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经济」的商机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太阳能、PV面板、LED等為节能、低碳產业的兴起;其次,一些诸如热电、水泥、钢铁等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碳资產管理公司向联合国申请认证补贴,以进行设备更新;第叁,对於仅仅需要更新一些小的零部件就能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电子產业,可以将申请到的减排指标进行转让,或用於行销及研发。
几经周折、几经博弈,对中国来说,哥本哈根气侯大会的决议最后落实到实际层面,是一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產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日前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表示,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人民币,确保环保產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同时也表示财政部着手準备开徵环境税,目前尚未确定税率和范围。
在危机刚刚过去的华尔街,金融家和交易员们似乎嗅到了碳经济的黄金味道,咸鱼翻身般的又活跃起来,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碳排放交易、清洁能源產业和新能源战略諮询和税收筹画业务上来。
这一切都宣佈着,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低碳减排时间紧任务重
减碳对於发达国家,主要是改变过於奢侈的生活方式;但是对欠发达国家,减碳则要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选择,必须直面现有產业淘汰升级、就业流失、技术瓶颈、科技教育、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现实困难。综观中国近10年间的减碳经歷,其复杂程度和所遭遇的「社会阵痛」為发达国家所难以想象。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气候大会上所说,「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為重要战略任务。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產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专案组核心成员、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专家学者之一王克也表示,「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推迟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国家所确定的提高人民收入的目标、產生大量的失业,进一步加重弱势群体的负担等。」
但是低碳却是中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呢?
Ecos carbon蓝海碳资產管理公司行销总监洪瑜嬪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在当下,要兑现减排45%的承诺需要付出GDP损失的巨大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繫起来,可以促进国内產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產业升级和新產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企业自身来说,存在很大的减排减碳空间。而且今后在国家形象上以及中国在国际气候角色的扮演上都会增加影响力。」
瞄準商机 企业儘早出征
政府提出的减排45%的承诺,有一大部分量化指标都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对工业製造业等企业来说,它们似乎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上,原本前行的道路看似平稳却可能看不见未来,新增的路绿荫环绕却需要企业為之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该如何选择,对企业来说,减碳又意味着哪些商机呢?
「碳经济对企业的商机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最直接表现在因為节能、低碳而新兴起的產业上,比如太阳能、PV面板、LED节电產品等。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他们有需求,这必然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於一些原本有很大污染的企业,比如水泥厂、钢铁厂、废水化工厂等,它们则可以通过专门的碳资產管理公司向联合国申请认证补贴,用这一补助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加入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而对於另外一些电子產业,更新设备的费用不像製造业那麼大,很多时候,电子產业仅仅需要更新一些小的零部件就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那麼这些企业就可以将申请到的减排补助作為成本的一部分进行市场行销或者新產品研发等。」洪瑜嬪说,「联合国给予的认证补贴并不是只有一年期限,它最长已达到21年,实际上也是对企业『绿色革命』的一个鼓励和支持。」
也许初期為减排而需投入的额外资金会混淆了企业的思路,但是事实上,加入低碳经济的运营行列已经成為企业求生战的必备之路。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电脑大厂华硕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详细盘查了公司上下各个部门,记录了笔记型电脑从各零件生產、零件运输到华硕工厂、完成组装、消费者使用期间、到最后送进回收站每个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华硕甚至还登记员工的国外出差行程,以计算因搭飞机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所有的一切,最后幻化成贴在电脑上的画了个脚印的贴纸。这个贴纸实际上代表华硕电脑成為第一家取得「碳足跡」商品认证的公司。这个「碳足跡」脚印有什麼意义呢?据悉,包括沃尔玛、美国百思买(Best Buy)、加拿大未来城(Future Shop)等超级商场都考虑号召供应商五年内全部完成碳足跡验证计画,并会视供应商的执行贯彻程度将商品分等级。如果不做这项工作,华硕未来可能进不了这些通路!
情形严峻 政府企业提前因应
相对於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减碳步伐已经落后了很多。由於中国经济发展处於城市化和工业化下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资源以煤為主,因此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极有可能呈现上升趋势。
在由前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邹驥率领的团队完成的一项研究中显示,中国如果在2020年时达到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5%的目标,则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相当於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
而从歷史上看,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头叁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这已经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由此可见,45%的减排承诺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更让人沮丧的是,在能源、交通、电力等6大部门的最关键60多种通用气候友好技术中,有40多种為中国所不掌握。而发达国家也一直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正如邹驥所说,「发达国家不会有技术或资金给中国,美国国会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美国一分钱也不会给中国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中国研究透,企图一步一步把中国逼入棋局」。
对政府来说,加快政策落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洪瑜嬪在接受记者的採访时表示,「政策只是提供一个方向,必须把政策落实成方法和行动。比如英国在发佈节能减排政策时,就与企业签订了减排协定,承诺如果企业完成指标将减免税收。目前财政部着手準备徵收环境税也不失為一种落实政策的方法。」
而对观望的企业来说,是时候行动起来了。提早制定碳规划,把握住碳优势,甚至有可能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让二、叁流对手从此消失。《世界是平的》作者佛裡曼(Thomas L. Friedman)就直指,碳优势,将是全球化趋势下最持久的优势。
几经周折、几经博弈,对中国来说,哥本哈根气侯大会的决议最后落实到实际层面,是一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產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日前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表示,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人民币,确保环保產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同时也表示财政部着手準备开徵环境税,目前尚未确定税率和范围。
在危机刚刚过去的华尔街,金融家和交易员们似乎嗅到了碳经济的黄金味道,咸鱼翻身般的又活跃起来,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碳排放交易、清洁能源產业和新能源战略諮询和税收筹画业务上来。
这一切都宣佈着,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低碳减排时间紧任务重
减碳对於发达国家,主要是改变过於奢侈的生活方式;但是对欠发达国家,减碳则要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选择,必须直面现有產业淘汰升级、就业流失、技术瓶颈、科技教育、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现实困难。综观中国近10年间的减碳经歷,其复杂程度和所遭遇的「社会阵痛」為发达国家所难以想象。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气候大会上所说,「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為重要战略任务。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產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专案组核心成员、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专家学者之一王克也表示,「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推迟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国家所确定的提高人民收入的目标、產生大量的失业,进一步加重弱势群体的负担等。」
但是低碳却是中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呢?
Ecos carbon蓝海碳资產管理公司行销总监洪瑜嬪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在当下,要兑现减排45%的承诺需要付出GDP损失的巨大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繫起来,可以促进国内產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產业升级和新產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企业自身来说,存在很大的减排减碳空间。而且今后在国家形象上以及中国在国际气候角色的扮演上都会增加影响力。」
瞄準商机 企业儘早出征
政府提出的减排45%的承诺,有一大部分量化指标都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对工业製造业等企业来说,它们似乎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上,原本前行的道路看似平稳却可能看不见未来,新增的路绿荫环绕却需要企业為之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该如何选择,对企业来说,减碳又意味着哪些商机呢?
「碳经济对企业的商机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最直接表现在因為节能、低碳而新兴起的產业上,比如太阳能、PV面板、LED节电產品等。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他们有需求,这必然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於一些原本有很大污染的企业,比如水泥厂、钢铁厂、废水化工厂等,它们则可以通过专门的碳资產管理公司向联合国申请认证补贴,用这一补助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加入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而对於另外一些电子產业,更新设备的费用不像製造业那麼大,很多时候,电子產业仅仅需要更新一些小的零部件就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那麼这些企业就可以将申请到的减排补助作為成本的一部分进行市场行销或者新產品研发等。」洪瑜嬪说,「联合国给予的认证补贴并不是只有一年期限,它最长已达到21年,实际上也是对企业『绿色革命』的一个鼓励和支持。」
也许初期為减排而需投入的额外资金会混淆了企业的思路,但是事实上,加入低碳经济的运营行列已经成為企业求生战的必备之路。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电脑大厂华硕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详细盘查了公司上下各个部门,记录了笔记型电脑从各零件生產、零件运输到华硕工厂、完成组装、消费者使用期间、到最后送进回收站每个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华硕甚至还登记员工的国外出差行程,以计算因搭飞机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所有的一切,最后幻化成贴在电脑上的画了个脚印的贴纸。这个贴纸实际上代表华硕电脑成為第一家取得「碳足跡」商品认证的公司。这个「碳足跡」脚印有什麼意义呢?据悉,包括沃尔玛、美国百思买(Best Buy)、加拿大未来城(Future Shop)等超级商场都考虑号召供应商五年内全部完成碳足跡验证计画,并会视供应商的执行贯彻程度将商品分等级。如果不做这项工作,华硕未来可能进不了这些通路!
情形严峻 政府企业提前因应
相对於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减碳步伐已经落后了很多。由於中国经济发展处於城市化和工业化下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资源以煤為主,因此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极有可能呈现上升趋势。
在由前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邹驥率领的团队完成的一项研究中显示,中国如果在2020年时达到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5%的目标,则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相当於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
而从歷史上看,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头叁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这已经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由此可见,45%的减排承诺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更让人沮丧的是,在能源、交通、电力等6大部门的最关键60多种通用气候友好技术中,有40多种為中国所不掌握。而发达国家也一直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正如邹驥所说,「发达国家不会有技术或资金给中国,美国国会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美国一分钱也不会给中国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中国研究透,企图一步一步把中国逼入棋局」。
对政府来说,加快政策落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洪瑜嬪在接受记者的採访时表示,「政策只是提供一个方向,必须把政策落实成方法和行动。比如英国在发佈节能减排政策时,就与企业签订了减排协定,承诺如果企业完成指标将减免税收。目前财政部着手準备徵收环境税也不失為一种落实政策的方法。」
而对观望的企业来说,是时候行动起来了。提早制定碳规划,把握住碳优势,甚至有可能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让二、叁流对手从此消失。《世界是平的》作者佛裡曼(Thomas L. Friedman)就直指,碳优势,将是全球化趋势下最持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