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胸外科患者的术后护理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和总结206例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 206例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恢复,好转及痊愈204例,并发症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全面提高胸外科重症患者的术后护理质量,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在术后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解放军264医院近一年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用ATB药敏板条及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 1030株革兰阴性细菌主要来源于痰液、伤口分泌物、尿液及血液,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占36.4%、28.3%、23.0%和1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联合超声在宫内节育器(IUD)异位取出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IUD 异位患者应用宫腔镜联合超声或联合腹腔镜下取出IUD.结果 32例全部成功取出IUD,其中宫腔镜联合超声取出27例,联合腹腔镜下取出5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可明确IUD在宫内形态及IUD异位位置,提高取器的成功率.而对于复杂IUD异位,宫腹腔镜联合取器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提高取器安全性。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与同期收治的30例患者行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微创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等均有明显恢复,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方法 对59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在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年龄早、症状重、多发性梗死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易于复发。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其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钻孔引流术,观察组39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包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总花费、术后3d复查CT血肿残留例数、术后癫痫发作例数、二次手术患者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工交建设占地越来越多,我们的地球越来越挤,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会被“挤”出地球。为解决地球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问题,科学家们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对33例新生儿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气胸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新生儿窒息复苏4例,新生儿肺炎3例.其中31例治愈,2例双侧气胸合并广泛气漏死亡.结论 新生儿气胸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2综合征、窒息复苏等,治疗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正确处理,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胸腔穿刺闭式
目的 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穿孔修补术6例,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4例,穿孔修补术后行二期根治手术2例;姑息性胃癌切除术8例;一期胃癌根治术3例.三种术式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5个月,13.6个月和23个月.结论 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术式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应尽可能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胎盘植入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14例胎盘植入出血患者,行经皮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术,而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术后辅以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观察其术后出血、胎盘组织排出、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C)下降,并对其月经复潮、规律月经出现时间、复孕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4例,经治疗后止血良好,胎盘娩出良好,短期内出现月经复潮,5个月内恢复月经规律,且术后复孕
慢性疼痛常常会伴发精神障碍,最常见到的是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多种慢性疼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均易伴发焦虑及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质量.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疼痛得到缓解的同时焦虑及抑郁障碍症状明显改善.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时发现慢性疼痛伴发焦虑、抑郁障碍这种共病状态,在治疗疼痛的同时积极治疗焦虑及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