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k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針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缺乏专业对口指导、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针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企业发挥的作用不大、学生自身内驱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贯穿教学全过程,针对各年级需求和专业需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集家庭、学校、企业全员力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水平;以人职匹配为管理参照,全方位提升职业能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90-03
  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这是思政教育“自上而下”运行的政治要求,也是其价值需求。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帮助其形成与就业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能力结构,这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视阈探索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含义
  学生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就业能力、转岗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具体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社会适应能力为隐性能力,主要指为人处世、与他人共事能力,是立足社会、长期发展的必备要求;专业技术能力为显性能力,主要指从事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前提条件;持续就业能力主要指长期维持工作的能力,如完成本职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能力等,是职业晋升的一项重要能力;转岗就业能力,即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即创造性工作、自创事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对口指导,指导的形式、内容、连续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多以课堂授课为主,同时也会举办少量的专家讲座、面试求职专场培训等,但主要形式还是传统的说教模式,诸如个案分析、情景模拟教学、职场工作体验、小组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较少。在教学内容设置中缺少就业形势、职业精神、职业综合素质、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也多流于形式。课程开设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大二下学期,未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缺乏时间的连续性,导致学生大一开始一直处于职业规划的懵懂阶段。
  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进行职业指导时需要学校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职业指导师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以及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的状况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尤其在就业环节,学生面临人生角色的转换,易出现心理问题和选择性忧虑,更需要一对一指导。但是,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缺乏专业对口指导。
  (二)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国外职业导师一般具有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咨询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并须通过上岗考核。与之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专兼职比例失衡。职业指导教师一般由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和院系书记、教学辅助、一线辅导员等行政兼课教师组成,普遍缺乏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背景,有的教师甚至缺乏相关职业资格。其次,一般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繁杂,人员流动性也较大,难以开展较为系统的培训,也无法确保全身心地投入指导教育中。最后,大部分指导教师只有单一的教师工作经验,没有企业求职、工作经历,这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缺乏丰富性、实用性、专业性。
  (三)针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一般只在校级层面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平台建设有待提高,如学校设置的职业测评室、职业信息宣传栏、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与交流平台、企业模范人物访谈室、职业照摄影室等较少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应强化对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动态管理平台,利用就业数据分析反馈和指导教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就业统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仅关注学生毕业前就业率统计,较少关注其就业几年内的职业发展情况,缺乏对求职时间、就业质量、转岗情况、收入待遇等方面的统计;对不同岗位、不同学历背景的大学生就业群体缺乏比较,数据分析质量不高。
  (四)企业发挥的作用不大
  企业主体参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识、能动性和内驱力不足,校企联合培养多流于形式,形式单一、层次较低,方式多以参观、观摩和讲座形式为主。学生进企业实践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不够深入,达不到预期培养目标。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兼容性不强,在风险防范与利益补偿方面较难达成共识,无法深化合作,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受限。
  (五)学生自身内驱力不足,职业路径不清晰,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自觉性
  职业能力自我培养的内驱力是指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时间相对自由,拥有较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学习渠道。但是,很多大学生学业价值取向混乱,自我兴趣不明,职业路径不清晰,缺乏学业目标,面对海量招聘信息常不知所措,难以自觉利用职业招聘信息提前进行相关能力锻炼。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贯穿教学全过程,针对各年级需求和专业需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大学阶段,职业指导教育内容包括职业认识、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专业技能、持续就业、转岗就业及创新创业等五大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指导应该是全程化的,根据各年级需求分阶段进行,大一开展职业认识教育,大二开展职业定向教育,大三开展职业选择与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指导课程除常规的授课、讲座,可多融入个案分析、情景模拟教学、职业虚拟体验、小组讨论、专家访谈、制作“学生职业指导追踪表”等形式。教学内容除了自我特性分析、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求职技巧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还应结合专业特性,将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明晰专业与职业关系,讲透专业培养方案,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就业前景分析,明确重难专业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同时,可以设置职业指导室、成立职业指导协会、建设职业指导网站、开展职业指导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指导形式。在能力培养关键阶段,还可考虑“一对一”专门指导。
  随着信息科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专业,可创设虚拟实验室,模仿真实实践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时空与地域限制。
  (二)集家庭、学校、企业全员力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水平
  1.强化学校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指导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明确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授课学时,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学校层面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即通过校内专业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实践和学生成长管理等四种实践形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在师资的遴选、管理、培养上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
  明确学校转专业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认可学生转专业的合理性,给予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规范转专业资格条件要求、申请时间节点、申请程序,以及建立后续转专业学生学习衔接过渡平台。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可对部分学生开设第二专业,给学生一次专业转型的机会,这既节约时间、学费成本,又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帮助学生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家校共育,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合力
  孩子成长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学校要重视家庭的力量,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与學生家长保持联系或学校做统一的书信告知,建立交流的渠道和社交平台,多向家长宣传培养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处理各方面问题时,适当地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处理问题,明辨是非,与人和谐共处,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延伸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企业精英、资深员工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职场需求,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加快职业角色的转换。
  4.建设优质团队,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关键。第一,在专兼职比例上,学校应成立专业教研室,配备需求相当的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第二,在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上,学校可采用签署协议的方式,明确教师一定年限内不可流动转岗,定期参加培训与考核,专兼职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自我进修、外出培训给予一定鼓励政策,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加强外聘师资队伍建设,邀请各专业领域资深员工、企业精英等作为兼职教师,负责职业现场指导教学。社会精英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实践者和管理者,能够把职场中所需技能、职业素质和专业要求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招聘标准和上升通道,提前规划职业发展目标。
  (三)以人职匹配为管理参照,自觉全方位提升职业能力
  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提出不同要求。所谓人职匹配,即关于人的个性特质与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理论。人职匹配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也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则。
  人职匹配需要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路径,知晓对应岗位给自己提出的职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在入职前充分提升相关能力和素质。一是建立成长档案。学生入学开始记录自己的学业成绩、干部经历、学术成就、自我鉴定、课程介绍、社会实践经历、经验体会等个人发展过程,定期进行档案审视,结合职业能力查漏补缺,及时调整规划目标,改进实施办法。二是学生自觉利用学校网络服务平台,进行网络测评、相关咨询、网络课程等自主学习,也可充分利用职业信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的专项训练。三是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平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廖芳.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09(8).
  [2]柳君芳,姚裕群,等.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何春雷,林秀丽,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
  [4]李爱骥,鲍春雷.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应以需求为导向[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10).
  [5]王彩霞.人职匹配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D].上海:东华理工大学,2017.
  [6]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
  注:2020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素养路径研究——以建筑设计专业(群)为例”(2020YB022)成果
  【作者简介】梁小芳,女,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合力机制构建中合力育人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合力机制构建措施:树立全员育人的全局观念,建立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1+X”思政教育实践体系改革,提升实践育人合力效果;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激发各主体内生动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提升各方联动实效性;构建“六位一体”协同保障制度,确保配套
王晋康,与刘慈欣、何夕、韩松并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又与刘慈欣共同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坛的双雄”,是国内科幻界的中坚力量.不同于其他几位作家,他的科幻作品一向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