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愉悦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情导入”,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缘文会友”,实践“悦读”的交流与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愉悦阅读
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决定着学生智力的背景,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在小学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愉悦阅读教学呢?
一、“以情导入”,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一双叶片,教海无边,又怎样找出一条运用于所有课堂的经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要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就要有适合这样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出师生都喜闻乐见的话题,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教师需以童心去阅读、去感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或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或以设激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与作者对话;或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这一起点)读(体味)课文,领悟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亲和力,尤其珍视自我阅读的“第一感”,将心(师)比心(生),以情(师)唤情(生),找出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这样,学生有了悦读的热望,就为师生对话奠定了最直接切入点。
二、“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
名师贾志敏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把他们带入优化的情境中,使他们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地活动起来,进行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触摸、模仿、操作等身体的活动,加上通过图画、音乐、戏剧创设情境,于是又有了包括唱歌、跳舞、表演等在内的艺术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要不懈努力----积极陪伴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优化的课堂情境空间,根据教材特点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趣的氛围,让儿童的活动有机地注入“悦读”过程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这样,儿童才能主动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角色。
三、“缘文会友”,实践“悦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为迁移而教”,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教会他们将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广泛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提高学力的目的。教师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引导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儿童的身心健康、愉悦的发展!
追求愉悦的阅读,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刚刚结束的同时,呼唤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关键词:小学语文;愉悦阅读
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决定着学生智力的背景,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在小学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愉悦阅读教学呢?
一、“以情导入”,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一双叶片,教海无边,又怎样找出一条运用于所有课堂的经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要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就要有适合这样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出师生都喜闻乐见的话题,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教师需以童心去阅读、去感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或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或以设激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与作者对话;或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这一起点)读(体味)课文,领悟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亲和力,尤其珍视自我阅读的“第一感”,将心(师)比心(生),以情(师)唤情(生),找出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这样,学生有了悦读的热望,就为师生对话奠定了最直接切入点。
二、“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
名师贾志敏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把他们带入优化的情境中,使他们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地活动起来,进行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触摸、模仿、操作等身体的活动,加上通过图画、音乐、戏剧创设情境,于是又有了包括唱歌、跳舞、表演等在内的艺术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要不懈努力----积极陪伴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优化的课堂情境空间,根据教材特点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趣的氛围,让儿童的活动有机地注入“悦读”过程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这样,儿童才能主动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角色。
三、“缘文会友”,实践“悦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为迁移而教”,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教会他们将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广泛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提高学力的目的。教师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引导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儿童的身心健康、愉悦的发展!
追求愉悦的阅读,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刚刚结束的同时,呼唤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