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非雾,花非花

来源 :大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来了,悄然无声,但却十分有形,让世界在一片迷雾中幻化成海市蜃楼。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如果,不去思虑空气中的PM2.5,眼前的迷雾重重,倒是别有一番奇景。
  眼前的雾,总是让我回想起少小时候的乡村生活。四周都是旷野,还有起伏的丘陵,典型的川东地貌。清寒的冬天,却有几样东西让人怀念,清晨的雾,飞扬的雪,还有温暖的炉火。初冬的清晨,总是有薄纱笼罩,让贫瘠的乡村,坠入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那些简陋的房屋不再简陋,尖顶的建筑,如同城堡一般。住在里面的平民,也算得上是自己王国里的国王。喜欢在清晨去雾里走上一遭,回来时便顶着一头的湿发,连眼睫毛上也不免会沾上露水。今日的任何化妆水,恐怕都没有那样的清爽。拿着一本书,静静地走在泥土的小径上,周围的世界浸润在薄雾里,连文字也带上了更多朦胧的意象,感觉自己身在如梦如幻的仙境,其乐何及。此时,读诗歌和散文怕是最为合适,因为那样梦幻的场景,那样朦胧的景致。这一幕幕場景,成为幼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即便成年之后,在日渐繁复的人生节奏里,于心灵中仍然念念不忘那份简单、质朴和清纯。或许,也不敢忘,因为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底色。
  以前的雾霾,几乎都出现在北方。这曾经让身在南方的人有些侥幸,以为上天厚待,可以与之隔绝。但是,最近中国的中南部全部陷入重重雾霾之中。这让我们深信,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今天或者明天,都将承受过度开发、恣意破坏带来的后果,无人可以幸免。是从此居安思危,还是依然我行我素?但愿每个人都会做这道选择题。
  今天一早要送儿子去上课。还未出门,窗外的白雾茫茫,已经让我知道雾有多浓。但是,出得门来,才发现雾的深浓,已经超出我的想象。在最糟糕的地方,能见度或许只有五米。前几天已经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新街口,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打开车灯和双跳灯,跟儿子一起扎进浓雾里。小的时候也见过这么浓的雾,但因为只是走路,也不会担心会与人撞上,所以五米的能见度还是让我感到足够的安全,完全没有任何的忐忑。但是,在这么差的能见度里开车,着实让人有些心惊。不过,此时此刻,唯有平静和淡定。我睁大眼睛看着前面,小心翼翼地踩着油门和刹车,感觉倒是颇为刺激。车在一片迷雾中行进,周围除了白色的浓雾之外,连一棵树都看不见。还好,路上有黄色的分界线,倒是给了我很好的指引。我慢慢地开着车,有轻柔的音乐相伴,跟儿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感觉很温暖。说实话,这么浓重的晨雾,或许平生都会很少见到,能够亲身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吧。所以,我跟儿子说,人生其实非常有意思,就在这无数的未知,也在这敢于直面未知的勇气。一路前行,你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不管怎样,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带着一份愉悦的心情,再大的风雨,也可以平安度过。
  走到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雾气没有那么重了,还可以看得清森林中仍然金色的树叶,给这肃杀的清晨增添了一份暖意。宽阔的林荫大道,在雾中显得格外的美。自然如同一个魔法师,让我们见识不同的幻象。但人生是真实的,那些美好,那些亲情,那些爱情,那些温暖,就在我们的心里。不管外界如何地风云变幻,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的坚持,对美好的欣赏,对美好的感恩。
  上完课回来,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雾气散去了不少,可以清晰地看到紫金山的轮廓,尽管依然薄雾缭绕。从紫金山庄一带过来,穿行在蜿蜒的山道上,斑驳的阳光在树叶的间隙中投射下来,一道道光线在眼前织出一幅美丽的景象。山道上很静,行人稀少,越空而来的鸟鸣,打破了初冬的静寂和荒凉。摇下车窗,让山风吹拂而来,心中的雾霾荡然无存。很喜欢水边的柔婉,也喜欢山林的伟岸,因为它带给我们以勇气和力量。
  人生是多面的棱镜,苦与乐并存,柔与刚同在。即便身在充满PM2.5的雾霾里,心中仍有朗朗晴天。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曾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其他文献
作为人类亲密的动物朋友,人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南京也流传着很多和马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又体现在很多地名中,比如马府街就和下西洋的郑和有关,马道街和大富商沈万三有关……  但要说南京的马,不得不说说这最早的一匹马,这匹马不仅见证了南京变迁的历史,更是见证地球的变迁,这就是1956年在南京江宁方山发现的一块马化石。这匹马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方山安琪马  1956年5月6日的清
期刊
陈超同志去世了。  我认识陈超同志已有55年,但只是藕断丝连般地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解放初期,他是扬州专署专员(地委副书记),我是江都湾头区区长;“文革”时,他被贬为县级泰州市委副书记,我下放市郊农业社当农民;文革后,他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在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任职。虽然交结并不深,但长期的耳闻目睹,我对他充满尊重与敬畏。  陈超同志参加革命70年来,无论在战争岁月,还是在建设年代,从不计
期刊
一,“李氏小园”与“闲居进士”    板桥中进士之后,未能如愿得官,怅然南归,住处是扬州“李氏小园”。他的组诗“李氏小园”四首,满怀深深同情,描绘了小园中一户人家的贫苦生活。这组诗说明着板桥的一颗平民之心。  “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这是小园大致的规模状况。“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这户人家是难得吃到一回肉的。但这一天买了一点肉回来,于是弟兄二人一齐动手,“大儿执鸾刀
期刊
“文化大革命”前,我因为搞文学评论受过“批判”。1957年3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的《对陈其通等同志“意见”的意见》一文。当时毛泽东主席因号召党内外同志“鸣放”表扬了我及这篇文章。1957年4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里更提名表扬了该文。但在“反右”中该文却被当作“毒草”受到批判,我也因此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文革”中,我更因“修正主义文艺路线黑干将”而受到批判。后被下放到一个农村中学里工作。所以
期刊
孔 子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评语: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
期刊
八月中旬,女儿和外甥女分别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给母亲打电话,说想带女儿和外甥女到祖堂山陵园去看看父亲。电话那头母亲愣了一下,可能心想,不过时不过节的,去陵园干什么?但仅仅停顿了两秒钟,母亲明白了我的用意,赶紧说,好的,太好了,我也一起去。  我的小家、妹妹的小家与母亲家同住一城。电话约定后的第二天上午,我找了一辆车,带着女儿来到母亲家,和早已来到的外甥女及母亲会合,一道驶往南郊。  尽管不是清明
期刊
伍华艺术简历  伍华,高级教师,国画大师史國良教授的学生,擅长国画写实人物画。她酷爱民族舞蹈,专注于用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表现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之美,创作出的舞蹈人物画作品写实、唯美、健康,被誉为“从敦煌壁画中走出的现代艺术”。作品先后获得了“印象·江苏万人书画艺术作品展”金奖,“第三届全国教师书画艺术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大赛”银奖,“第三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金奖等。  近年
期刊
王静修女士自幼喜好书法,初得河南书家趙一先生指点,领略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此沉迷不得自拔,遍临碑帖,熟读各家。从唐楷入手经柳颜上追秦汉,行书顺承魏晋,宗师‘二王’,继学唐孙过庭、明人文征明和董其昌。草书远师怀素,近学于佑任。她手追心摹、临池不懈,理论联系实际,在师古人同时感悟自然人生。以古文名篇为题材,在扎实的楷书基础上经行、草,再以小楷书写《四书》《五经》。书谱、千字文、腾王阁序、前后赤壁赋
期刊
大约400多年前,一棵不经意的榕树种子,由飞行的鸟带来落下,在水乡这片土地中找到需要的养分,肆意纵情生长,长成了独木成林的壮观景象。这一片生态盎然的榕树林,成了鸟儿的天堂,几百年来,鸟儿与村民和谐共处,成了远近闻名的景觀。那些来过的,未来过的,都充满憧憬与记忆。  上世纪30年代,巴金一篇《鸟的天堂》,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画面永远留在人的脑海中。时至今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儿还是鸟的天堂么?  
期刊
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城市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巨无霸,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依附城市,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厌倦了城市生活带给自己的压力、无助感,开始谋划逃离城市或者说大都市,他们希望在一些相对安静的小城、小镇和乡村停下步子,虽然不能完全说是在此安身立命,但是至少有了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自由呼吸的地方。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没有霓虹灯。”台北不是罗大佑的家,而在南京,在北京,有这么一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