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梅县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绘一张蓝图,塑一批景点,富一方百姓,铸一个品牌”为抓手,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弘扬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批以知青文化、厨师文化、古村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美丽乡村,为乡村发展培根铸魂,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文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打造知青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漫步在桃尧镇桃溪村,醒目的标语再现了当年知青在各地农场插队的生活、工作场景,崭新的知青文化展览馆通过知青海报、知青赞歌和知青影视文化墙等展示了知青上山下乡、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村里现在热闹起来了,不少老知青专程前来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精神也激励着我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村干部饶广添说。
“2018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古尔夫伉俪捐赠了1000万元建设资金助力桃溪村美丽乡村建设。”桃溪村党支部书记黄玲告诉笔者。近年来,该村立足乡情实际,深挖历史人文和知青文化,委托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分散的节点,寓知青文化、乡愁文化于景观之中,使“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成为现实,着力打造桃花意境、康养胜地。
深挖文化底蕴,才能留住乡愁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保留各村特色,努力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例如桃溪村的知青文化、桃源村的古民居文化、螺江村的名人文化等。”桃尧镇党委副书记曾可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投入资金繁荣乡村文化,让文化点亮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光大厨师文化 构筑幸福家园
在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厨乡文化”展览馆,可以详细了解到“玉水厨乡”的发展历史、“厨出玉水”的来由以及“厨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国中生代顶尖五十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中华金厨奖’得主朱世雄都是我们村的。目前,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名,遍布全国各地。”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介绍道。
然而,玉水村成为“厨师之乡”并非一蹴而就,从“煤炭村”到“厨师村”还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郭开扬。“村里煤矿场关闭后,大家开始另谋出路,把希望寄托在早年外出学厨,并且已小有名气的郭开扬身上,村里80%的厨师当年都是通过他介绍外出学厨的。”郭国青说。就这样,村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走上了外出学厨之路。一时间,玉水村涌现出一大批烹饪学徒,一些人开始在全国各地的烹饪领域崭露头角,并且有不少已成为名厨。
为了激活名厨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梅县区在2018年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玉水“厨师之乡”为抓手,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等产业链,以人才振兴引入特色产业、传播客家文化,将玉水村打造成梅县区一张独具客家特色的新名片。
“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玉水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积极开展‘两美行动’,围绕‘一园一心、两场两水、三路三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村里也成了梅县区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郭国青说。当前,玉水村正在加快建设集湿地公园、民宿、农家乐、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游乐园、宴会中心等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
厚植古村文化 激活美丽经济
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两岸沃野阡陌相连,村庄安宁静谧,独具特色的客家围龙屋点缀其间,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徐徐铺开。据了解,侨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全村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 116 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
如何盘活资源,让侨乡村坐上经济腾飞的“快车”,一直是该村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侨乡村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整合古村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以“陌上故庐,客归侨乡”为主题,利用风景如画的客家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客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2018年初,侨乡村成立了由村民入股参与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古民居开发。”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告诉笔者。
通过整体盘活资源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带旺了村里的人气,既让游客感受到古村文化的魅力和乡村的乐趣,也给当地群众制造了许多“商机”。“今年,合作社将村里闲置土地集约起来,再引进公司种植玉米、火龙果作户外拓展用,让侨乡村在‘十一’黄金周火了一把。”潘增明说。自在楼咖啡厅店员陈婷告诉笔者,国庆期间咖啡厅生意很好,甚至出现了排队等位现象,收入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此外,“中国传统村落”桥溪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茶山村等山中瑰宝也魅力四射,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揭开古村神秘的面纱……
弘扬红色文化 发掘特色产业
走进水美村,村里“一片红”—红色元素随处可见,舒适美丽的村容环境令人心向往之。“水美村是九龙嶂革命根据地重要核心区域,拥有宝贵的红色资源。近年来在省、市、区和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打响了红色乡村游的金字招牌。”水美村党支部书记罗苑华说。
通过“红色村”项目,水美村掀起了“红色热潮”,带动了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餐、紅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打响了“水美鸡”“水美百香果”“水美蜂蜜”等品牌,持续上涨的人气让红色效益逐渐凸显。“为了让产业多元化发展,我们还依靠水美村的水引进了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这个年产值上亿元的基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难题,也帮助水美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告诉笔者。
水美村的发展是梅县区加大力度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丰富苏区红色内涵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梅县区将结合全区红色资源分布特点,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以九龙嶂、同怀别墅、叶帅故居为主线,打造红色小镇,建设文创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做强红色旅游胜地,为红色梅县注入动力,打通致富“动脉”。
打造知青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漫步在桃尧镇桃溪村,醒目的标语再现了当年知青在各地农场插队的生活、工作场景,崭新的知青文化展览馆通过知青海报、知青赞歌和知青影视文化墙等展示了知青上山下乡、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村里现在热闹起来了,不少老知青专程前来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精神也激励着我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村干部饶广添说。
“2018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古尔夫伉俪捐赠了1000万元建设资金助力桃溪村美丽乡村建设。”桃溪村党支部书记黄玲告诉笔者。近年来,该村立足乡情实际,深挖历史人文和知青文化,委托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分散的节点,寓知青文化、乡愁文化于景观之中,使“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成为现实,着力打造桃花意境、康养胜地。
深挖文化底蕴,才能留住乡愁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保留各村特色,努力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例如桃溪村的知青文化、桃源村的古民居文化、螺江村的名人文化等。”桃尧镇党委副书记曾可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投入资金繁荣乡村文化,让文化点亮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光大厨师文化 构筑幸福家园
在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厨乡文化”展览馆,可以详细了解到“玉水厨乡”的发展历史、“厨出玉水”的来由以及“厨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国中生代顶尖五十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中华金厨奖’得主朱世雄都是我们村的。目前,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名,遍布全国各地。”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介绍道。
然而,玉水村成为“厨师之乡”并非一蹴而就,从“煤炭村”到“厨师村”还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郭开扬。“村里煤矿场关闭后,大家开始另谋出路,把希望寄托在早年外出学厨,并且已小有名气的郭开扬身上,村里80%的厨师当年都是通过他介绍外出学厨的。”郭国青说。就这样,村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走上了外出学厨之路。一时间,玉水村涌现出一大批烹饪学徒,一些人开始在全国各地的烹饪领域崭露头角,并且有不少已成为名厨。
为了激活名厨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梅县区在2018年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玉水“厨师之乡”为抓手,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等产业链,以人才振兴引入特色产业、传播客家文化,将玉水村打造成梅县区一张独具客家特色的新名片。
“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玉水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积极开展‘两美行动’,围绕‘一园一心、两场两水、三路三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村里也成了梅县区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郭国青说。当前,玉水村正在加快建设集湿地公园、民宿、农家乐、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游乐园、宴会中心等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
厚植古村文化 激活美丽经济
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两岸沃野阡陌相连,村庄安宁静谧,独具特色的客家围龙屋点缀其间,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徐徐铺开。据了解,侨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全村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 116 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
如何盘活资源,让侨乡村坐上经济腾飞的“快车”,一直是该村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侨乡村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整合古村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以“陌上故庐,客归侨乡”为主题,利用风景如画的客家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客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2018年初,侨乡村成立了由村民入股参与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古民居开发。”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告诉笔者。
通过整体盘活资源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带旺了村里的人气,既让游客感受到古村文化的魅力和乡村的乐趣,也给当地群众制造了许多“商机”。“今年,合作社将村里闲置土地集约起来,再引进公司种植玉米、火龙果作户外拓展用,让侨乡村在‘十一’黄金周火了一把。”潘增明说。自在楼咖啡厅店员陈婷告诉笔者,国庆期间咖啡厅生意很好,甚至出现了排队等位现象,收入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此外,“中国传统村落”桥溪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茶山村等山中瑰宝也魅力四射,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揭开古村神秘的面纱……
弘扬红色文化 发掘特色产业
走进水美村,村里“一片红”—红色元素随处可见,舒适美丽的村容环境令人心向往之。“水美村是九龙嶂革命根据地重要核心区域,拥有宝贵的红色资源。近年来在省、市、区和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打响了红色乡村游的金字招牌。”水美村党支部书记罗苑华说。
通过“红色村”项目,水美村掀起了“红色热潮”,带动了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餐、紅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打响了“水美鸡”“水美百香果”“水美蜂蜜”等品牌,持续上涨的人气让红色效益逐渐凸显。“为了让产业多元化发展,我们还依靠水美村的水引进了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这个年产值上亿元的基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难题,也帮助水美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告诉笔者。
水美村的发展是梅县区加大力度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丰富苏区红色内涵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梅县区将结合全区红色资源分布特点,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以九龙嶂、同怀别墅、叶帅故居为主线,打造红色小镇,建设文创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做强红色旅游胜地,为红色梅县注入动力,打通致富“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