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对高职生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高职生家庭教育模式对其心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高职生的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实现这种关注的高职院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生;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理念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调适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客观
入学前学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想象。可在入学后很多高职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相去甚远。加上刚到一个新环境,心理上很不适应,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
2.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本科生,读高职院校没发展前途,自我价值实现水平较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现在学习和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收获,容易造成学生不自信、努力进取意识不强、缺乏上进动力,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彷徨和茫然状态。长期下去学生积极性丧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3.人际沟通方面
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加上当今社会倡导个性等因素,造成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时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欠缺人际沟通技巧。在校期间与同学,尤其同寝室室友关系不融洽,容易造成心理焦虑和偏执心理。
4.学习心理状况
高职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中成绩普遍较差造成的学习动机过弱、态度消极、毫无上进心、自卑、厌学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很强,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但对于目标的实现不利,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度的“爱”。独生子女现象造成父母把爱的重心都放到一个孩子身上,希望能给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给予的,包办学业、工作、成家等现象非常常见。殊不知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孩子终究要独立。同时父母给予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外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孩子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剥夺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第二,“封建专制”教育。几千年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强加自己的意愿,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过于约束,代替子女做选择等,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或变得软弱或出现过度叛逆心理。第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实践。很多父母以学习为孩子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当子女脱离父母进入高校后茫然不知所措,辨别是非能力差,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上极度不适应。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长既要关注孩子中小学时期的成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大学生活。当然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智力教育,而应加强子女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构建高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转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高职院校教育者要改变过去低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旧观念,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对高职生的全方位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日常化、制度化,将家庭教育纳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来。
2.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家、校、生相互之间互动沟通较少,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形成合力。在此,我们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推动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更新观念。利用新生开学报到的机会,通过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家长与学生团体互动等活动,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观念。关键是改变家长认为到了大学就不需要再关注子女成长的错误观念。
(2)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高职院校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充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创造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互动的机会。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给学生做辅导、报告等,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使家校共管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在新生入学时除了科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获取最直接的心理资料,同时通过填表等方式收集新生的家庭信息,如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提高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昊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家庭教育因素浅析[J].陕西教育,2009(12).
[2]张航,郝鑫,姜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关键词:高职生;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理念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调适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客观
入学前学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想象。可在入学后很多高职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相去甚远。加上刚到一个新环境,心理上很不适应,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
2.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本科生,读高职院校没发展前途,自我价值实现水平较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现在学习和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收获,容易造成学生不自信、努力进取意识不强、缺乏上进动力,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彷徨和茫然状态。长期下去学生积极性丧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3.人际沟通方面
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加上当今社会倡导个性等因素,造成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时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欠缺人际沟通技巧。在校期间与同学,尤其同寝室室友关系不融洽,容易造成心理焦虑和偏执心理。
4.学习心理状况
高职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中成绩普遍较差造成的学习动机过弱、态度消极、毫无上进心、自卑、厌学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很强,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但对于目标的实现不利,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度的“爱”。独生子女现象造成父母把爱的重心都放到一个孩子身上,希望能给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给予的,包办学业、工作、成家等现象非常常见。殊不知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孩子终究要独立。同时父母给予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外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孩子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剥夺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第二,“封建专制”教育。几千年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强加自己的意愿,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过于约束,代替子女做选择等,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或变得软弱或出现过度叛逆心理。第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实践。很多父母以学习为孩子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当子女脱离父母进入高校后茫然不知所措,辨别是非能力差,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上极度不适应。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长既要关注孩子中小学时期的成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大学生活。当然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智力教育,而应加强子女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构建高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转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高职院校教育者要改变过去低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旧观念,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对高职生的全方位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日常化、制度化,将家庭教育纳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来。
2.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家、校、生相互之间互动沟通较少,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形成合力。在此,我们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推动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更新观念。利用新生开学报到的机会,通过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家长与学生团体互动等活动,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观念。关键是改变家长认为到了大学就不需要再关注子女成长的错误观念。
(2)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高职院校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充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创造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互动的机会。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给学生做辅导、报告等,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使家校共管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在新生入学时除了科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获取最直接的心理资料,同时通过填表等方式收集新生的家庭信息,如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提高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昊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家庭教育因素浅析[J].陕西教育,2009(12).
[2]张航,郝鑫,姜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