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弟子规》的争议及认识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y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关于《弟子规》的争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人认为,《弟子规》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应把其捧得过高;有人认为,《弟子规》的内容包含了許多封建落后文化的糟粕,不适合孩子学习;也有人认为,《弟子规》自有其可取之处,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学习,不应片面否定其价值。
  以上争议由来已久,究竟孰是孰非,请看本期“文化视野”。


  《弟子规》算不算经典
  从2010年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弟子规》开始,该文逐渐受到社会的追捧。据报道,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将《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来学习,某些教育培训机构还专门开设《弟子规》课程,甚至在北京地铁站的外墙上,都贴着《弟子规》的宣传图文。
  有学者认为,《弟子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其作者李毓秀仅是清代乡间文人,屡试不第,在学术上并无大成就,其所作《弟子规》到晚清才在私塾中流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教育界开始推广新式小学生教材,《弟子规》终被时代所淘汰。上世纪90年代,被商业包装后的“传统文化产品”从台湾引入大陆,《弟子规》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可参见本刊2016年第10期少儿读经话题)。
  说起来,相比成书于宋朝的少儿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确实算不上“历史悠久”,其内容大多是改编自《论语》《礼记》及朱熹摘录的《童蒙须知》等儒家经典,介绍的是封建礼俗、日常礼节、社交规范,仅供儿童启蒙开智使用,被视为国学经典名不副实。况且,《弟子规》中还含有无条件服从父母、男尊女卑、轻视体力劳动等消极落后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文本价值。
  《弟子规》以成人视角进行编写,全文1080字中,用了43个“勿”字教导儿童“不要如何”。这样的训导口吻其实不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忽视了孩子成长的特性,而且其中多处表述难以道明说清,如:“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对儿童而言,理解何谓“仁”太难,要理解“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更属不易。
  教育部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一书,书中包含了《弟子规》文本,编者在书中提醒读者:“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望家长及小读者加以分辨,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有些小学教师认为,与其舍近求远使用《弟子规》,不如直接选用一本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新式教材,来阐释古代那些至今有益的道理。
  《弟子规》也有诸多优点
  钱文忠教授指出,现在的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礼仪和文明,《弟子规》就是一种文明。当今教育重知识技能而轻道德教育,重实用功利而轻思想精神,小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空泛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有人曾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对比,发现两者的内容有一半是重叠的,但相比之下,《弟子规》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可操作性。
  《弟子规》全文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部分,详述人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思想源自孔子、孟子等“圣人”言论,含有“泛爱众”“亲仁”等普世价值观,包含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弟子规》将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场景化,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在教导孩子早上起床后要勤于梳洗,注意个人仪表形象。孩子通过这种日常提醒的作用,能培养起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教育专家认为,《弟子规》三字一句、二句一韵的表达方式,十分适合背诵,不仅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提升其使用母语的能力。
  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虽然《三字经》《弟子规》等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但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含义,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反而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需要学会谦让和宽容。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学习《弟子规》其实是不错的选择,通过日常学习与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均有莫大的益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弟子规》,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在领会《弟子规》精义的前提下,变通、灵活地进行学习。成书于三百多年前的《弟子规》,必然有其时代局限性,当代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其中某些违背现代社会文明的内容,可以对其加以改造或摒弃,如“亲有疾,药先尝”,不妨改为“亲有疾,要照看”,既浅显易懂,又不改变原文所倡导的精神。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尝试将选编后的《弟子规》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师生们诵读学习,践行其中的礼仪规范。通过学习《弟子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学校的教风、学风也变得越来越好。
  河南省漯河市第十五中学以《弟子规》治校,要求老师首先做出表率,见面相互鞠躬问好,学生逐渐受到感染,纷纷效仿。该校还制定了相关课程与活动方案,开展师生同背《弟子规》、国旗下诠释《弟子规》、会议前齐诵《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会等活动。一年来,该校校园风气明显得到改善,文明礼仪教育成为全市的典范。
  类似的报道不胜枚举。使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弟子规》,必将收到很大的益处。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要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等四件事,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覆盖至各个学段,融入学生的教材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了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才能打得牢。
  事实上,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良好品行的关键,不仅在于经典文本本身,更在于外界的正确引导。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从教20多年,从没见过学生因学了《孔雀东南飞》会为情轻生,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窃书,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低龄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更应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
  因此,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往往会“听其言,观其行”,父母、教师及其他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常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孩子的心灵,从而内化成高尚的人格,逐渐成长为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的现代公民。 (责编 欧金昌)
其他文献
本文记叙了教育生涯中的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并追问教育失败的原因。这个失败的案例启发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一味地关爱与呵护,不能单纯地采取说教的方式,要采取灵活的方式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迅速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转变为城镇,自然聚集起来的生活空间逐步转变为聚居的城市社区。然而在空间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强调评价的多种维度等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质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64-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体
车位紧张带来的停车难题已不仅给车主带来困扰,更上升为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停车难题,该如何解决?如今,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打造的智慧停车凭借诸多优势,成为
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当前农民工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已引发诸多社会矛盾,违背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威胁着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