺术品。
三、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与责任推荐各种好书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读的书,充分汲取书中的养分。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也可以紧扣教材推荐。紧扣教材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向学生推荐好书,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增长课外知识。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就可以相机引导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了《王献之练字》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四、和孩子一起走进书香世界。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如对文章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文章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要具有启发性。
上学期,从开学到现在,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柳林风声》《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淘气包马小跳》。《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淘气包马小跳》内容浅显,故事也很吸引人,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柳林风声》相对来说内容就庞杂、深奥多了,而且文中有许多词他们没见过,也不理解,所以他们读了开头就不愿往下读了。于是这本书就由我来读给他们听,每天读上三、四页,边读边讲解。这本书文字很精彩,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我读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把生硬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孩子们谈得兴致盎然。在每天的阅读时刻孩子们都沉醉于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沉醉于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沉醉于丰富奇妙的想象中。
大量阅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不是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读书除了学文之外,还担负着明理、学会做人、陶冶情操的任务。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开展各种以学习语文为主的活动,如语文兴趣活动,运用多种媒体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活动。温总理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想要达到温总理所说的境界,让孩子乃至全社会的人爱上读书还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资源网;
2、《语文课程标准》;
3、《读者》2009-13;
【作者单位:张家港暨阳湖实验学校 江苏215600】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环境;走进书香世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些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想让孩子爱上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课外读物,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乐趣。在班内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走进课外阅读世界的:
一、让孩子明确读书好。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课外阅读的意义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明白,需要老师经常提起,用真实的事例感染他们。
比如说,低中年级的孩子很羡慕、尊重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老师懂得很多,几乎什么都懂。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懂得多的主要原因是书报看得多,只要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多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很多知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这样能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安静的教室,这样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沉入文字中。
设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角。有孩子们喜欢的图书,他们才愿意去读,当然更要有一些应看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学生们自己推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故事书、漫画书,书籍、报刊……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看、可以看的书都可以在图书角出现。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由阅读的兴致。阅读量可以因人而异。我每月都开展一次“我喜欢的书”推荐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要想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出去,并让他人接受,就必须自己先仔细阅读,找出这书中的有趣之处,然后再用自己的描述吸引大家。这一过程不光促使了孩子主动去读,也培养了孩子分析欣赏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素养吗?成果展示的还有读书摘记、读书心得。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画,孩子们的摘抄本也成了一个艺术品。
三、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与责任推荐各种好书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读的书,充分汲取书中的养分。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也可以紧扣教材推荐。紧扣教材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向学生推荐好书,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增长课外知识。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就可以相机引导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了《王献之练字》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四、和孩子一起走进书香世界。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如对文章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文章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要具有启发性。
上学期,从开学到现在,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柳林风声》《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淘气包马小跳》。《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淘气包马小跳》内容浅显,故事也很吸引人,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柳林风声》相对来说内容就庞杂、深奥多了,而且文中有许多词他们没见过,也不理解,所以他们读了开头就不愿往下读了。于是这本书就由我来读给他们听,每天读上三、四页,边读边讲解。这本书文字很精彩,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我读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把生硬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孩子们谈得兴致盎然。在每天的阅读时刻孩子们都沉醉于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沉醉于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沉醉于丰富奇妙的想象中。
大量阅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不是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读书除了学文之外,还担负着明理、学会做人、陶冶情操的任务。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开展各种以学习语文为主的活动,如语文兴趣活动,运用多种媒体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活动。温总理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想要达到温总理所说的境界,让孩子乃至全社会的人爱上读书还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资源网;
2、《语文课程标准》;
3、《读者》2009-13;
【作者单位:张家港暨阳湖实验学校 江苏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