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西具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当前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呈现不容乐观的态势。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可分为赣鄱文化特色生态景观、徽派文化特色生态景观、客家文化特色生态景观三种类型,三类生态景观特色鲜明,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现状;特色;价值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村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当代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江西是拥有丰富在古村落资源,在发掘和评选古村落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原本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现状如何,具有哪些特色和价值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认识。
一、古村落生态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古村落,又称“传统村落”[1],学术界对古村落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指具有一定的历史跨度,且村落选址、环境、风貌等未有重大的变动,以自然村的形式存在聚落、集落。近些年来,国内对古村落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关注,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如果从旅游学角度审视古村落含义,古村落应从历史文化性和乡村景观性来理解,并把它定义为“由历史遗留下来的民居古建筑群、历史事象、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景观体。” [2]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古村落是我国多元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耕生活的源头和根据地,也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不同学者对古村落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生态景观,是指在一个整体空间内包含的所有有机体和无机体、生命的运行规律、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方式以及内在联系、整体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等。[4]生态景观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网络,一种系统性有机联系,表现为关联的和谐性。
生态景观应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类在对人文景观的干预中,往往自然景观是着力点,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的形成的基础。古村落生态景观,在范畴上指涉古村落,本文的古村落生态景观主要围绕自然景观为核心展开的村落布局、建筑、文化空间、园林小品设施、植被和古村落发展的过程、功能和格局。事实上古村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景观,这种景观的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二、江西古村落的生景观现状
1.江西古村落的分布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略带平原。江西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形成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系,适合农耕生活。
唐宋以来,江西社会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村落,孕育了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目前江西有30个村和3个镇名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截止2016年底,有175个村落入选在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分布在全省各地级市,吉安、上饶、赣州为多,萍乡、鹰潭较少。在县域内以上饶婺源县、吉安青原区、抚州金溪县、和赣州市区最为密集。
在考察江西古村落分布的时候,江西古村落同时存在海拔高和海拔低两种对立的村落集聚现象,海拔高的古村落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吉安市的西南部和赣州的南部;海拔较低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东南方向、吉安的东北部和景德镇南部。[5]除了从地理学的流域、地貌来划分类型,一些专家把古村落按文化特征来划分为徽派古村落、赣派古村落和客家古村落等类型。这种从文化视角去划分古村落类型的做法,对古村落分布生态景观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也为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思维。
2.江西古村落的生态景观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绩,盲目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扩建、改建、兴建旅游点,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造成当地的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谋生,村落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乡村自理治理能力减弱。
江西约有 15 万多个自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总数还不到两百个[6]。江西省各级政府对于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宣传和有序开发,而大多数未列入的一般古村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多处于加速消亡状态。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村落布局、古建筑、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设施、水景植被的自然景观和古村落发展过程中形成人口、体制、历史、文化、风俗、伦理等人文景观在大时代背景下负重前行。
(1)生态景观的自然景观方面。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村落建设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村落布局注重“风水”(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在村落布局中也其一定科学的成分)。古村落布局一般多为依山傍水、背山面田,水流穿村儿过,具有良好生态系统。古建筑大多砖木结构为主,建筑料自然环保,结构与布局因地制宜,指向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整个村落建筑互相呼应,主次分明,整体有序,具有强烈的领域感和集体感。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园林小品大多数是附庸于在古村落的大戶人家,植被则是自然而为。传统古村落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主导下构建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种变化在城镇化进程的古村落上尤为明显。一方面,村民为寻求现代生活,或因人口的增加,住房紧缺问题,将那传统样式的老建筑拆除、翻新、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洋房”。这或许是源于尚未做好传统物质文化精神反思的大众以一种脱胎换骨的心态去改造、替换,销毁、遗弃自然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地方乡镇为了所谓现代化,盲目推改造古村落,整体风貌于不顾。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村落都在这种政绩效应下急速消失。
在调查中,另外一种现象也令我们忧虑——开发性破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有着急迫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的确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盲目扩张旅游业给古村落景观和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有的将古建筑拆后重建,以赝替真。有的将文化广场建户外游乐场、商场、餐饮店,有的村民为了经营需要的乱搭乱建,布局影响到村落原风貌,而且超负荷的游客也给古村落带来环境污染。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存较好的要么是早已成名的古村落,如婺源上晓起村,乐安流坑村、宜丰县天宝村、丰城市的白马寨等。要么是尚未被一般群众所知的村落。但总体来说生态景观破坏仍在持续。
(2)生态景观的人文景观方面。
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文景观应是古村落发展过程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切与其原有物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部分——人口、体制、历史、文化、风俗、伦理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首先要借助自然物质(自然景观)而存在。古村落的自然景观对教育、诗歌、绘画、摄影、文学作品也有着明显的启迪作用[7]。别有意味的民居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雕刻,世代相传的年俗、民歌,以及凝聚村民精神的宗祠礼仪等都是丰富的生态景观组成部分。
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景观,其被破坏是直观可见的,也最容易被当地政府、村民认识到。而基于自然景观所衍生的景观人文方面,其被破坏的状况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人文景观是自身通过文本或口口相传形式整体而传承下来。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传承环节缺失使得人文景观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现状。如,村落赖以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土生土长的原村民,由于社会城乡差距的原因,迅速流向城市,特别是青年人流失加速了古村落人文延续苦难,使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档。许多古村只剩下老弱妇孺守村,成为鲜有人气的空心村。经济基础缺乏,文化传承主体消失,原本具有的自我发展动力丧失,许多古村落已经“名存实亡”。
古村落价值和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古老建筑和原样外在,还和创造其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原村民息息相关。古村落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原住民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分不开的,没有原住民的存在,传统造物工艺、传统民俗、宗族文化的传承根本无从谈起。即使许多曾繁华一时,颇具文化底蕴的古宅院被非原村民购买,也常因新主人对宅院的历史的了解甚少,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无法续接在古村古宅的文脉上。这已经成了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文精神传续与发展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中具有普遍性,几乎无一幸免。这也是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最难解决的问题。
三、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特色
从不同角度对江西古村落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特色的归纳也应当基于江西古村落类型的划分的视角下进行。古村落的生态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综合而成。村落布局、古建筑、文化广场、园林小品设施及水景植作为可视物质,其特色应结合人文属性而进行归纳阐述。笔者倾向于以文化差异来划分江西古村落景观特色。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可分为赣鄱文化生态景观、徽州文化生态景观、客家文化生态景观三类有区别有有联系的生态景观。
1.赣鄱文化生态景观
赣鄱文化是新世纪以来江西学界主张的学术词汇,它试图概括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江西区域文化。赣鄱文化的内涵应该融合了部分徽州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的因子。赣鄱文化生态景观主要代表村落有吉州区钓源村、青原区渼陂村、乐安县流坑村、安福县三舍村、进贤周坊村、铅山石塘村、景德镇瑶里等。这些古村生态景观都是以“耕读文化”为特色,村落选址地势平坦,良田甚多,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水运交通便利之地。村落布局以一条横向主要道路带状展开,间以多条纵向巷弄发展成网格状。古建筑多因科举及第而兴大兴邸,如“进士坊”、“大夫第”等。在公共空间方面,注重对宗祠、戏台及主要街巷建设。建筑中普遍以在木雕、石雕、楹联、彩绘等形式表现传统经典文化故事或颂扬本家族优秀子弟和宗族文化。
2.徽州文化生态景观
徽州文化在江西古村落主要是在赣东北的婺源,浮梁县等,婺源李坑村、浮梁县磻溪村、乐平市上、下徐村为主要代表。尤其是有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星罗棋布着无数徽派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的生态景观反映着“徽商文化”。村落选址要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口紧收、中间微凹、山水相伴” [8]或“青山叠翠、溪水清清”,要么在河流或驿道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村落布局沿山坡而建,房屋依坡向而变,呈阶梯状,街巷用重要建筑元素来串联村,普通居住、公共空间有序分割。古建筑多商儒结合,既有徽商豪宅,也有书院,呈现出粉墙黛瓦色。公共文化景观物态多样,祠堂、戏台、水榭、廊桥等功能丰富,共同构成公益景观。园林小品富有水墨意境,植被丰茂,涵水固土、减涝防旱,构建了一个的微观的良性生态区。
3.客家文化生态景观
江西的客家人主要在赣南地区,客家文化作为中原汉族南迁形成的民系所形成的文化,其在古村落生态景观上特色鲜明。主要代表村落有龙南县新园村、赣县大坑村、于都县谢屋村、瑞金洋溪村等。客家村落生态景观特色体现在民居设计的“防御”性。客家人为了防匪患而建造了封闭、半封闭建筑的围屋。村落选址多四面环山,中间谷地宽大、平坦、肥沃又有溪流,这种环境有利于生存和防御。建筑以高围墙的方形围屋为主要形式,围屋把生活、学习、劳动等功能统于成一个民居中。
四、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价值
1.艺术审美价值
江西古村落中的一些民居宅邸、宗祠庙宇、牌坊戏台等古建筑风格古朴,气韵隽雅,或白墙黑瓦、或红石青砖的建筑体现着我们先民的审美趣味。建筑上的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直接反应先民的审美风尚。许多古村落建筑的自画出自古代儒士名家之手,也极具艺术价值。
绝大多数江西古村落多选址为环境优美,山青绿水的生态自然环境中,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都成了的古村落生态景观的构景元素。这些古村落生态景观多背山面水,不仅是风水选择的必然,它还契合着先民朴素的艺术审美。
2、旅游经济价值
根据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江西省乡村旅游接待2.63亿人次,同比增长38.53%,占全省全年旅游接待人次的56%;乡村旅游总收入2326.55亿元,同比增长29.25%,占全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6.72%;帮助15万农民脱贫致富,带动63.6万农民就地就业。[9]。毫无疑问,当今的乡村旅游最大看点就是具有特色的古村落景观。。婺源古村落的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天井、马头墙、房屋建筑上雕刻装饰等生态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据。设想一下,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现代建筑林立,民俗相同,饮食无差别的旅游点肯定是没有吸引力。目前江西省古村落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科学开发,做好旅游经济将为江西古村落发展提供资金,也将促进乡村振兴。
3、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是历史文物价值,古村落生态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产物,景观中的房屋建筑及上面所精美雕刻和、楹联匾额等都具有较长的历史,有些还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文物的价值,属于物质遗产。其次文化研究的价值,生态景观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内涵——建筑、宗祠、戏台所呈现的乡贤文化、儒家思想,传统民俗下的民间信仰和造物工艺,甚至传统的风水观念。这些既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乡村文化研究的重要活态资料。另外,生态景观还是精神传承重要媒介。古村落生态景观中隐含的宗族认知,是我们寻找自我、传承家族精神有效手段和载体。所有这些构成古村落生態景观的精神和灵魂
注释:
[1]2012年4月我国住建部联合文化部、文物局和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古村落摸底调查时将“古村落”正式统一命名为“传统村落”。
[2]方志远,冯淑华.江西古村落的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比较[J]. 江西社会科学,2004,(8):220
[3]陈喆,周涵滔.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 建筑学报, 2012, (4): 109-114.
[4]杨东辉.因循自然的景观规划-发达国家的水域空间规划看城市景观的新需求[J].中国园林,2002(3):12~15
[5]李小芳. 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文化特征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6]孙明泉.江南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J].徽学.2001.6
[7]梁洪生.珍如珠宝的江西古村[N].江西日报2014.5.28
[8]参见孙明泉.江南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J].徽学.2001.6
[9]参见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大数据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
周群,男,1978年7月,江西鹰潭人,硕士学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背景下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YG2013027)的成果。
关键词: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现状;特色;价值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村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当代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江西是拥有丰富在古村落资源,在发掘和评选古村落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原本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现状如何,具有哪些特色和价值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认识。
一、古村落生态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古村落,又称“传统村落”[1],学术界对古村落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指具有一定的历史跨度,且村落选址、环境、风貌等未有重大的变动,以自然村的形式存在聚落、集落。近些年来,国内对古村落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关注,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如果从旅游学角度审视古村落含义,古村落应从历史文化性和乡村景观性来理解,并把它定义为“由历史遗留下来的民居古建筑群、历史事象、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景观体。” [2]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古村落是我国多元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耕生活的源头和根据地,也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不同学者对古村落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生态景观,是指在一个整体空间内包含的所有有机体和无机体、生命的运行规律、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方式以及内在联系、整体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等。[4]生态景观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网络,一种系统性有机联系,表现为关联的和谐性。
生态景观应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类在对人文景观的干预中,往往自然景观是着力点,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的形成的基础。古村落生态景观,在范畴上指涉古村落,本文的古村落生态景观主要围绕自然景观为核心展开的村落布局、建筑、文化空间、园林小品设施、植被和古村落发展的过程、功能和格局。事实上古村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景观,这种景观的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二、江西古村落的生景观现状
1.江西古村落的分布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略带平原。江西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形成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系,适合农耕生活。
唐宋以来,江西社会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村落,孕育了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目前江西有30个村和3个镇名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截止2016年底,有175个村落入选在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分布在全省各地级市,吉安、上饶、赣州为多,萍乡、鹰潭较少。在县域内以上饶婺源县、吉安青原区、抚州金溪县、和赣州市区最为密集。
在考察江西古村落分布的时候,江西古村落同时存在海拔高和海拔低两种对立的村落集聚现象,海拔高的古村落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吉安市的西南部和赣州的南部;海拔较低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东南方向、吉安的东北部和景德镇南部。[5]除了从地理学的流域、地貌来划分类型,一些专家把古村落按文化特征来划分为徽派古村落、赣派古村落和客家古村落等类型。这种从文化视角去划分古村落类型的做法,对古村落分布生态景观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也为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思维。
2.江西古村落的生态景观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绩,盲目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扩建、改建、兴建旅游点,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造成当地的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谋生,村落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乡村自理治理能力减弱。
江西约有 15 万多个自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总数还不到两百个[6]。江西省各级政府对于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宣传和有序开发,而大多数未列入的一般古村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多处于加速消亡状态。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村落布局、古建筑、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设施、水景植被的自然景观和古村落发展过程中形成人口、体制、历史、文化、风俗、伦理等人文景观在大时代背景下负重前行。
(1)生态景观的自然景观方面。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村落建设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村落布局注重“风水”(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在村落布局中也其一定科学的成分)。古村落布局一般多为依山傍水、背山面田,水流穿村儿过,具有良好生态系统。古建筑大多砖木结构为主,建筑料自然环保,结构与布局因地制宜,指向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整个村落建筑互相呼应,主次分明,整体有序,具有强烈的领域感和集体感。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园林小品大多数是附庸于在古村落的大戶人家,植被则是自然而为。传统古村落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主导下构建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种变化在城镇化进程的古村落上尤为明显。一方面,村民为寻求现代生活,或因人口的增加,住房紧缺问题,将那传统样式的老建筑拆除、翻新、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洋房”。这或许是源于尚未做好传统物质文化精神反思的大众以一种脱胎换骨的心态去改造、替换,销毁、遗弃自然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地方乡镇为了所谓现代化,盲目推改造古村落,整体风貌于不顾。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村落都在这种政绩效应下急速消失。
在调查中,另外一种现象也令我们忧虑——开发性破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有着急迫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的确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盲目扩张旅游业给古村落景观和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有的将古建筑拆后重建,以赝替真。有的将文化广场建户外游乐场、商场、餐饮店,有的村民为了经营需要的乱搭乱建,布局影响到村落原风貌,而且超负荷的游客也给古村落带来环境污染。 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存较好的要么是早已成名的古村落,如婺源上晓起村,乐安流坑村、宜丰县天宝村、丰城市的白马寨等。要么是尚未被一般群众所知的村落。但总体来说生态景观破坏仍在持续。
(2)生态景观的人文景观方面。
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文景观应是古村落发展过程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切与其原有物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部分——人口、体制、历史、文化、风俗、伦理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首先要借助自然物质(自然景观)而存在。古村落的自然景观对教育、诗歌、绘画、摄影、文学作品也有着明显的启迪作用[7]。别有意味的民居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雕刻,世代相传的年俗、民歌,以及凝聚村民精神的宗祠礼仪等都是丰富的生态景观组成部分。
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景观,其被破坏是直观可见的,也最容易被当地政府、村民认识到。而基于自然景观所衍生的景观人文方面,其被破坏的状况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人文景观是自身通过文本或口口相传形式整体而传承下来。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传承环节缺失使得人文景观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现状。如,村落赖以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土生土长的原村民,由于社会城乡差距的原因,迅速流向城市,特别是青年人流失加速了古村落人文延续苦难,使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档。许多古村只剩下老弱妇孺守村,成为鲜有人气的空心村。经济基础缺乏,文化传承主体消失,原本具有的自我发展动力丧失,许多古村落已经“名存实亡”。
古村落价值和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古老建筑和原样外在,还和创造其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原村民息息相关。古村落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原住民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分不开的,没有原住民的存在,传统造物工艺、传统民俗、宗族文化的传承根本无从谈起。即使许多曾繁华一时,颇具文化底蕴的古宅院被非原村民购买,也常因新主人对宅院的历史的了解甚少,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无法续接在古村古宅的文脉上。这已经成了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文精神传续与发展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中具有普遍性,几乎无一幸免。这也是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最难解决的问题。
三、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特色
从不同角度对江西古村落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特色的归纳也应当基于江西古村落类型的划分的视角下进行。古村落的生态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综合而成。村落布局、古建筑、文化广场、园林小品设施及水景植作为可视物质,其特色应结合人文属性而进行归纳阐述。笔者倾向于以文化差异来划分江西古村落景观特色。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可分为赣鄱文化生态景观、徽州文化生态景观、客家文化生态景观三类有区别有有联系的生态景观。
1.赣鄱文化生态景观
赣鄱文化是新世纪以来江西学界主张的学术词汇,它试图概括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江西区域文化。赣鄱文化的内涵应该融合了部分徽州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的因子。赣鄱文化生态景观主要代表村落有吉州区钓源村、青原区渼陂村、乐安县流坑村、安福县三舍村、进贤周坊村、铅山石塘村、景德镇瑶里等。这些古村生态景观都是以“耕读文化”为特色,村落选址地势平坦,良田甚多,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水运交通便利之地。村落布局以一条横向主要道路带状展开,间以多条纵向巷弄发展成网格状。古建筑多因科举及第而兴大兴邸,如“进士坊”、“大夫第”等。在公共空间方面,注重对宗祠、戏台及主要街巷建设。建筑中普遍以在木雕、石雕、楹联、彩绘等形式表现传统经典文化故事或颂扬本家族优秀子弟和宗族文化。
2.徽州文化生态景观
徽州文化在江西古村落主要是在赣东北的婺源,浮梁县等,婺源李坑村、浮梁县磻溪村、乐平市上、下徐村为主要代表。尤其是有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星罗棋布着无数徽派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的生态景观反映着“徽商文化”。村落选址要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口紧收、中间微凹、山水相伴” [8]或“青山叠翠、溪水清清”,要么在河流或驿道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村落布局沿山坡而建,房屋依坡向而变,呈阶梯状,街巷用重要建筑元素来串联村,普通居住、公共空间有序分割。古建筑多商儒结合,既有徽商豪宅,也有书院,呈现出粉墙黛瓦色。公共文化景观物态多样,祠堂、戏台、水榭、廊桥等功能丰富,共同构成公益景观。园林小品富有水墨意境,植被丰茂,涵水固土、减涝防旱,构建了一个的微观的良性生态区。
3.客家文化生态景观
江西的客家人主要在赣南地区,客家文化作为中原汉族南迁形成的民系所形成的文化,其在古村落生态景观上特色鲜明。主要代表村落有龙南县新园村、赣县大坑村、于都县谢屋村、瑞金洋溪村等。客家村落生态景观特色体现在民居设计的“防御”性。客家人为了防匪患而建造了封闭、半封闭建筑的围屋。村落选址多四面环山,中间谷地宽大、平坦、肥沃又有溪流,这种环境有利于生存和防御。建筑以高围墙的方形围屋为主要形式,围屋把生活、学习、劳动等功能统于成一个民居中。
四、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价值
1.艺术审美价值
江西古村落中的一些民居宅邸、宗祠庙宇、牌坊戏台等古建筑风格古朴,气韵隽雅,或白墙黑瓦、或红石青砖的建筑体现着我们先民的审美趣味。建筑上的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直接反应先民的审美风尚。许多古村落建筑的自画出自古代儒士名家之手,也极具艺术价值。
绝大多数江西古村落多选址为环境优美,山青绿水的生态自然环境中,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都成了的古村落生态景观的构景元素。这些古村落生态景观多背山面水,不仅是风水选择的必然,它还契合着先民朴素的艺术审美。
2、旅游经济价值
根据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江西省乡村旅游接待2.63亿人次,同比增长38.53%,占全省全年旅游接待人次的56%;乡村旅游总收入2326.55亿元,同比增长29.25%,占全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6.72%;帮助15万农民脱贫致富,带动63.6万农民就地就业。[9]。毫无疑问,当今的乡村旅游最大看点就是具有特色的古村落景观。。婺源古村落的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天井、马头墙、房屋建筑上雕刻装饰等生态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据。设想一下,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现代建筑林立,民俗相同,饮食无差别的旅游点肯定是没有吸引力。目前江西省古村落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科学开发,做好旅游经济将为江西古村落发展提供资金,也将促进乡村振兴。
3、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是历史文物价值,古村落生态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产物,景观中的房屋建筑及上面所精美雕刻和、楹联匾额等都具有较长的历史,有些还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文物的价值,属于物质遗产。其次文化研究的价值,生态景观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内涵——建筑、宗祠、戏台所呈现的乡贤文化、儒家思想,传统民俗下的民间信仰和造物工艺,甚至传统的风水观念。这些既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乡村文化研究的重要活态资料。另外,生态景观还是精神传承重要媒介。古村落生态景观中隐含的宗族认知,是我们寻找自我、传承家族精神有效手段和载体。所有这些构成古村落生態景观的精神和灵魂
注释:
[1]2012年4月我国住建部联合文化部、文物局和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古村落摸底调查时将“古村落”正式统一命名为“传统村落”。
[2]方志远,冯淑华.江西古村落的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比较[J]. 江西社会科学,2004,(8):220
[3]陈喆,周涵滔.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 建筑学报, 2012, (4): 109-114.
[4]杨东辉.因循自然的景观规划-发达国家的水域空间规划看城市景观的新需求[J].中国园林,2002(3):12~15
[5]李小芳. 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文化特征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6]孙明泉.江南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J].徽学.2001.6
[7]梁洪生.珍如珠宝的江西古村[N].江西日报2014.5.28
[8]参见孙明泉.江南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J].徽学.2001.6
[9]参见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大数据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
周群,男,1978年7月,江西鹰潭人,硕士学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背景下江西古村落生态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YG201302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