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钢的琴》下线,才在几次相约后得到张猛导演同意采访的通知,正抱怨对方的“大牌”时,却有同行不无羡慕地说自己根本不得“接见”的经历。孰料,准备好的几个问题,却被导演以“没什么可说的”而一句话解决掉。冷场。极端少见的冷场。
“有人说,您是出来的独立导演。”冷不防,想起之前和一位业内人士讨论起张猛影片的定位时聊起的话题,孰料,却打开了张猛的话匣子。
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
“我并不是一个独立导演。”张猛说道,“拿《钢的琴》来说,我们的出品方有电影制片厂、韩国的投资公司。也有制片人,和所有上院线的电影都一样。至于“独立”,我的独立精神还是没有那么强,‘地下’导演拍出来的片子给谁看啊?”当年张猛是和杜海滨、朱传明等同辈一起看着贾樟柯的片子获得关于电影的鼓励。如今贾樟柯已经是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国际级的导演。而当年他们那种“自己拍片子在酒吧里放一放的日子”已经成为往事,可追忆,但不可重复。
有人说,《钢的琴》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已。张猛微笑着说:“所以《钢的琴》可以上影院不是仅供哥儿几个乐一乐。我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也没有那么多的责任、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不会拿一把锋利的刀,而是拿个牙签扎一下,你能感受到有点疼就好了。”
在张猛看来,“地下”这个词儿听着很酷,但拍出来的东西受众群太小,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与欣赏。而拍电影真正意义是能让百姓、观众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像《钢的琴》,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东北底层小民众的生活状态”。
名字是我的坚持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电影,但真到原则问题,张猛却一定坚持自己。《钢的琴》上映前,因为在业内以及影评人中口碑甚佳,制片方曾试图将《钢的琴》改为更具吸引力的名字,以便对票房有力。而张猛导演却态度强硬地坚持最初的想法。
张猛解释道,对于导演来说,电影的名字非常重要,同时张猛带着《钢的琴》在国外各大电影节参展,在国外已经小有名气了,并且有了小范围的观众群体与知名度。在国内上映的前一个半月时间里,仓促改名就会失去了原有的那一批观众。张猛还带着半开玩笑的口吻说,75%的观众还是看名字,不会看内容的。如果加上“非常”、“特别”、“大业”之类的词作为电影名字,没准真的会有那么多的观众来看。
有情怀不能放弃电影
张猛认为“《钢的琴》带点新现实主义”。其中的故事所反映的真实感远不如《铁西区》真切,但是观众观看《钢的琴》,很容易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怀旧的气息,把人物简单地带入情绪当中。这也就是张猛成功的地方。“创作一定要有感而发,创作过程中油然而生,这样才能让作品立在那儿,之后的出品、发行、包装都是一点点加进来的。”
他曾经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而后被分配回辽宁电视台,而他一直不甘心,想走出去,继续考学,并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编剧导演专业。从中,也结识了赵本山,张猛为他编小品,出谋划策,得到了赵本山的赏识,并邀请张猛当本山传媒的副总,而后,张猛逐渐认识到春晚小品这样的创作形式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他辞去副总一职,两手空空拍电影。 “2000年左右我开始接触电影,最初没有太多的设计想法,开始做电影就往纪录片使劲来着,有一些纪录片到现在也没有上映。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钢的琴》的市场问题
40多天的上映期后,《钢的琴》票房700多万元,这对当下国内票房来说,仅仅是国外大片的一个零头,但看过的观众几乎都认为这是近年来内地小成本电影中的佼佼者。“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中国内地还是更倾向为文艺片,没有当红的演员,强力的宣传,也许就会埋没在千千万万投资高额的外国电影片中。
尽管国内票房如此,但对张猛来说,他对未来电影市场的计划依旧是国内院线。“我已经不能像最开始那种,拿着DV找个角度,把这件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同时也做纪录片拍摄的张猛,拍过很多类似的东西,但都放到家里,他认为这可能对个人成长有意义,但不具备对大众的普遍意义,没必要到公众平台上展示。
小结:
直到采访结束,张猛导演依旧没有透露丝毫关于他新作的任何信息。
2011年8月,张猛导演获得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导演,他的第二部长篇电影《钢的琴》同样在本届获得优秀故事影片。无论张猛导演的新作是什么内容,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获奖,来找他合作电影的人将与之前有绝对的不同。
“有人说,您是出来的独立导演。”冷不防,想起之前和一位业内人士讨论起张猛影片的定位时聊起的话题,孰料,却打开了张猛的话匣子。
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
“我并不是一个独立导演。”张猛说道,“拿《钢的琴》来说,我们的出品方有电影制片厂、韩国的投资公司。也有制片人,和所有上院线的电影都一样。至于“独立”,我的独立精神还是没有那么强,‘地下’导演拍出来的片子给谁看啊?”当年张猛是和杜海滨、朱传明等同辈一起看着贾樟柯的片子获得关于电影的鼓励。如今贾樟柯已经是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国际级的导演。而当年他们那种“自己拍片子在酒吧里放一放的日子”已经成为往事,可追忆,但不可重复。
有人说,《钢的琴》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已。张猛微笑着说:“所以《钢的琴》可以上影院不是仅供哥儿几个乐一乐。我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也没有那么多的责任、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不会拿一把锋利的刀,而是拿个牙签扎一下,你能感受到有点疼就好了。”
在张猛看来,“地下”这个词儿听着很酷,但拍出来的东西受众群太小,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与欣赏。而拍电影真正意义是能让百姓、观众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像《钢的琴》,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东北底层小民众的生活状态”。
名字是我的坚持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电影,但真到原则问题,张猛却一定坚持自己。《钢的琴》上映前,因为在业内以及影评人中口碑甚佳,制片方曾试图将《钢的琴》改为更具吸引力的名字,以便对票房有力。而张猛导演却态度强硬地坚持最初的想法。
张猛解释道,对于导演来说,电影的名字非常重要,同时张猛带着《钢的琴》在国外各大电影节参展,在国外已经小有名气了,并且有了小范围的观众群体与知名度。在国内上映的前一个半月时间里,仓促改名就会失去了原有的那一批观众。张猛还带着半开玩笑的口吻说,75%的观众还是看名字,不会看内容的。如果加上“非常”、“特别”、“大业”之类的词作为电影名字,没准真的会有那么多的观众来看。
有情怀不能放弃电影
张猛认为“《钢的琴》带点新现实主义”。其中的故事所反映的真实感远不如《铁西区》真切,但是观众观看《钢的琴》,很容易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怀旧的气息,把人物简单地带入情绪当中。这也就是张猛成功的地方。“创作一定要有感而发,创作过程中油然而生,这样才能让作品立在那儿,之后的出品、发行、包装都是一点点加进来的。”
他曾经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而后被分配回辽宁电视台,而他一直不甘心,想走出去,继续考学,并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编剧导演专业。从中,也结识了赵本山,张猛为他编小品,出谋划策,得到了赵本山的赏识,并邀请张猛当本山传媒的副总,而后,张猛逐渐认识到春晚小品这样的创作形式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他辞去副总一职,两手空空拍电影。 “2000年左右我开始接触电影,最初没有太多的设计想法,开始做电影就往纪录片使劲来着,有一些纪录片到现在也没有上映。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钢的琴》的市场问题
40多天的上映期后,《钢的琴》票房700多万元,这对当下国内票房来说,仅仅是国外大片的一个零头,但看过的观众几乎都认为这是近年来内地小成本电影中的佼佼者。“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中国内地还是更倾向为文艺片,没有当红的演员,强力的宣传,也许就会埋没在千千万万投资高额的外国电影片中。
尽管国内票房如此,但对张猛来说,他对未来电影市场的计划依旧是国内院线。“我已经不能像最开始那种,拿着DV找个角度,把这件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同时也做纪录片拍摄的张猛,拍过很多类似的东西,但都放到家里,他认为这可能对个人成长有意义,但不具备对大众的普遍意义,没必要到公众平台上展示。
小结:
直到采访结束,张猛导演依旧没有透露丝毫关于他新作的任何信息。
2011年8月,张猛导演获得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导演,他的第二部长篇电影《钢的琴》同样在本届获得优秀故事影片。无论张猛导演的新作是什么内容,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获奖,来找他合作电影的人将与之前有绝对的不同。