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雄激素阻断治疗偶发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发现的偶发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报告偶发前列腺癌18例,占前列腺增生症的2.7%,其中前列腺腺癌16例,未分化癌1例,移行细胞癌1例,术后10例加用雄激素阻断药物治疗,1例拒绝行双侧睾丸切除术。结果: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雄激素阻断药物治疗偶发性前列腺癌,姑息性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能解除下尿路梗阻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关键词:雄激素阻断 前列腺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079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672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18例。17例患者年龄63~87岁,平均73.6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5例合并急性尿潴留,3例术前B超测残余尿>300ml,1例合并双肾积水,2例有肉眼血尿。直肠指诊: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7例, 15例患者前列腺表面光滑,质中等,1例可触及结节,前行经直肠B超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报告为前列腺增生。2例质硬。术前全部行泌尿系B超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局部有低回声团。术前14例血PSA<4ng/L,3例PSA为4~10ng/L,1例PSA为17ng/L,PSA>4ng/L患者均行腹部彩超及盆腔CT扫描,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前列腺结节。血PSA为17ng/L患者行经直肠B超前列腺穿刺活检报告为前列腺增生。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均达外科包膜,术后病理诊断前列腺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4,低分化腺癌4例,移行细胞癌1例。术后行双侧睾丸切除术17例,术后中低分化腺癌及血PSA>4ng/L患者共10例,均间断服用甲地孕酮胶囊,每天1次,每次1粒160mg,服用两个月停两个月。术后所有随访病人均监测PSA,直肠指诊,复查泌尿系B超、盆腔CT等。
结 果
随访病人15例,随访1~8年,术后生存年限<1年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3年4例,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骨转移,1例肿瘤复发。3~5年6例,>5年7例,未发现肿瘤复发,最长8年,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 论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手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前列腺癌称为偶发性前列腺癌(ICPG)。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2.3%左右[1]。
前列腺癌分期根据国际抗癌协会推荐使用的TNM分期,偶发前列腺癌属于T1期(指不能被扪及和影像检查发现的临床隐匿肿瘤)。T1期又可细分为T1a和T1b,前者指癌的体积≤切除前列腺组织的5%,后者指癌的体积>切除前列腺组织的5%[2]。
目前对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有争议,一般认为,偶发性前列腺癌多数起源于移行带,即发生前列腺增生的部位,行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均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也切除了病灶。因此,除了低分化和大体积腺癌,即根据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T1期,一般预后良好,发展为临床癌或转移的机会不多。另外,近一半患者发现前列腺癌后,在因前列腺癌死亡前就已死于其他原因,因此多数学者主张根据JewettWhitmorceProut系统分期A1期前列腺癌不需要过于积极的治疗,应等待观察、密切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时再相应处理[3]。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主要优点为损伤小,术中解剖结构清晰,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一直是公认的最难的手术之一,手术复杂,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大多数医院难以开展此类手术。
而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加双侧睾丸切除术,阻断雄性激素,抑制前列腺癌发生发展,手术创伤小,术后5年生存率与前列腺癌根治术相当,术后生活治疗高,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单纯去势治疗仅能阻断睾丸来源的雄激素,不能祛除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雄激素,服用甲地孕酮胶囊可以对抗身体内剩余的雄激素。雄激素阻断后,一部分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可逐渐适应,进而转化为非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间歇内分泌治疗(IHT)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激素缺如或低水平状态下,能够存活的前列腺癌细胞通过补充的雄激素获得抗凋亡潜能而继续生长,从而延长肿瘤进展到激素非依赖期的时间,保持前列腺癌细胞的激素依赖性。IHT的优点包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成本,减少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2]。国内学者在一组69例患者IAB与MAB治疗的比较中,亦显示IAB可明显降低潮热症状、骨质疏松,及乳房肿痛的发生率。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为老年患者,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72岁,高峰年龄75~79岁[2],多数患者合并其他诸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相对差,耐受手术风险不高,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间歇雄激素治疗非常适合老年患者。根据对1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偶发前列腺癌患者疗效观察,我们认为对于前列腺经尿道电切术后发现的偶发前列腺
癌,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间歇内分泌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高,生存时间长。
参考文献
1 王刚,周利群,那彦群.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前列腺偶发癌10年回顾性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2):117-1201.
2 那彦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Gronberg H,Damber C,Jonson H,et al.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in northern Swede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umor grade and patient age. Urology,1997,49(3):374-378.
关键词:雄激素阻断 前列腺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079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672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18例。17例患者年龄63~87岁,平均73.6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5例合并急性尿潴留,3例术前B超测残余尿>300ml,1例合并双肾积水,2例有肉眼血尿。直肠指诊: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7例, 15例患者前列腺表面光滑,质中等,1例可触及结节,前行经直肠B超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报告为前列腺增生。2例质硬。术前全部行泌尿系B超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局部有低回声团。术前14例血PSA<4ng/L,3例PSA为4~10ng/L,1例PSA为17ng/L,PSA>4ng/L患者均行腹部彩超及盆腔CT扫描,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前列腺结节。血PSA为17ng/L患者行经直肠B超前列腺穿刺活检报告为前列腺增生。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均达外科包膜,术后病理诊断前列腺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4,低分化腺癌4例,移行细胞癌1例。术后行双侧睾丸切除术17例,术后中低分化腺癌及血PSA>4ng/L患者共10例,均间断服用甲地孕酮胶囊,每天1次,每次1粒160mg,服用两个月停两个月。术后所有随访病人均监测PSA,直肠指诊,复查泌尿系B超、盆腔CT等。
结 果
随访病人15例,随访1~8年,术后生存年限<1年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3年4例,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骨转移,1例肿瘤复发。3~5年6例,>5年7例,未发现肿瘤复发,最长8年,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 论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手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前列腺癌称为偶发性前列腺癌(ICPG)。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2.3%左右[1]。
前列腺癌分期根据国际抗癌协会推荐使用的TNM分期,偶发前列腺癌属于T1期(指不能被扪及和影像检查发现的临床隐匿肿瘤)。T1期又可细分为T1a和T1b,前者指癌的体积≤切除前列腺组织的5%,后者指癌的体积>切除前列腺组织的5%[2]。
目前对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有争议,一般认为,偶发性前列腺癌多数起源于移行带,即发生前列腺增生的部位,行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均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也切除了病灶。因此,除了低分化和大体积腺癌,即根据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T1期,一般预后良好,发展为临床癌或转移的机会不多。另外,近一半患者发现前列腺癌后,在因前列腺癌死亡前就已死于其他原因,因此多数学者主张根据JewettWhitmorceProut系统分期A1期前列腺癌不需要过于积极的治疗,应等待观察、密切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时再相应处理[3]。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主要优点为损伤小,术中解剖结构清晰,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一直是公认的最难的手术之一,手术复杂,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大多数医院难以开展此类手术。
而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加双侧睾丸切除术,阻断雄性激素,抑制前列腺癌发生发展,手术创伤小,术后5年生存率与前列腺癌根治术相当,术后生活治疗高,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单纯去势治疗仅能阻断睾丸来源的雄激素,不能祛除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雄激素,服用甲地孕酮胶囊可以对抗身体内剩余的雄激素。雄激素阻断后,一部分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可逐渐适应,进而转化为非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间歇内分泌治疗(IHT)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激素缺如或低水平状态下,能够存活的前列腺癌细胞通过补充的雄激素获得抗凋亡潜能而继续生长,从而延长肿瘤进展到激素非依赖期的时间,保持前列腺癌细胞的激素依赖性。IHT的优点包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成本,减少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2]。国内学者在一组69例患者IAB与MAB治疗的比较中,亦显示IAB可明显降低潮热症状、骨质疏松,及乳房肿痛的发生率。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为老年患者,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72岁,高峰年龄75~79岁[2],多数患者合并其他诸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相对差,耐受手术风险不高,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间歇雄激素治疗非常适合老年患者。根据对1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偶发前列腺癌患者疗效观察,我们认为对于前列腺经尿道电切术后发现的偶发前列腺
癌,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间歇内分泌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高,生存时间长。
参考文献
1 王刚,周利群,那彦群.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前列腺偶发癌10年回顾性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2):117-1201.
2 那彦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Gronberg H,Damber C,Jonson H,et al.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in northern Swede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umor grade and patient age. Urology,1997,49(3):3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